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難點|破解數軸上的動點問題的絕招

2021-01-08 中學數學精準輔導

數軸上的動點問題,是七年級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困難題,學生遇上了它就一個字——「暈」.但這個知識點又不得不學,因為這個知識比較綜合,也比較抽象,是一類極為常見且重要的綜合題,對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能力要求較高,涉及到「絕對值的幾何意義、數在數軸上的表示、行程問題」等,更是學習「數形結合」思想的第一步.動點問題

必備知識:

1.數軸上兩點之間的距離如何表示?

可用絕對值來表示,即兩點所表示的數差的絕對值.如,數軸上點A,B所表示的數是a,b,則AB=|a-b|或|b-a|.

2.數軸上一個動點如何字母來表示?

用有理數的加法或減法即可解決,就是起點所表示的數加上或減去動點運動的距離,向正方向用加,負方向用減.如,數軸上點A對應的數為-1,點P從A出發,以每秒2個單位長度的速度向右運動,設運動的時間是t,則點P所表示的數是-1+2t.

3.怎樣求數軸上任意兩點間的線段的中點?

兩點所表示的數相加的和除以2,如數軸上的點所表示的數是a,b,則線段AB的中點所表示的數是(a+b)/2.

策略方法:

解決動點問題首先要做到仔細理解題意,弄清運動的整個過程和圖形的變化,然後再根據運動過程展開分類討論畫出圖形,最後針對不同情況尋找等量關系列方程求解。

而對於建立在數軸上的動點問題來說,由於數軸本身的特點,這類問題常有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一種是根據「形」的關係來分析尋找等量關係,也就是利用各線段之間的數量關系列方程求解;另一種是從「數」的方面尋找等量關係,就是利用各點在數軸上表示的數之間存在的內在關系列方程。

類型1 數軸上的規律探究問題

招數: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例1.(2018春鄞州區期末)如圖,A點的初始位置位於數軸上表示1的點,現對A點做如下移動:第1次向左移動3個單位長度至B點,第2次從B點向右移動6個單位長度至C點,第3次從C點向左移動9個單位長度至D點,第4次從D點向右移動12個單位長度至E點,…,依此類推.這樣第_____次移動到的點到原點的距離為2018.

分析:本題考查了數軸,以及用正負數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還考查了數軸上點的坐標變化和平移規律(左減右加),考查了一列數的規律探究.對這列數的奇數項、偶數項分別進行探究是解決這道題的關鍵.

根據數軸上點的坐標變化和平移規律(左減右加),分別求出點所對應的數,進而求出點到原點的距離;然後對奇數項、偶數項分別探究,找出其中的規律(相鄰兩數都相差3),寫出表達式就可解決問題.

【解答】:第1次點A向左移動3個單位長度至點B,則B表示的數,1﹣3=﹣2;

第2次從點B向右移動6個單位長度至點C,則C表示的數為﹣2+6=4;

第3次從點C向左移動9個單位長度至點D,則D表示的數為4﹣9=﹣5;

第4次從點D向右移動12個單位長度至點E,則點E表示的數為﹣5+12=7;

第5次從點E向左移動15個單位長度至點F,則F表示的數為7﹣15=﹣8;

…;

由以上數據可知,當移動次數為奇數時,點在數軸上所表示的數滿足:﹣1/2(3n+1),

當移動次數為偶數時,點在數軸上所表示的數滿足:1/2(3n+2),

當移動次數為奇數時,﹣1/2(3n+1)=﹣2018,n=1345,

當移動次數為偶數時,1/2(3n+2)=2018,n=4034/3(不合題意).

故答案為:1345.

感悟:數軸上一個點表示的數為a,向左運動b個單位後表示的數為a-b;向右運動b個單位後所表示的數為a+b。運用這一特徵探究變化規律時,要注意在循環往返運動過程中的方向變化。

類型2 數軸上距離問題

招數:用分類及數形結合思想

例2.(2017秋黃埔區期末)已知M、N在數軸上,M對應的數是﹣3,點N在M的右邊,且距M點4個單位長度,點P、Q是數軸上兩個動點;

(1)直接寫出點N所對應的數;

(2)當點P到點M、N的距離之和是5個單位時,點P所對應的數是多少?

(3)如果P、Q分別從點M、N出發,均沿數軸向左運動,點P每秒走2個單位長度,先出發5秒鐘,點Q每秒走3個單位長度,當P、Q兩點相距2個單位長度時,點P、Q對應的數各是多少?

【分析】本題考查了兩點間的距離和數軸.解題時,需要採用「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1)根據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即可求解;

(2)分兩種情況:①點P在點M的左邊;②點P在點N的右邊;進行討論即可求解;

(3)分兩種情況:①點P在點Q的左邊;②點P在點Q的右邊;進行討論即可求解.

【解答】(1)﹣3+4=1.

故點N所對應的數是1;

(2)(5﹣4)÷2=0.5,

①﹣3﹣0.5=﹣3.5,

②1+0.5=1.5.

故點P所對應的數是﹣3.5或1.5.

(3)①(4+2×5﹣2)÷(3﹣2)

=12÷1

=12(秒),

點P對應的數是﹣3﹣5×2﹣12×2=﹣37,點Q對應的數是﹣37+2=﹣35;

②(4+2×5+2)÷(3﹣2)

=16÷1

=16(秒);

點P對應的數是﹣3﹣5×2﹣16×2=﹣45,點Q對應的數是﹣45﹣2=﹣47.

類型3 數軸上行程問題

招數:方程及分類思想

例3.(2017秋越城區期末)如圖1,有A、B兩動點在線段MN上各自做不間斷往返勻速運動(即只要動點與線段MN的某一端點重合則立即轉身以同樣的速度向MN的另一端點運動,與端點重合之前動點運動方向、速度均不改變),已知A的速度為3米/秒,B的速度為2米/秒

(1)已知MN=100米,若B先從點M出發,當MB=5米時A從點M出發,A出發後經過_______秒與B第一次重合;

(2)已知MN=100米,若A、B同時從點M出發,經過_______秒A與B第一次重合;

(3)如圖2,若A、B同時從點M出發,A與B第一次重合於點E,第二次重合於點F,且EF=20米,設MN=s米,列方程求s.

【分析】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和數軸,解題關鍵是要讀懂題目的意思,根據題目給出的條件,找出合適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再求解.

(1)可設A出發後經過x秒與B第一次重合,根據等量關係:路程差=速度差×時間,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2)可設經過y秒A與B第一次重合,根據等量關係:路程和=速度和×時間,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由於若A、B同時從點M出發,A與B第一次重合共走了2個MN,第二次重合共走了4個MN,可得ME=2/(3+2)×2MN=4/5MN,MF=2MN﹣2/(3+2)×4MN=2/5MN,根據EF=20米,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解答】(1)設A出發後經過x秒與B第一次重合,依題意有

(3﹣2)x=5,解得x=5.

答:A出發後經過5秒與B第一次重合;

(2)設經過y秒A與B第一次重合,依題意有

(3+2)x=100×2,

解得x=40.

答:,經過40秒A與B第一次重合;

(3)由於若A、B同時從點M出發,A與B第一次重合共走了2個MN,第二次重合共走了4個MN,可得ME=2/(3+2)×2MN=4/5MN,MF=2MN﹣2/(3+2)×4MN=2/5MN,

依題意有:4/5s﹣2/5 s=20,

解得s=50.

答:s=50米.

筆者用這道題作為七級上期中考的複習題,特別是第(3)小題,學生要麼暈乎乎不會做,要麼就是用小學的競賽的算術法.用小學的競賽的算術法很多學生都無法理解,但是用「字母來表示動點的問題」來解決,這道題就顯得「 So easy」了.

類型4 數軸上新定義問題

招數:轉化,方程及分類思想

例4.(2017秋句容市期中)【閱讀理解】

點A、B、C為數軸上三點,如果點C在A、B之間且到A的距離是點C到B的距離3倍,那麼我們就稱點C是{ A,B }的奇點.

例如,如圖1,點A表示的數為﹣3,點B表示的數為1.表示0的點C到點A的距離是3,到點B的距離是1,那麼點C是{ A,B }的奇點;又如,表示﹣2的點D到點A的距離是1,到點B的距離是3,那麼點D就不是{A,B }的奇點,但點D是{B,A}的奇點.

【知識運用】

如圖2,M、N為數軸上兩點,點M所表示的數為﹣3,點N所表示的數為5.

(1)數______所表示的點是{ M,N}的奇點;數_______所表示的點是{N,M}的奇點;

(2)如圖3,A、B為數軸上兩點,點A所表示的數為﹣50,點B所表示的數為30.現有一動點P從點B出發向左運動,到達點A停止.P點運動到數軸上的什麼位置時,P、A和B中恰有一個點為其餘兩點的奇點?

【分析】本題考查了數軸及數軸上兩點的距離、動點問題,認真理解新定義:奇點表示的數是與前面的點A的距離是到後面的數B的距離的3倍,列式可得結果.

(1)根據定義發現:奇點表示的數到{ M,N}中,前面的點M是到後面的數N的距離的3倍,從而得出結論;根據定義發現:奇點表示的數到{N,M}中,前面的點N是到後面的數M的距離的3倍,從而得出結論;

(2)點A到點B的距離為6,由奇點的定義可知:分兩種情況列式:①PB=3PA;②PA=3PB;可以得出結論.

【解答】(1)5﹣(﹣3)=8,

8÷(3+1)=2,

5﹣2=3;

﹣3+2=﹣1.

故數3所表示的點是{ M,N}的奇點;數﹣1所表示的點是{N,M}的奇點;

(2)30﹣(﹣50)=80,80÷(3+1)=20,

30﹣20=10,﹣50+20=﹣30.

故P點運動到數軸上的﹣30或10位置時,P、A和B中恰有一個點為其餘兩點的奇點.

故答案為:3;﹣1.

最後總結幾句:

第一步,用字母表示動點在數軸上所表示的數;

第二步,根據題目的需要寫出有關該字母的代數式;

第三步,根據題目的意思列出方程,並解方程.

數學學習的精髓就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在解決動點問題時,首先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分析不出動點的運動過程,空間想像力和邏輯分析能力都顯得不夠,而在解題時,尤其是在考試過程中遇到動點問題,我的建議是多動手,多畫幾個運動過程中的圖形,對於多個不同的運動時刻,按次序畫出多個圖形進行比較,往往可以看出動點的運動趨勢和圖形的整體變化過程,從而把握運動的全過程,為分類討論和計算做好準備。比如我們可以畫出特殊時間節點時刻的圖形,通過觀察比較尋找運動規律,而對動點運動時的一些特殊位置,比如兩點重合,或者某一點到達一個特殊位置等,更需要畫出圖形,這些特殊位置往往是進行分類討論的關鍵點。通過畫圖把握了運動的全過程,然後就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分類討論,尋找等量關系列方程計算。這一步驟的關鍵是用代數式表示圖形中的各量,主要是圖中的各條線段長,最後尋找各線段之間的等量關係,列出方程求解。

相關焦點

  • 七年級數學:數軸上的動點問題
    七年級數學:數軸上的動點問題    數軸最適合進行數形結合的「啟蒙」,畢竟已經擴充到了實數,初中階段的「數」是夠用了,然而理解點與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卻並不那麼容易,正如七年級學生容易忽略負數一樣,在數軸上,一旦涉及到平移,也容易只想往一個方向而忽略另一個方向
  • 迎戰七年級數學期中考試:數軸上的「中點」引發的動點問題
    數軸上的「中點」問題,堪稱「退化版」的「一維」中點坐標公式,在七年級數學學習中,常常會以「數軸摺疊」或數軸上的動點行程問題等形式呈現,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而掌握數軸上的「中點」「模型」,對於快速解題至關重要,本文簡要闡釋一下:如圖,數軸上,M是AB的中點,A對應a,B對應數b,M對應m,請探究a,b,m三者關係。根據「數軸上兩點間的距離等於右數-左數」由方程思想立證:中點m等於"兩頭"a+b和的平均數,將這個結論作簡單的「公式變形」,還可以得到另外幾個形式,並且這些基本結論在考試中都可以直接使用,特別方便。
  • 迎戰七年級數學期中考試:數軸上的動點問題選講
    時間倉促,語言潦草,直接上個題:1. 如圖,已知數軸上有A、B、C三個點,它們表示的數分別是﹣24,﹣10,10.(3) 現有動點P、Q都從A點出發,點P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向終點C移動;當點P移動到B點時,點Q才從A點出發,並以每秒3個單位長度的速度向右移動,且當點P到達C點時,點Q就停止移動.設點P移動的時間為t秒,問:當t為多少時P、Q兩點相距6個單位長度。
  • 初一數學月考複習,數軸上的動點問題有點難?用絕對值求解很簡單
    數軸上的動點問題是七年級數學的常考題型,本文就例題詳細解析這類題型的解題方法,希望能給初一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幫助。例題如圖,在數軸上,點A表示數-36,點B表示數44,動點P、Q分別從A、B兩點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動點P、Q的運動速度之比是3:2(速度單位:1個單位長度/秒),12s後,動點P到達原點O,動點Q到達點C,設運動時間為t(t>0)s。
  • 初一數學暑假預習,老師分享:關於數軸上的動點問題的知識點解析...
    數軸和代數式是七年級數學的重要知識點,數軸上兩點間距離跟兩點所表示數的關係是解決數軸問題的關鍵,代數式中變量的取值範圍是解決代數式問題的關鍵。當數軸中出現動點問題時,就需要運用代數式的方法進行求解。本文就例題詳細解析如何運用數軸與代數式的知識點解決動點問題,希望能給新初一學生的暑假預習帶來幫助。
  • 七年級數學,動點問題的確是難點,這樣做是否幫到你,動點專題①
    ——《誡子書》諸葛亮昨天網友們給我發來的消息中,我好好地看了一下之前整理的內容中已經講到過怎麼才能把動點問題進行點位置確認法表示出來。首先,數軸上的點如何表示這是前提。數軸上的點一般有四種表示情況:已知點、任意點、動點和中點,其中我們重點要明確兩個內容一個是動點的位置,需要知道起點,方向,距離,這是解決這一類問題的關鍵點。
  • 七年級數學,你以為的難點在期中考試前就有辦法,動點問題專題②
    ——《觀書有感》朱熹所有的美好,必須要建立在把握住本質的情況下,那麼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今天來看動點問題,為什麼值得大家認真地關注,不僅僅是難度大,孩子們容易犯糊塗的問題。在這篇的姊妹篇中已經比較詳細的進行了闡述七年級數學,動點問題的確是難點,這樣做是否幫到你,動點專題①。那麼,今天我們將繼續對動點問題進行分析,看動點問題究竟如何去破解。
  • 初一數學熱點壓軸題:數軸中的動點問題
    例題1、閱讀下面材料並回答問題.Ⅰ 閱讀:數軸上表示-2和-5的兩點之間的距離等於(-2)-(-5)=3數軸上表示1和-3的兩點之間的距離等於1-(-3)=4一般地,數軸上兩點之間的距離等於右邊點對應的數減去左邊點對應的數.
  • 初一數學培優,老師解析:絕對值性質在數軸上動點問題中運用方法
    絕對值是初一數學的重要知識點,也是數學中考的重點題型,本文就例題詳細解析絕對值性質在數軸上動點問題中的運用方法,希望能給初一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幫助。例題已知A,B兩點在數軸上分別表示有理數a,b,A,B兩點之間的距離表示為AB,在數軸上A,B兩點之間的距離AB=|a-b|。已知數軸上A,B兩點對應的數分別為-1,3,P為數軸上一動點。
  • 初一數學:打開初中數學思維大門的鑰匙——數學中的動點問題
    確實,初一的數學難度一點都不大!在這樣一個打基礎的年級,如果只將眼光放在那幾次小考或者大考上,那麼接下來的初二初三難度上升時,很可能會被打回原形。    因此,在初一階段不妨多練習一些與動點相關的題型,保持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  比如數軸中的動點問題!
  • 初一數學期中考試壓軸題:數軸上的動點問題
    這裡精選幾道壓軸題:數軸上的動點問題。供需要的同學參考例題1、如圖:在數軸上A點表示數a,B點示數b,C點表示數c,b是最小的正整數,且a、b滿足|a+2|+(c﹣7)^2=0.(1)a=___,b=____,c=______;(2)若將數軸摺疊,使得A點與C點重合,則點B與數__表示的那個點重合;(3)點A、B、C開始在數軸上運動,若點A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向左運動,同時,點B和點C分別以每秒2個單位長度和4個單位長度的速度向右運動,假設t秒鐘過後,若點A與點B之間的距離表示為AB,點A與點C之間的距離表示為AC,點B與點C之間的距離表示為
  • 2017年秋七年級上冊第2章 線段上的動點問題答案
    2017年秋七年級上冊第2章 線段上的動點問題答案   中考網為初一學生精心整理了各類練習題及其答案內容,希望能對各位學生及家長有所幫助。下面是《初中數學 2017年秋七年級上冊第2章 線段上的動點問題答案》,供大家參考。
  • 初一上學期,數軸上的動點問題,提優題難度大
    數軸上的動點問題離不開數軸上兩點之間的距離。1、數軸上兩點間的距離:即為這兩點所對應的坐標差的絕對值,也即用右邊的數減去左邊的數的差。即數軸上兩點間的距離=右邊點表示的數—左邊點表示的數。2、數軸上動點坐標(點表示的數):點在數軸上運動時,由於數軸向右的方向為正方向,因此向右運動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左作運動的速度看作負速度。這樣在起點的基礎上加上點的運動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運動後點的坐標。即一個起點表示的數為a,向左運動b個單位後表示的數為a—b;向右運動b個單位後所表示的數為a+b。
  • 期末考試複習之數軸動點問題,詳解常見題型,掌握解題方法
    在有理數章節中,數軸的知識點雖然比較的簡單,但是數軸卻是數形結合思想重要的工具,很多的題型都可以結合數軸來進行求解,這部分內容中,數軸上的動點問題是比較綜合的題型,對於同學們來說也是難點。關於數軸上動點問題,其實實質上主要考察的是數軸上兩點間的距離和運動問題的綜合運用。
  • 【中考數學】動點路徑問題都在這兒了
    動點路徑問題中,核心方法是尋找定點、定線、定長、定角等,再根據線與圓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性質確定運動軌跡所形成的圖形.O為定點,C為動點,OC為定長,根據圓的定義,C點在以O為圓心OC為半徑的圓弧上.A為定點,Q為動點,AQ=AB為定長,因此Q點在以A為圓心AQ為半徑的圓弧上,從而轉化為定點到圓上各點最短距離.
  • 七年級數學,期末考試動點問題肯定成為孩子們的痛點,如何擊破?
    周六、周日沒時間和大家細細分享,今天就周末的一些家長朋友們提出的關於孩子們的學習問題,咱們一起來交流。我們還是來看一下下面這個題目,動點問題,這個內容在我之前的專題中專門涉及到過,因為部分學校在期中階段就會作為一個重點。但是,今年期中大家都考察的是找規律類型的問題。
  • 中考數學難點最後一擊,動點問題的三把利斧,值得擁有
    所謂"動點問題"是指在題設圖形中存在一個或多個在線段、直線上運動的點的一類開放性題目,此類題目靈活性較強.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動中取靜",換言之就是一切動點問題全部靜點化。以不動應萬變,靈活運用有關數學知識將問題解決。初中動點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很大一部分學生的難中難,甚至有部分同學看到動點問題直接放棄,從心理上告訴自己,這種題不是我的菜。
  • 初一數學壓軸題:變速動點問題與定義新運算,你敢挑戰嗎?
    有的同學說,初一數學最怕的就是動點問題了!因為現階段的靜態問題都有些搞不清楚,更何況是動態的問題。但是有些同學又覺得,動點問題不過是行程問題的一個變形,不過是加了個分類討論的思想!分析時做到「不重不漏」,輕易就可以解決!那變速的動點問題呢?還有定義新運算的動點問題呢?你敢來挑戰嗎?
  • 初一數學上冊壓軸題:有理數中的動點問題有多難?竟無從下筆
    孩子上了初一之後,許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小學階段學得那麼好,幾乎次次接近滿分或者滿分。怎麼一到了初中,成績就不穩定了呢?尤其是數學這門學科,感覺上課都聽懂了,作業也完成得很好。一考試,問題就出現了,錯漏百出。特別是最後一道大題,真的有那麼難嗎?
  • 八年級數學,一次函數與全等三角形綜合,動點存在性問題難度大
    前節提要:八年級數學,正比例函數的概念,掌握函數的圖像與性質初二數學培優,一次函數中三角形面積問題,要掌握五類題型初二上學期,難點分析,一次函數中的等腰三角形存在性問題一次函數除了考查本身的圖像與性質外,還可以與幾何圖形相結合,在前幾篇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