薩其馬常被視為西式糕點,但其實是不折不扣的中式糕點。
薩其馬,審其名,聞其音,觀其形,品其味,以及不見諸傳統中式點心鋪而多呈現於西餅屋或食品店、超市,故常常被目為西式糕點。然而,它卻是不折不扣的傳統中式糕點!
「薩其馬」之名從何而來?傳說很多,比較靠譜的是:當年努爾哈赤手下有個將軍叫薩其馬,他總是隨身攜帶著妻子給他做的一種糕點。這種糕點味道既好又耐飢,還因儲存期長,十分適合於野外行軍。有一次,努爾哈赤品嘗了這種糕點之後,大加讚賞,號令全軍都要攜帶,並把它命名為「薩其馬」。
人們往往以為薩其馬為京師傳統名點。其實不然。薩其馬之原產地,大抵不出從前撫順、盛京一帶,那裡正是努爾哈赤的老巢。遊牧民族擅長調製奶品,一枚可口的薩其馬的主要特徵,奶油味必須足,可以佐證。這也是薩其馬被大多數人誤為舶來品的原因之一。是故,與其說它是老北京的傳統名點,不如說是滿族人入主燕地後的附屬品。
乾隆時的《御製增訂清文鑑》食物部餑餑類中收有「糖纏」條目,而且用了滿語標註(sacima),意近「切糕」。光緒時出版的《燕京歲時記》更明確地說:「京師食品亦有關於時令。十月以後,則有……薩齊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王世襄先生曾經請教老朋友啟功(滿族)「薩其馬」的來歷,啟功先生告訴他:「《清文鑑》有此名物,釋為『狗奶子糖纏』。」狗奶子為何物?北方常見的野生枸杞也。可見,最初薩其馬上面撒的是枸杞。而「糖纏」確切的定義,是一種用糖和果仁作主要原料製成的食品。應當說,滿足這個條件的食品很多。《御製增訂清文鑑》中提到的「糖纏」,是指白面用芝麻油炸後拌上糖稀,再放入芝麻而製成的糕點。這就很接近於現在的薩其馬了。當然,如今以摻雜葡萄乾、瓜子仁為多。
據說,北京時期的魯迅,最喜歡吃的糕點就是薩其馬。我推想,其中一個重要推手是薩其馬的甜——魯迅嗜甜如命。由於過分喜歡吃糖,魯迅20多歲時牙齒已缺損,50歲時已是一口假牙了。
重糖,是傳統薩其馬的又一標識。從蜂蜜、飴糖到冰糖、白砂糖……都是製作薩其馬的基本材料。說起來,如今風行的「焦糖薩其馬」,似乎標榜了避「重」就「輕」,但無非是換了件馬甲而已。(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