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犀牛之蘇門答臘犀牛

2021-01-18 亨雲昌文玩語茶



蘇門答臘犀牛(學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雙角犀屬的唯一物種,是現存最小的犀牛。體長240-315釐米,體重550-1100千克,平均體重僅700千克,最大個體1100千克。身披厚厚的紅棕色的長毛。

蘇門犀是獨居動物,僅在發情與扶養幼仔時相聚。它們是犀牛中最吵的。現僅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與婆羅洲有零星分布,生活在雨林,沼澤和雲林中。由於人類過度捕殺和棲息地受到破壞,該物種已成為極度瀕危動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印尼、馬來西亞。

可能滅絕:緬甸。

地區滅絕:孟加拉國、不丹、 汶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印度、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泰國、越南。


        中藥界稱非洲的白犀角和黑犀角為廣角;稱印度犀角為火犀角;婆羅門犀牛角和爪哇犀牛角為水犀角。這也許是因為婆羅門犀牛和爪哇犀喜遊水、怕曬與水的接觸時間比印度犀牛長的原因。水犀角的藥用價值是火犀角的2-3倍。水犀角紋如甘蔗,橫剖面(斷面)有「粟紋」,香味濃,個型小。是貴重的中成藥原料配藥,如「安宮牛黃丸」等。世面上說的文犀、香犀及價格最昂貴的犀牛角就是這種水犀角。婆羅門犀牛角底盤如西瓜籽;爪哇犀牛角底盤橢圓


       犀牛角雕工藝品大多數是犀角杯,圓雕較少。廣角較多,亞洲角較少。亞洲角中關於印度犀牛角的論述較詳細,對爪哇犀牛角和蘇門答臘犀牛角(婆羅門犀牛角)的論述較簡。


下面引用《格古日記》的論述:


    「蘇門犀之角:古代製作工藝品主要取其前角。角前邊較長而彎弧,後邊短而稍直。加工後呈明黃色或棕黃色。縱剖面有『竹絲紋』,橫剖面(斷面)有『粟紋』,氣味清香。底盤如西瓜籽。」      




       「爪哇犀之角:雕刻工藝品主要用雄性之角。雄性角長約25釐米,與前兩種犀牛(印度犀和蘇門犀)不同是其上端比較尖銳,稍往前彎。縱剖面有『竹絲紋』,橫剖面(斷面)有『粟紋』,氣味清香。底盤橢圓。」


       關於「魚子紋」與「慄紋」。廣角和印度犀角的橫剖面都是「魚子紋」,關於「魚子紋」大家都較熟悉。爪哇犀牛角和蘇門犀牛角的橫剖面都是「慄紋」。「慄紋」是指煮熟的「板慄」剝開外殼所看到的「慄子」果實表面的紋路。「慄紋」與「魚子紋」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格古要論》中有「粟紋綻花」一說,所謂「花兒好」指的是「慄紋綻花」。



【藥材類別】:

動物類

【性味】:

酸鹹,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③《別錄》:酸鹹,微寒,無毒。

【歸經】:

入心、肝經。 

①《本草匯言》:入手太陰、少陰,足厥陰、少陰經。 

②《本草蒙筌》:入陽明。 

③《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二經。

【入藥部分】:

為犀科動物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等的角。

【產地和分布】:

①印度犀:生活於亞熱帶的潮溼、茂密的叢莽草原。獨棲或兩隻同棲,夜行性,嗅覺、聽覺強,視覺弱。以鮮枝、嫩芽、竹、芒果等為食。分布尼泊爾及印度北部。 

②爪哇犀:生活於熱帶密林中喜遊水,怕日曬。常獨棲或雌雄同棲,以鮮枝、嫩芽、葉、竹類、芒果及無花果等為食。分布爪哇。 

③蘇門犀:生活習性與上種相同。分布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



【形態特徵】:

①印度犀,又名:獨角犀(《綱目》)。 

體格粗壯龐大,體重僅次於大象、河馬,身長約3.2~3.5米,肩高達1.8米。頭大,頸短,耳長,眼小,鼻孔大。皮膚堅厚,除耳與尾外,完全無毛。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呈楯狀,皮膚表面有很多疣狀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帶紫色。雌雄獸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圓錐狀,粗而不長,普通長約30~40釐米。四肢粗壯,均3趾。 


②爪哇犀,又名:小獨角犀。 

形與印度犀相似而較小。皮膚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條褶上下完全連接。本種僅雄獸有角,生於鼻端,角較小,長僅25釐米左右。 


③蘇門犀,又名:雙角犀。 

體形最小,身長約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獸鼻上皆有雙角,前角長,后角短,縱列而生。上唇不突出。 

【用法用量】:

內服:磨汁或研末,3~6分;煎湯,0.5~2錢;或入丸、散。外用:磨汁塗。


【注意事項】:

①《綱目》:升麻為之使。惡烏頭、烏喙。 

②《雷公炮炙論》:婦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氣。 

③《本草經集注》:松脂為之使。惡藋菌、雷丸。 

④《本草經疏》:痘瘡氣虛無太熱者不宜用;傷寒陰證發躁,不宜誤用。


【犀角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用於熱病神昏譫語,斑疹,吐血,衄血。 


①《本經》:治百毒,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 

②《別錄》: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氣。 

③《綱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傷寒蓄血發狂譫語,發黃髮斑;痘瘡稠密,內熱裡陷或不結痂。瀉肝涼心,清胃解毒。 

④《本草經集注》):解莨菪毒。 

⑤《日華子本草》:治心煩,止驚,退熱淚痰,解山瘴溪毒,鎮肝明目。治中風失音,熱毒風,時氣發狂。 

⑥《藥性論》:闢中惡毒氣,鎮心神,解大熱,散風毒,能治發背、癰疽、瘡腫,化膿作水。主療時疾熱如火,煩悶,毒入心中,狂言妄語。 

⑦《食療本草》:治赤痢,研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噁心痛,諸飲食中毒及藥毒、熱毒,筋骨中風,心風煩悶。又以水磨取汁與小兒服,治驚熱。

【附方】:

①治溫熱暑疫,痙厥昏狂,譫語發斑,舌色幹光,或紫絳,或圓硬,或黑苔;兼治痘瘄毒重,夾帶紫斑,暨痘疹後餘毒內熾,口糜咽腐,目赤神煩:烏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黃芩各六兩,真懷生地(冷水洗淨浸透搗絞汁)、銀花(鮮者搗汁用尤良)各-斤,糞清、連翹各十兩,板藍根九兩,香豉八兩,元參七兩,花粉、紫草各四兩。各生曬研細(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黃汁、糞清和搗為丸(切勿加蜜,如難丸可將香豉煮爛),每重三錢。涼開水化服,日二次。小兒減半。如無糞清,可加人中黃四兩研丸。(《溫熱經緯》神犀丹) 

②治太陰溫病,神昏譫語者:犀角尖二錢(衝磨),元參心三錢,蓮子心五分,竹葉卷心二錢,連喬心二錢,連心麥冬三錢。水煎服。(《溫病條辨》清宮湯) 

③治傷寒熱毒內盛,身發赤斑:犀角(鎊)、麻黃(去根節)、石膏各一兩,黃連(去須)三分,山梔子仁一兩半。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聖濟總錄》犀角湯) 

④治急黃,心膈煩躁,眼目赤痛:犀角屑一兩,茵陳二兩,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川升麻一兩,川芒硝二兩。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又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犀角散) 

⑤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上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⑥治吐血似鵝鴨肝,晝夜不止:犀角二兩(鎊屑生用),桔梗二兩(生用)。上二味,搗羅為散。暖酒調下二錢匕。(《聖濟總錄》生犀散) 

⑦治下痢鮮血:犀角(屑)、幹地黃、地榆各二兩。上三味,搗篩,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溫服之。(《古今錄驗方》) 

⑧治小兒瘡疹,不惡寒,但煩躁,小便赤澀,多渴,或赤斑點者:犀角(鎊)、甘草(炙)各半兩,防風二兩,黃芩半兩。上為粗末。每服抄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奇效良方》犀角散) 

⑨治孩子驚癇不知人,迷悶、嚼舌、仰目者:犀角末半錢匕,水二大合,服之。(《廣利方》) 

⑩治小兒丹毒,遍身遊走,風熱煩躁昏憤:牛蒡子(炒)、荊芥、防風、黃芩各一錢,犀角五錢,生甘草五分。水煎服。外用精牛肉切片貼之,幹則另換。(《奇方類編》犀角消毒飲) 

⑾治熱病咽喉赤腫,口內生瘡,不能下食: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馬牙硝半兩,黃柏(銼)半兩,黃芩一兩。上藥搗篩為散,以水四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入蜜三合相和,煎一兩沸,放溫,徐徐含咽。(《聖惠方》犀角煎) 

⑿治亦眼腫痛:犀角末半兩,秦艽(去苗、土)二兩,黃連(去須)、滑石(碎)、馬牙硝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出油)半兩。上六味,搗研為末,和勻,以沙糖水一處入藥熬成膏,每用皂子大,沸湯化洗之。(《聖濟總錄》犀角膏) 

⒀治瘭疽:飲犀角汁。(《千金方》)



      蘇門答臘和爪窪亞洲犀牛角藥用價值極其高, 亞洲蘇門答臘,屬水犀,所以角碰到水就昍瑩透徹。



古人云犀角不敢燒,燃之有異香,沾衣帶,人能與鬼通,,,,,
  大概意思就是犀角不可燒、燃燒是會發出一種香味、香味瀰漫到身上、可與靈異私通、、
   犀角:是生犀角 是通天犀的角經過特殊加工的產物不是普通的犀牛角   
   古書記載,有一種犀牛名通天犀,有白色象線一樣貫通首尾,被看作是一種靈異之物,所以叫做靈犀。




相關焦點

  • 蘇門答臘犀牛從未恢復—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atwaecolodge.com 蘇門答臘犀牛是地球上最受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到2011年,只有大約200頭犀牛仍生活在野外。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測序和分析了蘇門答臘犀牛的基因組,該樣本屬於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中的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樣本。結果顯示,蘇門答臘犀牛種群的問題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約10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相關結果近日刊登於《當代生物學》期刊。 研究人員說,對犀牛的統計學歷史的新見解,有助於將該物種目前的數量狀況納入更廣泛的生態和進化環境中。
  • 動物世界-蘇門答臘犀牛
    蘇門答臘犀牛 雙角犀屬的唯一一種,是現存最小的犀牛。身披厚厚的紅棕色的長毛。
  • 環保專家發出警告:蘇門答臘犀牛處境堪憂
    中國網9月23日訊 據英國媒體9月22日報導,世界頂級保護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表示,地球上僅存的蘇門答臘犀牛處境危險,正瀕臨絕境。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島(屬印尼、馬來西亞和汶萊共有)上,生活在熱帶雨林裡的蘇門答臘犀牛不足100頭。兩年前,人們在婆羅洲島的沙巴地區發現馬來西亞的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因癌病逝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烏元春】據美國合眾國際社(UPI)報導,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當地時間23日因癌病逝;蘇門答臘犀牛是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
  • 雌雄蘇門答臘犀牛見面 總愛打架不願交配
    雌雄蘇門答臘犀牛見面 總愛打架不願交配瀋陽晚報  2019年01月28日 06:57 &nbsp&nbsp&nbsp&nbsp野生蘇門答臘犀牛數量稀少,由人類飼養的也難以繁衍,因為雌雄蘇門答臘犀牛見面後總是打架而不交配。
  • 馬來西亞蘇門答臘雄犀牛絕跡
    【新華社微特稿】馬來西亞政府官員27日證實,這個東南亞國家最後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僅剩一頭雌性蘇門答臘犀牛。沙巴州旅遊、文化和環境部長克裡斯蒂娜·劉在聲明中說,那頭雄犀牛名為「塔姆」,大約30歲。它2008年遭捕獲,隨後棲息在沙巴州一處野生動物保護區。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全球僅剩不到100頭
    昨天,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雌性犀牛伊曼(Iman)死亡,這是一年來馬來西亞死亡的第二頭瀕危犀牛,今年5月27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Tam)宣告死亡。犀牛,是僅次於大象的第二大哺乳動物,目前全球世界僅存五種犀牛,包括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及蘇門答臘犀牛,前兩種主要在非洲,後三種在亞洲,其中蘇門答臘犀牛是最小的品種,也是唯一長有2個角的亞洲犀牛,其體長240-315釐米,體重550-1100千克,平均體重僅700千克,最大個體1100千克,其特徵為身披厚厚的紅棕色長毛。
  • 在哪裡可以見到蘇門答臘犀牛?
    (羅盤網訊)Harapan是一隻10歲大的雄性蘇門答臘犀牛,3月20日,它正在楠榜省東楠榜縣Way Kambas國家公園氣定神閒地吃著樹葉。Harapan已經在這個國家公園生活了差不多1年。在Way Kambas國家公園,共有3名獸醫負責照顧全部的犀牛。其中一名醫生叫Zulfi Arsan,他說:「目前,Harapan的情況不錯。居住的環境很好。在這裡我們進行24小時的監護,包括檢查血壓、尿液和糞便。如果沒什麼問題,Harapan會健康成長的。」蘇門答臘犀牛是世界瀕危物種。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去世,全球僅剩不到100隻
    據馬來西亞方面透露,當地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在周六(11月23日)下午5點半左右因癌症去世。這頭名叫「伊曼」的25歲雌性犀牛在沙巴州去世。此前,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犀牛已在今年5月去世,另一隻雌性犀牛也在2017年去世。
  • 罕見蘇門答臘犀牛40年來首度現身
    這隻母蘇門答臘犀牛(簡稱蘇門犀)在婆羅洲遭捕獲,藉此把它移到安全之地,免受盜獵。 PHOTOGRAPH BY ARI WIBOWO, WWF-INDONESIAPHOTOGRAPH BY ARI WIBOWO, WWF-INDONESIA  (神秘的地球報導)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Brian Clark Howard 編譯:鄭惟心):罕見蘇門答臘犀牛40年來首度現身,這隻母犀牛目前已被移到了更安全的保護區,加強保護此瀕危物種。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英媒:全球僅剩80頭
    來源:經濟日報英媒稱,動物學家表示,世界上體型最小的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在馬來西亞已經滅絕,此前,這裡最後一頭倖存的蘇門答臘犀牛在圈養環境下死亡。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1月24日報導,位於沙巴州東部、婆羅洲島上的馬來西亞野生生物管理機構說,這隻名叫伊曼的雌性犀牛23日死於癌症。它在2014年3月被捕獲後,患上了子宮腫瘤。野生生物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奧古斯丁·圖加在一份聲明中說,25歲的伊曼因為腫瘤對膀胱的壓迫不斷增大,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不過她的死亡比預期的要早。
  • 馬來西亞專家計劃克隆蘇門答臘犀牛
    據《每日郵報》報導,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專家計劃克隆世界上最稀有動物之一——蘇門答臘犀牛。 很久以前,這種犀牛曾生活在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中國的熱帶森林和沼澤地帶。但近幾十年來,由於偷獵和自然棲息地遭到破壞,其數量急劇下降。
  • 大馬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病逝 全球剩約80頭(圖)
    中新網11月24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當地時間23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因癌病逝。據悉,這種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但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據報導,25歲的母犀牛伊曼自2014年被捕獲後,一直在野生動物保護區接受妥善照顧,它23日病逝於婆羅洲沙巴。沙巴野生動物部門主任奧古斯丁說:「伊曼的死亡比預期要快,但我們知道,它已經開始承受極大痛苦。」2015年,馬來西亞曾宣布野生蘇門答臘犀牛絕種,最後一頭公蘇門答臘犀牛2019年5月離世。不幸不僅發生在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因癌病逝 全球僅剩約80頭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烏元春】據美國合眾國際社(UPI)報導,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當地時間23日因癌病逝;蘇門答臘犀牛是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
  • 印尼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
    光明日報馬尼拉3月25日電(記者趙中文)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尼分會24日宣布,3月12日在印尼婆羅洲一處採礦場附近發現一隻約5歲大的蘇門答臘母犀牛,之後這頭犀牛落入動物保護組織設下的陷阱。這是當地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讓許多動物保護人士大為振奮。
  • 蘇門答臘犀牛面臨滅絕,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個體死亡
    蘇門答臘犀牛面臨滅絕,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個體死亡 據外媒5月27日報導,馬來西亞最後一頭倖存的蘇門答臘犀牛因健康狀況不佳死亡。
  • 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目前全世界僅存5種犀牛:黑犀牛、白犀牛(分為南方亞種和北方亞種)、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爪哇犀牛,除南方白犀牛亞種外,其他犀牛種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尤以爪哇犀牛數量最少(50多頭)。這些漫遊在非洲(黑、白犀牛)和亞洲的犀牛不僅面臨原生棲息地的破壞,還得時刻提防偷獵者們的行動——這一切都是源於人們,尤其是亞洲買家(越南、中國)對犀牛角的巨大需求。
  • 亞洲犀牛於無人關注中走向滅絕 唯印度犀留有希望
    說到犀牛,大家可能會想到動物園裡的白犀牛,想到《戀愛的犀牛》中那話兒有一尺長的黑犀。其實,它們都原產於遙遠的非洲。我們的先祖熟悉的犀牛,可不是這些非洲來客。戰國時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西漢之時,有王者鑄錯金銀雲紋銅犀尊,其形象異常寫實,顯然是見過真正的犀牛。那時,非洲的犀牛不可能來到我們的土地。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公犀牛死亡
    ▲馬來西亞最後的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死亡。(圖/翻攝自WWF-Malaysia推特)國際中心/綜合報導馬來西亞沙巴野生動物局總監奧古斯丁證實,全國最後的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Tam),因為年事已高、身體機能持續退化,不幸在27日去世。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該物種面臨滅絕
    海外網5月28日電當地時間27日,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通過社交平臺證實,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表示,這隻犀牛生前患有器官衰竭。名叫塔姆的犀牛已經31歲,從4月開始就一直沒有食慾,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警覺性也下降許多。雖然得到了工作人員的悉心照料,後期獸醫也對其進行了努力搶救,但仍然沒有挽救塔姆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