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戰勝這個病毒(新冠肺炎)是最難的,沒想過戰勝病魔後走入社會、走入生活,才是困難的開始。」抖音上,一則由新冠肺炎康復者蔡益拍攝的自述短視頻引發眾多新冠治癒者的共鳴。
回不去的正常人生活
34歲的蔡益此前在長沙一直有穩定的工作和住所,但10個月前在武漢的一次短暫停留,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
今年2月1日,蔡益被確診為新冠肺炎。28天後,5次核酸檢測全陰的他,被核准出院。出院後,滿懷希望的蔡益以為生活能恢復正常,沒想到問題接踵而來。
按照規定,康復者在定點酒店隔離14天後,還需要居家隔離14天。可房東堅決不讓蔡益回原來租住的房子。不僅如此,他在找工作的路上也處處碰壁。因為不想隱瞞自己的感染經歷,蔡益在面試時都會告訴對方,自己是新冠肺炎康復者,結果,所有投了簡歷的公司都以「暫時不需要人」為理由拒絕了他。最終,蔡益只能選擇和病友一起擺地攤來維持生活。
蔡益的遭遇不是個案,第一財經記者近來在武漢採訪的10多位新冠肺炎康復者都遭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祁大爺和老伴在2月初雙雙被確診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與病魔鬥爭的一個半月時間裡,祁大爺病危5次,又5次從死亡線上被拉回,期間還經歷了喪妻之痛。
劫後餘生的祁大爺,現在的生活卻是百般煎熬。
祁大爺養了一隻狗,每天早晚都要遛狗。疫情前,小區裡幾個養狗的鄰居總會聚在一起聊天,但「不知是我得病的事被洩露出去了,還是我喉部的氣管插管印記太明顯,出院後鄰居們見到我都繞道走,還有人到社區書記那裡告狀,禁止我出門遛彎。」面對歧視和偏見,祁大爺只能把自己封閉起來,害怕別人的白眼。
過去半年,祁大爺一直「躲」在上海的女兒家,最近回到了武漢。沒想到自己已經康復快9個月了,回漢前的核酸檢測也呈陰性,鄰居們依然躲著他。「心裡就像刀割一樣難受」。
康復者不具傳染性
新冠康復者真的有別人眼中的那麼危險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根據目前研究和臨床觀察顯示,康復者不具有傳染性,他們回歸社會是安全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程真順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標準有四條: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病灶明顯吸收;痰液、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連續兩次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
鑑於在臨床實踐中核酸檢測存在假陰性現象,國家診療方案還要求患者達到出院標準後,繼續隔離觀察14天,期間核酸檢測陰性方可回家,這相當於在原有出院標準上又上了一個保險。
新冠肺炎康復者會二次感染嗎?日本橫濱市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本月2日公布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曾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在感染半年後,體內仍留有防止再次感染病毒的抗體。該結果顯示,98%的人體內存在阻礙病毒增殖以防再次感染的「中和抗體」。按症狀來看,97%的無症狀或輕症體內有中和抗體,100%重症體內有中和抗體。對於中和抗體的活性,重症的人呈現出更強、阻止病毒增殖能力也更高的傾向。
世界衛生組織亦強調,截至目前,在累計2300萬新冠肺炎患者中,已知的再次感染病例寥寥無幾。
針對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心理服務工作,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劉忠純表示,湖北已建立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心理援助服務工作機制,組建疫後心理援助服務網絡,同時推進「網際網路+」的心理服務模式。
「希望疫情能早日結束,希望生活能早日回歸正常。」武漢多位新冠肺炎康復者不約而同地這樣對第一財經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