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古代的中華大地上不僅有犀牛而且數量很多。去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就能看到國博展廳珍藏著的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它用精美造型向世人講述著中國古人與犀牛不為人知的過往。
在我們的常識認知上,犀牛是生活在熱帶的一種大型動物,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開闊草地、灌木叢或沼澤中。
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在古代中國的華北大平原上,犀牛曾經成群結隊地出現過,這裡曾經是它們快樂的家園,你可能會以為這是神話中的景象。但大量的文物遺蹟記載了這個事實,國博展出的這尊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犀牛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現已絕跡,而在古代,中國不僅產犀牛,而且數量很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已多次發現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也有焚林獵犀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各國武士所豔羨的裝備。但由於對犀牛這種生殖率低的野生動物大範圍的捕殺,其數量在北方迅速減少,關中一帶,最遲到西漢晚期已經絕跡,以至王莽輔政時,曾用貴重的禮物,來換取南海黃支國的活犀牛。從此,犀牛在中國就成為罕見的動物了。
尊是一種盛酒器。是商周時代使用的大中型盛酒器和禮器,其中呈鳥獸狀的統稱為犧尊。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這件鑄成犀牛形狀的稱為犀尊,出土於陝西興平,高34.4釐米,長57.8釐米。
西周時期的動物雕塑以創作形象上的自由、生動而著稱,並取得了巨大成就。當時的動物雕塑大量出現在日用品中,
這件被做成犀牛形狀的尊。犀牛昂首佇立,身體肥碩,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皺,兩角尖銳,雙眼用黑色料珠鑲嵌。造型生氣鬱勃,孔武有力。尊的腹部中空,用來盛酒漿。尊背上有橢圓形口,並有蓋。在犀牛口右側有一圓管,看似獠牙,實為一根管狀的「流」。當握住犀牛尾巴輕輕抬起時,腹腔內的酒液便從圓管內流出。
犀牛全身布滿了像流雲如遊絲的花紋,是用黃金和白銀的細絲(或細片)鑲嵌而成的。這種錯金銀工藝,使質樸無華的犀尊顯得華美無比,熠熠生輝。有專家認為,這件犀牛尊所塑造的是典型的蘇門犀的形象。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無節制的獵捕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是犀牛這種動物滅絕的根本原因。這件青銅犀尊的出土,就像一面鏡子,警示著人們不要濫殺動物,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