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關注「良師益友談育兒」分享學習經驗,一起暢遊快樂的學習生活。
數軸和代數式是七年級數學的重要知識點,數軸上兩點間距離跟兩點所表示數的關係是解決數軸問題的關鍵,代數式中變量的取值範圍是解決代數式問題的關鍵。當數軸中出現動點問題時,就需要運用代數式的方法進行求解。本文就例題詳細解析如何運用數軸與代數式的知識點解決動點問題,希望能給新初一學生的暑假預習帶來幫助。
例題
如圖,已知數軸上點A表示的數為8,B是數軸上的一點,且AB=14,動點P從點A出發,以每秒5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軸向左勻速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t>0)秒,
(1)寫出數軸上點B表示的數,點P表示的數(用含t的代數式表示);
(2)動點Q從點B出發,以每秒3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軸向左勻速運動,若點P、Q同時出發,為點P運動多少秒時追上點Q?
(3)若M為AP的中點,N為PB的中點,點P在運動的過程中,線段MN的長度是否發生變化?若變化,請說明理由,若不變,求出線段MN的長。
1、點B表示的數,點P表示的數
根據題目中的條件,點A表示的數為8,AB=14,則點B表示的數為8-14=-6,點P表示的數為8-5t。
2、求點P運動多少秒時追上點Q
根據題目中條件:點P從點A出發,以每秒5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軸向左勻速運動,則運動t秒後點P運動的距離PA=5t;
根據題目中條件:點Q從點B出發,以每秒3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軸向左勻速運動,則運動t秒後點Q運動的距離QB=3t;
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AB=14,點P運動的距離為5t,點Q運動的距離為3t,則點P追上點Q時,PA=QB+AB,即5t=3t+14,可解得t=7秒。
3、求線段MN的長度
(1)當P在線段AB上時
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M為AP的中點,運動t秒後點P運動的距離PA=5t,則MP=PA/2=5t/2;
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AB=14,運動t秒後點P運動的距離PA=5t,則點P到點B的距離PB=14-5t;
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N為PB的中點,運動t秒後點P到點B的距離PB=14-5t,則NP=PB/2=(14-5t)/2;
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MP=5t/2,NP=(14-5t)/2,MN=MP+NP,則MN=7。
(2)當P在線段AB的延長線上時
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AB=14,運動t秒後點P運動的距離PA=5t,則點P到點B的距離PB=5t-14;
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N為PB的中點,運動t秒後點P到點B的距離PB=5t-14,則NP=PB/2=(5t-14)/2;
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結論:MP=5t/2,NP=(5t-14)/2,MN=MP-NP,則MN=7。
所以,點P在運動的過程中,線段MN的長度不變,值為7。
結語
解決數軸上的動點問題的幾個重要知識點:
數軸上兩點A、B所表示的數為a、b,則兩點間的距離AB=|a-b|;
當動點在數軸上運動時,利用速度、路程、時間的計算公式進行求解;
當動點所處的位置不同,計算方式不同,根據題意分多種情況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