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答臘犀牛 雙角犀屬的唯一一種,是現存最小的犀牛。身披厚厚的紅棕色的長毛。現僅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與婆羅洲有零星分布,生活在雨林,沼澤中。
中文名:蘇門答臘犀牛
英文名:Sumatran rhinoceros
學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界: 動物界 Animal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犀科 Rhinocerotidae
屬: 雙角犀屬 Dicerorhinus
種: 蘇門答臘犀牛 D. sumatrensis
成年蘇門犀肩高大約130釐米,體長在240-315釐米。四腿之後有兩片褶皺的皮膚,頸部有一片較小的皺膚。皮膚較薄,有10-16釐米厚。野外個體沒有皮下脂肪。
蘇門犀長有兩個突角,這一點與非洲的白犀和黑犀相似,而不同於亞洲的印度犀和爪哇犀。前角較大,通常為15-25釐米,后角較小,通常是少於10釐米。角的顏色呈黑灰色或黑色,雄性的角大於雌性,不過此外兩性沒有區別。
毛有濃有稀,幼仔的毛較密,毛色為紅棕色。野外的毛較難觀察因為它們身上通常覆蓋著泥。飼養個體的毛較粗農因為與草木的摩擦較少。耳中的毛較長,尾尖有一簇濃密的毛。與其他犀牛一樣,蘇門犀的視力很差。雖然它們看似笨重,但它們可以輕鬆的翻山越嶺。
蘇門犀在低地與高原都有出現,生活在雨林,沼澤和雲林中。棲息於接近水源的丘陵地帶,尤其是灌木較濃的山坡地帶。蘇門犀是獨居動物,雄性的生活範圍可達50平方公裡,雌性為10-15平方公裡。雌雄的地盤經常重疊。目前沒有發現因爭奪地盤而搏鬥的行為。它們會挖泥土,排便,或把樹苗彎成獨特的樣式來表示它們的地盤。通常黃昏和清晨出來覓食,白天待在泥池裡休息。在雨季會遷徙到海拔較高的地區,在較寒冷的季節遷回山谷。
蘇門犀花很長一段時間泡泥澡。當泥坑變小時,它們會用角與腳去挖深。泥坑會被用上2-12周,然後被拋棄。
蘇門犀幾乎不停的發聲,最常見的三種聲音包括「咦」,鯨歌與尖哨聲。「咦」是一種長約1秒的尖叫,是最常見的聲音。它們也會發出與露脊鯨相似的聲音,故名鯨歌。尖哨聲是三種聲音中最響的.
蘇門犀通常在黃昏和清晨出來覓食:以小嫩葉、樹苗、水果、嫩芽和細枝為食,每天可吃掉50公斤。最常見的被食種類為番櫻桃屬的植物。
蘇門答臘犀牛,孕期為15-16個月,每胎1仔。雌性在6-7歲達到性成熟,雄性則要達到10歲以後。在野外生殖間歇期為4-5年。壽命大約為30-45年。
蘇門犀在東南亞的數量曾經很多,現在野外僅存300頭。雖然綜合數量比爪哇犀要多,但蘇門犀滅絕的威脅更大因為當地較嚴重的捕獵與棲息地的喪失,而且它們的種群相隔比較遠。相反幾乎所有的爪哇犀都生活在爪哇島的Ujung Kulon半島。另外蘇門犀的數量正在下降,而爪哇犀的數量則比較穩定。兩種犀牛都被列為極危動物。偷獵與棲息地的喪失導致它們僅存於人類幾乎無法到達的地域。
蘇門犀曾經遍布於蘇門答臘,婆羅洲,印度和中國華南甚至中原地區(中國早期的記載並沒有鑑別種類,所以並不確定是否蘇門犀和爪哇犀兩種都有。從現有文物來看,如小臣艅犀尊、戰國錯金銀雲紋銅犀尊均為雙角,似以蘇門犀為主)。現僅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與婆羅洲有零星分布。未證實的記載在各地都有,不過緬甸有存活種群的證據,可惜該國的政治混亂阻止了進一步的調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