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生輝的犀牛尊,揭秘中國古人與犀牛的過往

2021-01-16 拓古傳今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古代的中華大地上不僅有犀牛而且數量很多。去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就能看到國博展廳珍藏著的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它用精美造型向世人講述著中國古人與犀牛不為人知的過往。

在我們的常識認知上,犀牛是生活在熱帶的一種大型動物,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開闊草地、灌木叢或沼澤中。

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在古代中國的華北大平原上,犀牛曾經成群結隊地出現過,這裡曾經是它們快樂的家園,你可能會以為這是神話中的景象。但大量的文物遺蹟記載了這個事實,國博展出的這尊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犀牛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現已絕跡,而在古代,中國不僅產犀牛,而且數量很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已多次發現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也有焚林獵犀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各國武士所豔羨的裝備。但由於對犀牛這種生殖率低的野生動物大範圍的捕殺,其數量在北方迅速減少,關中一帶,最遲到西漢晚期已經絕跡,以至王莽輔政時,曾用貴重的禮物,來換取南海黃支國的活犀牛。從此,犀牛在中國就成為罕見的動物了。

尊是一種盛酒器。是商周時代使用的大中型盛酒器和禮器,其中呈鳥獸狀的統稱為犧尊。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這件鑄成犀牛形狀的稱為犀尊,出土於陝西興平,高34.4釐米,長57.8釐米。

西周時期的動物雕塑以創作形象上的自由、生動而著稱,並取得了巨大成就。當時的動物雕塑大量出現在日用品中,

這件被做成犀牛形狀的尊。犀牛昂首佇立,身體肥碩,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皺,兩角尖銳,雙眼用黑色料珠鑲嵌。造型生氣鬱勃,孔武有力。尊的腹部中空,用來盛酒漿。尊背上有橢圓形口,並有蓋。在犀牛口右側有一圓管,看似獠牙,實為一根管狀的「流」。當握住犀牛尾巴輕輕抬起時,腹腔內的酒液便從圓管內流出。

犀牛全身布滿了像流雲如遊絲的花紋,是用黃金和白銀的細絲(或細片)鑲嵌而成的。這種錯金銀工藝,使質樸無華的犀尊顯得華美無比,熠熠生輝。有專家認為,這件犀牛尊所塑造的是典型的蘇門犀的形象。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無節制的獵捕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是犀牛這種動物滅絕的根本原因。這件青銅犀尊的出土,就像一面鏡子,警示著人們不要濫殺動物,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相關焦點

  • 犀牛——從北到南,我也曾生活在中國
    安陽殷墟被動物學家們視為古代中國犀牛活動範圍的北界,甲骨文卜辭明確記載殷王曾「焚林而獵」,捕獲犀牛71頭,戰國之前,犀牛分布的記載集中於東部地區,戰國之後犀牛數量由於捕殺大量減少。犀牛減少的其中一個原因為冷兵器時代犀牛皮革用來製作鎧甲。《楚辭.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
  • 中國傳統雕塑文化,商周時期的牛形尊,及商周時期的犀牛尊
    它的雙足粗壯,足部有三角形爪子,和尾巴一起支撐著尊;背後的把手上還飾著獸頭。最為奇妙的是,它整體造型像貓頭鷹,但從正側面看又似一頭猛虎蹲坐,威風凜凜。這是中國造型藝術中最早的鳥和虎的結合體,「如虎添翼」的成語似可以追溯到這裡,也可以說是後代墓葬用來闢邪的帶翼神獸的先祖。
  •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在中國,人們對犀角神奇藥效和靈犀(一種稱為「通天犀」的犀角,據說能出氣通天)的文化演繹,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中國大地上也曾出現過犀牛的身影,只是隨著環境變遷,在人們無節制捕殺下,中國犀牛數量越來越少,18世紀末19世紀初成為瀕臨滅絕的物種,20世紀中期在雲南地區滅絕。到最後,中國犀牛隻能以文物、成語、詩詞、地名等方式存在於歷史記憶中,留下一聲嘆息。
  • 揭秘中國犀牛2000年的滅絕之路:是天災還是人禍?
    大家知道,現在中國絕大多數地區是不產犀牛的,一提起犀牛大家就會想到非洲、埃及或者尼羅河等熱帶地區,那裡才應該是犀牛生存的天堂。然而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國,犀牛的足跡卻遍布中原大地,而且數量還相當之多。那麼,2000年前遍布中國的野生犀牛為何在中國一頭都見不到了呢?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 野生犀牛在中國已經絕跡,這件文物卻記載了它的最後身影
    這件器物是酒器,而且是青銅尊,上面布滿了錯金銀工藝繪製的雲紋,所以被命名為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雖然它是窖藏出土,並非墓葬中挖出來的,但它的腹腔中放置的銅鏡、銅帶鉤、銅銼、銅砝碼等物佐證,這是西漢時期的傑作。 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長約為58.1釐米,寬為20.4釐米,高為34.1釐米,重達13.34千克。犀牛體型碩大,昂首佇立,氣勢非凡。
  • 天災還是人禍 中國犀牛滅絕記
    每個國家都有國寶,中國是大熊貓,俄羅斯是北極熊、美國是禿鷹、英國是知更鳥,澳大利亞是考拉和袋鼠。一些動物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比如非洲的犀牛。如果我說中國以前犀牛泛濫,你信嗎?黑犀牛,生活在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其實在古代,中國犀牛也很多。
  • 「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腳下的徒弟曾經是曾經犀牛的王國。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讓我們探尋野生犀牛從中國消失的原因。一、 曾經繁盛的犀牛王國如同鯨魚不是魚一樣,被我們習慣性稱為犀牛的動物也和偶蹄目的牛沒什麼瓜葛,而是和馬同屬於奇蹄目。
  • 「世界犀牛日」:野生犀牛為何從中國消失
    腳下的徒弟曾經是曾經犀牛的王國。如今,野生犀牛在中國早已蹤跡難尋。但古籍中卻有不少關於它們的描述,化石挖掘更顯示,這些身披「鎧甲」的巨獸曾遍布中國。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讓我們探尋野生犀牛從中國消失的原因。
  • 1922年——中國犀牛滅絕
    中國犀牛:指的是棲息在中國境內的(印度犀、蘇門犀、爪哇犀)的總稱。1922年,中國犀牛滅絕。中國犀牛在唐宋年間,曾遍布南方各地,到了明清,中國犀牛隻能在雲南省、貴州省這兩個省的偏遠山林中有,直到近代,1922年,最後一隻中國犀牛(爪哇犀)被獵殺。
  • 動物世界-蘇門答臘犀牛
    蘇門答臘犀牛 雙角犀屬的唯一一種,是現存最小的犀牛。身披厚厚的紅棕色的長毛。
  • 1922年最後一隻中國犀牛倒下,從此我們再無它
    當你帶孩子去動物園遊玩,看到犀牛的時候你會怎麼說?犀牛,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確從小受到《動物世界》薰陶教育的我們看到犀牛都會覺得是外國動物,距離我們很遙遠。意思就是犀牛的角是彎曲的,且長在眼睛前部,視線受到角的影響,看到的月亮也是彎的。關尹子是周朝人,距今3000多年,他怎麼知道犀牛??查詢帶犀字的成語還真不少,幾乎個個朝代都有。心有靈犀一點通!其實在我國古代一直都有犀牛,這種動物是地道的本土動物。
  • 犀灣名字的由來,到底是犀牛還是水牛?
    據史料記載,中國中原地區,在周朝起,軍隊需要大量犀甲作為防護武器,需要大量殺伐犀牛取其甲,因此大約到宋朝時期,中原地區的犀牛便開始銳減乃至絕跡。同時期要看中國本土犀牛,需要到南方地區才有得看。中國南方最後一頭小犀牛,滅絕於1922年的雲南。至此,中國本土犀牛全部絕跡。也就意味著,在古代中原大地,普通百姓是很少親眼目睹過犀牛。南方人要比北方人更熟悉犀牛。
  • 為什麼體型龐大的犀牛會在中國滅絕?
    就目前來看,犀牛僅分布於非洲、印度、越南、印尼等地,而且有一些犀牛還是某一地區獨有的物種。其實,早在20世紀以前,我國就分布著三種犀牛的亞種,而且數量還不少。那麼,為什麼這些犀牛會在中國滅絕了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中國曾經是犀牛的故鄉
    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中國之前也是有犀牛的,並且曾是犀牛的故鄉。中國犀牛便是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的種群統稱。印度犀中國犀牛是體型比較小的犀牛,重1噸。它有著看似異常粗笨的身軀,全身披以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於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
  • 李冰用來鎮水的神獸,原來是一頭呆萌石犀牛,非常值得去看看
    後來一則鎮水神獸石犀牛被挖出導致暴雨的文章刷爆了成都市民的朋友圈,市民們紛紛呼籲政府能夠將石犀牛歸位,他們認為這尊石犀牛是古代埋下的鎮水神獸,是因為人們挖出了它,因此破壞了鎮水的作用,成都才會連續多天強降雨,但政府認為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的事實依據,是無稽之談。
  • 認識了這種犀牛200年,我們還不知道它吃什麼
    而幸運的是,在如今已沒有犀牛種群的國度裡,一脈相承的文字記錄卻為蘇門答臘犀謎團留下了線索。犀牛的退卻清代道光年間,山東出土了7件青銅器,其中一件被稱為「小臣艅(yú)犀尊」,鑄造於商晚期。它塑造了一頭敦厚肥壯的犀牛,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頭雙角犀牛。
  • 認識了這種犀牛200年,我們還不知道它吃什麼
    而幸運的是,在如今已沒有犀牛種群的國度裡,一脈相承的文字記錄卻為蘇門答臘犀謎團留下了線索。犀牛的退卻清代道光年間,山東出土了7件青銅器,其中一件被稱為「小臣艅(yú)犀尊」,鑄造於商晚期。實際上,由商周時期流傳至今的青銅器皿裡,雙角犀牛的造型並非孤例,在《中國青銅器全集》收錄的12件帶有犀牛造型的青銅器中,雙角犀佔據了大半,尤其是在商辛四年鑄造的四祀(sì)邲(biàn)其壺兩側、西漢鑄造的嵌金銅犀尊身上,都能明顯地感受到古代工匠對現實中動物造型的生動把握——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它們的原型就是蘇門答臘犀,
  • 世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去世,犀牛為什麼總這麼「倒黴」?
    白犀牛蘇丹活著的時候由於後肢受傷,無法實現交配動作,因此沒能預期產生大量後代。現在,地球上只剩下兩隻雌性北方白犀牛了。圖/@人民日報新浪微博白犀牛真的是白色的?現存的非洲犀牛有黑犀牛和白犀牛兩種,很多望文生義的朋友會用膚色來分辨兩種犀牛,其實這是沒用的。白犀牛之所以叫做白犀牛,完全是一個誤會。
  • 中國犀牛的悲情消亡史,1922年就已不見蹤跡
    中國犀牛化石我們原有三種犀牛。分別是:大獨角犀(印度犀)、小獨角犀(爪哇犀)和雙角犀(蘇門犀)。但是由於犀牛擁有非常適合古代作戰的革制甲,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成為各諸侯國武士爭相奪取的「裝備」,大約在西漢晚期,犀牛開始在中原地區走向絕跡,而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犀牛的生存環境甚至已經被壓縮到了雲貴高原一代。
  • 戀愛的犀牛們——黑犀牛西非亞種滅絕,發舊文紀念。
    戲裡除了男女主人公,分量最重的角色莫過於那頭名叫「圖拉」的雄性黑犀牛。    當《戀愛的犀牛》賺取一撥又一撥文藝青年的唏噓時候,我們不妨把眼光投向那被作為符號的犀牛,畢竟,犀牛也是需要戀愛的。    印度犀不只居住在印度,歷史上它曾經廣泛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森林裡,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中國都曾經有過它們的足跡。如今,這種巨物只在印度和尼泊爾還有分布。印度犀最大的特徵是它們多疣的粗糙皮膚,讓這些傢伙看上去仿佛穿著打了鉚釘的鎧甲,事實上也的確有人把犀牛皮做為鎧甲的材料。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裡陳列著一尊巨大的唐代犀牛石雕,正是一頭印度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