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公眾對自然有一種樸實的關愛。即使是東京這樣的世界都會,城市裡也是鬱鬱蔥蔥,鳥蝶飛翔。街道上盛開的花朵,也從未見過有人隨意採摘。
近幾年,國內的不少民間鳥類團體忙碌於在山間田野,拆除捕殺候鳥的鳥網, 然而捕鳥之事依然盛行。我也時常思考,如何讓公眾對自然界中的生命可以更加愛護。日本的一些社會教育方式,或許可以對我們有不少啟迪。
在日本,從孩子出生後,就可以進入保育園。為了保證保育質量,每個保育園有嚴格的人數限制,所以並非每個孩子都可能進入保育園。 我的孩子當時進入的是東京上水保育園,每個班級都是以自然中的植物命名。我孩子的班級叫「鬱金香」,孩子有兩個月到10個月大的。保育園裡長年飼養著一些小動物,如烏龜、鴨子和金魚等等。在日本的小學也是如此,通常學校都會讓學生參與在校園裡飼養兔子、家禽這樣的小動物。孩子從小和這些小動物一起成長,對生命的存在和價值會有一種天生的認同。
日本的社區公園也是兒童親近自然的場所。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因此城市保留大量的公共綠地,作為公眾休憩、兒童遊樂的公園,散布在社區之中。公園中的各種遊樂設施也大都是動物的形象,如大象、河馬、食蟻獸等等。這些動物的形象也和孩子們童年的記憶深深融合在一起。社區公園也保留了大量的自然風貌。即使在東京這樣的城市裡,野生鳥類的品種和數量也是非常可觀。蜥蜴、獾、蝙蝠等動物能夠在東京市內生存繁衍,也得益於這些公園作為生態小區的作用,相互連結起來成為城市的生態走廊。有野生生物的存在,孩子們對自然的興趣就會增多,在自然中遊戲長大,既可以避免兒童自然缺失症,也豐富他們對自然的認知。
日本的公共圖書館也是遍及各地。我時常驚訝於在寸土寸金的東京,居然會有如此之多的圖書館。每個圖書館都有兒童專區。日本的兒童圖書十分豐富,這應該得益於二戰之後,日本國內比較安定,重視對文化的追求和兒童教育。日本圖書館中適合兒童閱讀的自然圖書更是多種多樣。既有大量的科學性的動植物圖鑑,也有擬人化的童話故事。圖書館還經常組織社區活動,豐富兒童動手能力和自然知識。
日本的動畫事業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日本藝術家創作了豐富的動畫人物形象,其主流思想是倡導正義和關愛。這些動畫人物深入人心,例如,中國80年代風靡一時的日本動畫片《森林大帝》就展示了非洲草原的動物故事。而宮崎駿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傳播著對自然的關愛的理念。
日本的兒童醫療診所也頗似自然教育的一個場所。日本醫療體系倡導分散就醫。社區裡就會有很多私人診所,只有疑難疾病或者手術的時候人們才會選擇大醫院。通常大家看病多是選擇就近。日本的兒童診所看上去也是個「動物世界」,處處點綴著動物的形象。這些與孩子在書中看到的大象生病了需要看醫生這樣的故事相映成趣。
日本的環境團體也組織很多親子自然體驗活動。周末和假期,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參加專門為兒童設計的親近自然的旅行,讓孩子可以自由、輕鬆地在自然中學習。既讓父母更多地野外遠足,也讓孩子系統地接觸大自然,對野生動物和植物從小培養熱愛之心。
正是這些生活中和社會上為孩子們提供的廣泛的接觸機會,使自然保護的理念和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成長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