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的自然教育

2021-01-10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溫 波

  日本的公眾對自然有一種樸實的關愛。即使是東京這樣的世界都會,城市裡也是鬱鬱蔥蔥,鳥蝶飛翔。街道上盛開的花朵,也從未見過有人隨意採摘。

  近幾年,國內的不少民間鳥類團體忙碌於在山間田野,拆除捕殺候鳥的鳥網, 然而捕鳥之事依然盛行。我也時常思考,如何讓公眾對自然界中的生命可以更加愛護。日本的一些社會教育方式,或許可以對我們有不少啟迪。

  在日本,從孩子出生後,就可以進入保育園。為了保證保育質量,每個保育園有嚴格的人數限制,所以並非每個孩子都可能進入保育園。 我的孩子當時進入的是東京上水保育園,每個班級都是以自然中的植物命名。我孩子的班級叫「鬱金香」,孩子有兩個月到10個月大的。保育園裡長年飼養著一些小動物,如烏龜、鴨子和金魚等等。在日本的小學也是如此,通常學校都會讓學生參與在校園裡飼養兔子、家禽這樣的小動物。孩子從小和這些小動物一起成長,對生命的存在和價值會有一種天生的認同。

  日本的社區公園也是兒童親近自然的場所。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因此城市保留大量的公共綠地,作為公眾休憩、兒童遊樂的公園,散布在社區之中。公園中的各種遊樂設施也大都是動物的形象,如大象、河馬、食蟻獸等等。這些動物的形象也和孩子們童年的記憶深深融合在一起。社區公園也保留了大量的自然風貌。即使在東京這樣的城市裡,野生鳥類的品種和數量也是非常可觀。蜥蜴、獾、蝙蝠等動物能夠在東京市內生存繁衍,也得益於這些公園作為生態小區的作用,相互連結起來成為城市的生態走廊。有野生生物的存在,孩子們對自然的興趣就會增多,在自然中遊戲長大,既可以避免兒童自然缺失症,也豐富他們對自然的認知。

  日本的公共圖書館也是遍及各地。我時常驚訝於在寸土寸金的東京,居然會有如此之多的圖書館。每個圖書館都有兒童專區。日本的兒童圖書十分豐富,這應該得益於二戰之後,日本國內比較安定,重視對文化的追求和兒童教育。日本圖書館中適合兒童閱讀的自然圖書更是多種多樣。既有大量的科學性的動植物圖鑑,也有擬人化的童話故事。圖書館還經常組織社區活動,豐富兒童動手能力和自然知識。

  日本的動畫事業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日本藝術家創作了豐富的動畫人物形象,其主流思想是倡導正義和關愛。這些動畫人物深入人心,例如,中國80年代風靡一時的日本動畫片《森林大帝》就展示了非洲草原的動物故事。而宮崎駿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傳播著對自然的關愛的理念。

  日本的兒童醫療診所也頗似自然教育的一個場所。日本醫療體系倡導分散就醫。社區裡就會有很多私人診所,只有疑難疾病或者手術的時候人們才會選擇大醫院。通常大家看病多是選擇就近。日本的兒童診所看上去也是個「動物世界」,處處點綴著動物的形象。這些與孩子在書中看到的大象生病了需要看醫生這樣的故事相映成趣。

  日本的環境團體也組織很多親子自然體驗活動。周末和假期,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參加專門為兒童設計的親近自然的旅行,讓孩子可以自由、輕鬆地在自然中學習。既讓父母更多地野外遠足,也讓孩子系統地接觸大自然,對野生動物和植物從小培養熱愛之心。

  正是這些生活中和社會上為孩子們提供的廣泛的接觸機會,使自然保護的理念和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成長和心理。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部「狼的格林童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十多年前,《狼圖騰》一出版即成暢銷書,關於狼的精神品性在年輕人中引發諸多討論。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每年4月至11月,在這裡的南沙洲、北島、晉卿島、甘泉島、全富島等多個島礁,一撥撥雌海龜趁著夜色,現身沙灘產卵。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海南黑山羊是海南目前唯一的地方優良山羊品種,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一直供不應求。我省一直將黑山羊養殖作為海南畜牧業發展的重點之一予以扶持,近年來黑山羊出欄量穩步增長,黑山羊肉量供應能力不斷提升。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報集團融媒體產品
    兩會微雜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將第一時間發布「兩會微雜誌」,以「全家福·代表委員參會瞬間」的形式,展示代表委員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馬友魚都是一個珍貴的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經驗播灑四方
    今天上午,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蘭雪蓮在電話裡告訴記者,重慶市近期舉辦的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生態環境教育發展國際研討會,專門邀請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社區宣教科科長王雲鵬,向國內外專家介紹經驗並參與制定縉雲山的《自然教育項目計劃書》,「鸚哥嶺是這次國內唯一受邀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 海南日報數字報-珍稀龜鱉海南藏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與大陸隔離, 環境相對孤立, 使得淡水龜類動物區系有其獨特性;而海南島獨特的自然環境,使龜鱉動物廣泛分布於五指山、吊羅山等熱帶原始森林區、山澗溪流、南渡江等水域及沿岸海域,資源豐富。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怎樣讓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它們的市場價值又在何方……針對這系列問題,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貓科小猛獸大贏家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人類的祖先馴化了不少野生動物,家貓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並非所有的貓科動物都能馴化,譬如獅、虎、豹等大型猛獸,即使是體型沒那麼碩大的豹貓,人類也都未能搞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港百年思變之路
    海口的港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實習生 李佳霖  「海南所有的居民都知道海口,如同所有的法國人都知道巴黎一樣——昔日的首府瓊州(指瓊山府城)如今在它的現代鄰居面前,已經徹底黯然失色,後者以前卻只不過是它的一個不起眼的外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抹不去的時代印痕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5月13日至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代表將雲集海南博鰲,參加「中國知青文化博鰲高峰論壇」。論壇圍繞知青和知青文化,將一個特定年代的特殊事件重新梳理和解讀。1700多萬人的龐大知青群體,到海南插隊的就有30萬人之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觀賞魚如何躍龍門?
    ●以日本為代表的高檔觀賞魚生產基地:將從國外引進的錦鯉、金魚、青鱂、水晶蝦等種類進行長期的家系選育,注重血統,變普通為名貴。  ●以菲律賓為代表的海水觀賞魚基地:以捕撈自然海區各種觀賞魚類為主,將食用價值不高的魚類提升為價值較高的觀賞魚類。  ●以馬來西亞和臺灣地區為代表的新品種生產基地:通過雜交選育,生產引領市場的新品系、新品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支援前線,群眾是銅牆鐵壁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圖片上,一位解放軍戰士穿著褶皺的舊軍裝,背著簡易的行軍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