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蘇門答臘犀牛40年來首度現身

2021-01-21 南海網

  這隻母蘇門答臘犀牛(簡稱蘇門犀)在婆羅洲遭捕獲,藉此把它移到安全之地,免受盜獵。 PHOTOGRAPH BY ARI WIBOWO, WWF-INDONESIA

  墜穴陷阱中活捉的蘇門犀,很快地就會空運到保護區。 PHOTOGRAPH BY ARI WIBOWO, WWF-INDONESIA

  (神秘的地球報導)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Brian Clark Howard 編譯:鄭惟心):罕見蘇門答臘犀牛40年來首度現身,這隻母犀牛目前已被移到了更安全的保護區,加強保護此瀕危物種。

  專家原本以為蘇門答臘犀牛(簡稱蘇門犀)早已在印屬婆羅洲加裡曼丹地區(Kalimantan)絕種了,過去40年來都未見其蹤影。但3月2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就宣布安全捕獲一隻母蘇門犀,該基金會稱此舉是「印尼犀牛保育的重大裡程碑」。

  這隻犀牛初步判定介於四到五歲之間。它是3月12日在東加裡曼丹島庫泰巴萊(暫譯,Kutai Barat)的墜穴陷阱中被安全活捉。它現在安置於暫時庇護所,等著由直升機載送到150公裡外一處更安全的地點。

  官方希望在該處建置印尼第二個蘇門犀庇護所,提高防盜獵的安全度。至少近期將有另外三隻犀牛遷移過去,開始穩定繁衍。

  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尼分會CEO艾福蘭思嘉(Efransjah Efransjah)在聲明中說:「這是個令人興奮的發現,也是保育重大成果。如今有證據指出,原以為加裡曼丹已絕種的動物,仍漫步在此地叢林裡,而我們現在也會更努力保護此特殊物種。」

  全球五種犀牛之中,蘇門犀的體型最小,通體覆蓋一塊塊硬毛,尤其是耳朵部位。蘇門犀呈深紅棕色,偏好棲居於濃密山林以便隱匿。它們通常離群索居,以水果、枝葉為主食。但它們可透過利用靈敏嗅覺嗅出對方留下的氣味線索以找到彼此。

  蘇門犀可長到800公斤重,高度也可達2.5-3.2公尺。專家估計野生蘇門犀大概有100隻,多棲居於蘇門答臘一帶,所以才說它們是全球最罕見的哺乳類動物之一。

  雖然蘇門犀的頭角比起非洲犀牛小得多,但就算科學實驗證明無益健康,犀牛角仍號稱具有療效,在黑市中能高價標售。過去一世紀以來,盜獵、砍伐、採礦及其他因素造成的棲地縮減,導致蘇門犀大量消失。去年,蘇門犀在馬來西亞轄下的婆羅洲地區宣告滅絕。

  而雖然科學家已發出警告,認為蘇門犀幾年前可能就已經從加裡曼丹消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科學家仍不停尋找它們存活的證據。在2013年,科學家就找到了腳印,並從相機陷阱畫面中捕捉到一隻蘇門犀的蹤影。以此證據為基礎,該基金會團隊就預估該區還剩約15隻蘇門犀,可分為三個族群。

  世界自然基金會美國分會主導亞洲物種研究的妮蘭嘉.潔雅欣(Nilanga Jayasinghe)就表示,這次活捉到蘇門犀,可說是「天大的好消息」。

  她進一步說:「以目前野生蘇門犀的窘迫數量來看,像這隻母犀牛個案就成了控管繁殖、確保物種延續的關鍵。」

  目前有63隻爪哇犀牛(與蘇門犀為近親關係)被認為棲居於印尼烏戎庫隆國家公園(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的荒野中。儘管全球動物園有幾百隻蘇門犀,它們卻鮮少在圈養情形下繁殖後代。

  艾福蘭思嘉認為,蘇門犀面臨的最大困境為「與時間賽跑」。

原標題:罕見蘇門答臘犀牛40年來首度現身

相關焦點

  • 印尼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
    光明日報馬尼拉3月25日電(記者趙中文)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尼分會24日宣布,3月12日在印尼婆羅洲一處採礦場附近發現一隻約5歲大的蘇門答臘母犀牛,之後這頭犀牛落入動物保護組織設下的陷阱。這是當地40年來首次發現野生蘇門答臘犀牛,讓許多動物保護人士大為振奮。
  • 馬來西亞蘇門答臘雄犀牛絕跡
    【新華社微特稿】馬來西亞政府官員27日證實,這個東南亞國家最後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僅剩一頭雌性蘇門答臘犀牛。沙巴州旅遊、文化和環境部長克裡斯蒂娜·劉在聲明中說,那頭雄犀牛名為「塔姆」,大約30歲。它2008年遭捕獲,隨後棲息在沙巴州一處野生動物保護區。
  • 在哪裡可以見到蘇門答臘犀牛?
    印尼千島旅行社微信公眾號 ID:nusarayatour(羅盤網訊)Harapan是一隻10歲大的雄性蘇門答臘犀牛Harapan已經在這個國家公園生活了差不多1年。2007年,Harapan出生在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是Emi和Ipuh的幼崽。在辛辛那提動物園,Harapan有2個兄弟姐妹,一個是哥哥Andalas,另外一個姐姐Suci,它們都出生在美國。Harapan需要至少2年的時間來適應來使用熱帶雨林的新生活,尤其是在飼料方面。
  • 動物世界-蘇門答臘犀牛
    蘇門答臘犀牛 雙角犀屬的唯一一種,是現存最小的犀牛。身披厚厚的紅棕色的長毛。
  • 馬來西亞專家計劃克隆蘇門答臘犀牛
    據《每日郵報》報導,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專家計劃克隆世界上最稀有動物之一——蘇門答臘犀牛。 很久以前,這種犀牛曾生活在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中國的熱帶森林和沼澤地帶。
  • 環保專家發出警告:蘇門答臘犀牛處境堪憂
    中國網9月23日訊 據英國媒體9月22日報導,世界頂級保護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表示,地球上僅存的蘇門答臘犀牛處境危險,正瀕臨絕境。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島(屬印尼、馬來西亞和汶萊共有)上,生活在熱帶雨林裡的蘇門答臘犀牛不足100頭。兩年前,人們在婆羅洲島的沙巴地區發現馬來西亞的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
  • 蘇門答臘犀牛從未恢復—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atwaecolodge.com 蘇門答臘犀牛是地球上最受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公犀牛死亡
    ▲馬來西亞最後的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死亡。(圖/翻攝自WWF-Malaysia推特)國際中心/綜合報導馬來西亞沙巴野生動物局總監奧古斯丁證實,全國最後的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Tam),因為年事已高、身體機能持續退化,不幸在27日去世。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全球僅剩不超80隻!
    據《每日郵報》5月28日報導,婆羅洲犀牛聯盟(BORA)周一(5月27日)發表聲明,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Tam)在當天中午於婆羅洲保育區離世,終年約30歲,留下其配偶「Iman」。這意味著這種犀牛接近完全絕跡於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因癌病逝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烏元春】據美國合眾國際社(UPI)報導,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當地時間23日因癌病逝;蘇門答臘犀牛是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
  • 雌雄蘇門答臘犀牛見面 總愛打架不願交配
    雌雄蘇門答臘犀牛見面 總愛打架不願交配瀋陽晚報  2019年01月28日 06:57 &nbsp&nbsp&nbsp&nbsp野生蘇門答臘犀牛數量稀少,由人類飼養的也難以繁衍,因為雌雄蘇門答臘犀牛見面後總是打架而不交配。
  • 亞洲犀牛之蘇門答臘犀牛
    蘇門答臘犀牛(學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雙角犀屬的唯一物種,是現存最小的犀牛。體長240-315釐米,體重550-1100千克,平均體重僅700千克,最大個體1100千克。身披厚厚的紅棕色的長毛。
  • 40年內全球犀牛數量減少90% 犀角貿易難禁絕
    12月5日,位於肯亞中部的勒瓦野生動物保護區發表聲明稱,最近一周內,生活在保護區內的4頭犀牛被盜獵分子殘忍殺害,盜獵活動使保護區內的犀牛數量降至71頭。  是什麼驅使盜獵者不停獵殺犀牛?為數不多的犀牛如今生存狀態又是怎樣?我們該採取哪些行動來保護它們?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英媒:全球僅剩80頭
    來源:經濟日報英媒稱,動物學家表示,世界上體型最小的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在馬來西亞已經滅絕,此前,這裡最後一頭倖存的蘇門答臘犀牛在圈養環境下死亡。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1月24日報導,位於沙巴州東部、婆羅洲島上的馬來西亞野生生物管理機構說,這隻名叫伊曼的雌性犀牛23日死於癌症。它在2014年3月被捕獲後,患上了子宮腫瘤。野生生物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奧古斯丁·圖加在一份聲明中說,25歲的伊曼因為腫瘤對膀胱的壓迫不斷增大,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不過她的死亡比預期的要早。
  •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死亡 全球僅剩不到100頭
    昨天,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雌性犀牛伊曼(Iman)死亡,這是一年來馬來西亞死亡的第二頭瀕危犀牛,今年5月27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隻雄性蘇門答臘犀牛塔姆(Tam)宣告死亡。犀牛,是僅次於大象的第二大哺乳動物,目前全球世界僅存五種犀牛,包括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及蘇門答臘犀牛,前兩種主要在非洲,後三種在亞洲,其中蘇門答臘犀牛是最小的品種,也是唯一長有2個角的亞洲犀牛,其體長240-315釐米,體重550-1100千克,平均體重僅700千克,最大個體1100千克,其特徵為身披厚厚的紅棕色長毛。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去世,全球僅剩不到100隻
    據馬來西亞方面透露,當地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在周六(11月23日)下午5點半左右因癌症去世。這頭名叫「伊曼」的25歲雌性犀牛在沙巴州去世。此前,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犀牛已在今年5月去世,另一隻雌性犀牛也在2017年去世。
  • 解鎖「不可能」:蘇門答臘犀牛讓我開始重新思考AI
    當時,我正在印尼潮溼叢林深處的一個保護區,用一套6萬美元組裝的定製3D掃描設備,試圖為世界上僅存的其中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創建數字副本。  這是我們捕獲犀牛數字副本的一個好機會,有助於我們講述關於它的故事。即便是最壞的情況——如果仍然不能保護其生存環境,也能幫助提供有關犀牛的完整數字記錄,《國家地理》劇組拍攝了我們的每一步行動。
  • 大馬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病逝 全球剩約80頭(圖)
    中新網11月24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當地時間23日,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因癌病逝。據悉,這種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但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據報導,25歲的母犀牛伊曼自2014年被捕獲後,一直在野生動物保護區接受妥善照顧,它23日病逝於婆羅洲沙巴。沙巴野生動物部門主任奧古斯丁說:「伊曼的死亡比預期要快,但我們知道,它已經開始承受極大痛苦。」2015年,馬來西亞曾宣布野生蘇門答臘犀牛絕種,最後一頭公蘇門答臘犀牛2019年5月離世。不幸不僅發生在馬來西亞。
  • 蘇門答臘犀牛面臨滅絕,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個體死亡
    蘇門答臘犀牛面臨滅絕,馬來西亞最後一頭雄性個體死亡 據外媒5月27日報導,馬來西亞最後一頭倖存的蘇門答臘犀牛因健康狀況不佳死亡。
  •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因癌病逝 全球僅剩約80頭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烏元春】據美國合眾國際社(UPI)報導,馬來西亞最後一隻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當地時間23日因癌病逝;蘇門答臘犀牛是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