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5 08: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癲癇是常見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任何年齡、地區和種族都有發病的可能,其中以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較高。
癲癇疾病的防治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高度重視,將其列入全球重點防治的五種神經、精神疾病之一。
除此之外,還把每年的6月28日定為國際癲癇關愛日,旨在全球改善對癲癇的認識、治療、服務與預防。
2020年,是第十四個國際癲癇關愛日。
癲癇是神經科僅次於腦血管病的第二大常見病,患病率約為千分之七,在我國有超過900萬名癲癇患者。
其病理是大腦神經細胞群反覆超同步放電所引起的發作性、突然性、反覆性、短暫性腦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是一種慢性、自然緩解性、反覆發作性的腦功能失常性疾患。
網際網路上,關於癲癇被爭論得最多的就是:癲癇是否遺傳?
首先,癲癇病因繁多,發作類型也皆不相同,因而不能一概而論。但也可根據患者的家族史、發作類型、發病年齡和腦電圖類型等綜合判斷。
臨床上癲癇大部分是不遺傳的,80%的癲癇由產傷、腦炎、中毒、頭外傷、腦病、缺血缺氧等引起,而這些類型癲癇並不會遺傳。
當然,也有少數癲癇類型有家族遺傳傾向,例如:家族性顳葉癲癇、兒童失神癲癇、少年肌陣攣癲癇、中央顳區棘波的小兒良性癲癇(BECT)等。
這些癲癇類型雖有遺傳傾向,但也不是百分百「中招」,只是家族史中有這類患者,後代患癲癇的機率會高於普通人群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遺傳性的,其發生率也不足2%。
那麼,除去這部分家族遺傳的患者,是否存在癲癇易感體質呢?
大概率來講,是存在易感人群的,且根據其特質可總結為以下幾類。
01. 有產傷的嬰童
產傷是嬰童患癲癇的常見因素,造成產傷的原因有:胎兒過大、產程過長、產婦年齡過大、產道緊張、胎位異常等。
產傷導致新生兒癲癇的發生率約為1%,但如若孕婦分娩時合併產傷,則多伴隨腦出血或腦缺氧損害。這種情況下,則新生兒合併腦先天發育畸形或產傷癲癇發病率高達25%。
02. 生活無規律,菸癮大的人群
研究表明,生活沒有規律、脾氣暴躁、長期大量飲酒、熬夜、過度勞累、長期吸菸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都會對身體造成多方面的損害並引起疾病及顱腦病變,從而誘發癲癇發作。
03. 低血糖、低血鈣人群
患有低血糖症的人容易出現頭昏、噁心、煩躁等症狀,而患有低血鈣的人容易出現手足抽搐,心率增快或心律失常等,這些症狀都是容易引發癲癇的。
04. 中老年人群
中老年人群體也屬於癲癇的易感人群,45周歲以後出現癲癇發作為老年性癲癇。
60歲後人體大腦逐漸發生退行性病變,血管瘤、中風等造成的損傷也容易引起大腦異常放電。
在第十四個「國際癲癇關愛日」到來之際,上海壹博醫生與全球從事癲癇領域工作的同道們一起行動,呼籲大眾認識癲癇疾病、重視癲癇治療。
● 精彩回顧 ●
v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
原標題:《國際癲癇關愛日| 癲癇易感體質是什麼?》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