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初一的時候,聽學長學姐們說,初一的動點問題有點難,有時候想到腦袋爆炸也不知道個所以然!也聽一些學霸師兄師姐說,動點問題不過就是小學階段行程問題的變形,沒有什麼可怕的,根據行程問題的基本知識輕輕鬆鬆就能寫出完美答案!
然而,事實真的如這些師兄師姐們所說的嗎?直到學了有理數、數軸、絕對值、方程之後,才發現,原來除了行程問題,還有一些其他的必須掌握的知識點。
比如:①數軸上點的表示方法;②數軸兩點之間的距離;③解絕對值方程;④分類討論思想;⑤中點的表示方法等。
下面,我們通過兩道例題說明。
1、如圖,已知數軸上點A表示的為8,B是數軸上一點,且AB=14,動點P從點A出發,以每秒5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軸向左勻速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t>0)秒.
(1)寫出數軸上點B表示的數____,點P表示的數___(用含t的代數式表示);
(2)動點H從點B出發,以每秒3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軸向左勻速運動,若點P、H同時出發,問點P運動多少秒時追上點H?
解答: 解:(1)∵OA=8,AB=14,∴OB=6,
∴點B表示的數為﹣6,∵PA=5t,∴P點表示的數為8﹣5t,
故答案為﹣6,8﹣5t;
(2)根據題意得5t=14+3t,解得t=7.
答:點P運動7秒時追上點H.
【點評】用字母t表示動點,這一基礎知識必須會。口訣:左減右加!
2、如圖,點A從原點出發沿數軸向左運動,同時,點B也從原點出發沿數軸向右運動,3秒後,兩點相距15個單位長度.已知點B的速度是點A的速度的4倍(速度單位:單位長度/秒).
(1)求出點A、點B運動的速度,並在數軸上標出A、B兩點從原點出發運動3秒時的位置;
(2)若A、B兩點從(1)中的位置開始,仍以原來的速度同時沿數軸向左運動,幾秒時,原點恰好處在點A、點B的正中間?
(3)若A、B兩點從(1)中的位置開始,仍以原來的速度同時沿數軸向左運動時,另一點C同時從B點位置出發向A點運動,當遇到A點後,立即返回向B點運動,遇到B點後又立即返回向A點運動,如此往返,直到B點追上A點時,C點立即停止運動.若點C一直以20單位長度/秒的速度勻速運動,那麼點C從開始運動到停止運動,行駛的路程是多少個單位長度?
考點: 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數軸.
分析: (1)設點A的速度為每秒t個單位,則點B的速度為每秒4t個單位,由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總路程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
(2)設x秒時原點恰好在A、B的中間,根據兩點離原點的距離相等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
(3)先根據追及問題求出A、B相遇的時間就可以求出C行駛的路程.
解答: 解:(1)設點A的速度為每秒t個單位,則點B的速度為每秒4t個單位,由題意,得3t+3×4t=15,解得:t=1,
∴點A的速度為每秒1個單位長度,則點B的速度為每秒4個單位長度.
如圖:
(2)設x秒時原點恰好在A、B的中間,由題意,得3+x=12﹣4x,
解得:x=1.8.
∴A、B運動1.8秒時,原點就在點A、點B的中間;
(3)由題意,得B追上A的時間為:15÷(4﹣1)=5,
∴C行駛的路程為:5×20=100單位長度.
【點評】相遇或者追及,即兩個點表示的數相等!中點表示的數,即兩個端點表示的數相加,然後再除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