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1集張一山版《鹿鼎記》,我後悔極了,特別想洗眼睛。
仿佛看了一場「猴式」瞪眼表演,開場張一山秀口才,又讓我置身相聲小品錄製現場。
賤確實賤,萌還算萌,但沒有韋爵爺的精氣神,仿佛下一秒劉星他媽就要來管他了。
對比之下,周星馳版本的韋小寶,賤萌中帶有一絲少年天真,如同幼虎;陳小春版本的韋小寶,滑頭中透著一股「底層兇狠」,像只土狼。
他們演活了我心目中的韋小寶,也演出了他自我實現的過程。
韋小寶是個普通人,他出生市井,母親從妓,父親缺位,本該在妓院街頭坑蒙拐騙,一輩子當個小混混。
但偏偏,他「不知道天高地厚」,懷有夢想,又敢為夢想付出行動。
他口才驚人,連評書先生都被吸引;不會武功,卻對落難豪傑茅十八伸出援手;鎮定機智,龍潭虎穴也礙不著他耍小聰明。
複雜的人物性格,背後藏著巨大的心理能量,也有深厚的現實意義。
原著《鹿鼎記》,其實是一部男性自我實現的旅程。
一個說不上好人,但也不算壞人的普通人,是怎麼從男孩變成男人,從幼稚走向成熟。
韋小寶入皇宮,入羅剎國,入天神龍教,爵位財寶拿了個遍,兜兜轉轉一圈,最後也沒成為英雄,而是回到揚州開妓院。
他丟了夢想嗎?不,他是認清了自己。
就像《大話西遊》裡,認清人生使命是「西天取經」的孫悟空,走在取經路上;仍渴望成為「大英雄」的至尊寶,抱著美女嘲諷他:
這個人好像一條狗哦。
不知世間愁,莫笑他人狗。
就像至尊寶想要「成長」,離不開孫悟空的輔助。韋小寶從一個「小流氓」變成「韋爵爺」,也全靠另一個人的引領。
這個人才是《鹿鼎記》真正的男主角:康熙。
01
為什麼我說「康熙」是《鹿鼎記》真正的男主角?這要追溯到金庸一貫的武俠主張: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鹿鼎記》作為金庸封筆之作,極具現實諷刺意義,作家張佳瑋稱之為「中國的《堂吉柯德》」。
「瘋癲騎士打風車」,《堂吉柯德》顛覆了歐美推崇的騎士文學;「流氓色胚當英雄」,《鹿鼎記》顛覆了金庸推崇的英雄形象。
和喬峰「殺個壞人都要糾結很久」的正直善良比起來,韋小寶不但普通,甚至卑劣,他只關心自己過得舒服,殺人害人,乾脆利落。
為什麼這樣一個「小人」,最終會成為「英雄」,功成名就,還娶7名老婆?
因為「一國之主」康熙在背後推動著他。
康熙不是普通人,他生在帝王家,雄韜偉略,殺伐決斷,是天生的偉人。
可惜手無實權,如同鰲拜的提線木偶,一言一行都要察言觀色。
理想與現實對比殘酷,康熙內心不可謂不苦悶。就在這時,韋小寶出現了。
最開始,韋小寶是一起摔跤閒聊的狐朋狗友,康熙房間裡常備著他愛吃的桂花糕,他來就塞他一塊。
後來,韋小寶智擒鰲拜,耍奸計獲勝,康熙看出他是個人才,就推動他去做一些自己想做但無法去做的事。
這些事,有意識層面的想做:父王出家,他讓韋小寶當和尚照顧他;抄鰲拜家,他讓韋小寶盡情選喜歡的寶貝;追殺鰲拜,他要韋小寶出宮去平定反賊……
也有潛意識層面的想做:他勤奮自律,卻縱容韋小寶不學無術;他氣質不凡,卻喜歡聽韋小寶說「他媽的」。
康熙是光,韋小寶是他的影子。
康熙和小寶,就像道德和欲望,高尚與卑劣,韁繩和野馬,誰也離不開誰。
原著中,康熙推動韋小寶建功立業;結局裡,康熙暗逼韋小寶退隱江湖。
成也康熙,敗也康熙。
《鹿鼎記》表面上是韋小寶奮鬥史,實際上是康熙的成長史,「韋小寶」只是一個符號,象徵著康熙的陰暗,欲望和壓抑。
整部《鹿鼎記》,圍繞著康熙和韋小寶從稱兄道弟,到道不同不相為謀,康熙的態度變化,就是人生成長所致的。
02
從心理層面來看,《鹿鼎記》的格局很大,它寫出了男性成長的過程,充滿誘惑和艱難險阻。
誘惑面前,第一個敗下陣來的不是韋小寶,是鄭克塽。
他是鄭家二公子,名門二代自然有人追捧,從小活在鮮花和掌聲裡,性格很「膨脹」。
原著中,他會因為開會沒人接待發脾氣,會因為別人誇他幾句飄飄然,會因為韋小寶言行輕佻,直接把鄙視寫在臉上。
他喜歡阿珂,朝思暮想娶她回家,但在成就事業和阿珂之間,他選擇了事業。
為了保住自己,他將阿珂賣給韋小寶。
鄭克塽瞧不起韋小寶,但論卑劣,兩人真的不分伯仲。最終,作者給了鄭克塽一個丟人丟命的結局。
第二個敗下陣來的,是陳近南。
身為天地會總舵主,他位高權重,反清復明重任扛在肩上,不可能不自持。
但禍起蕭牆,他被鄭克塽蠱惑,輕信他,覺得忠於鄭家就是忠於自我。
結果慘遭背叛。
他去世後,一個時代落下帷幕。再沒有人能夠「反清復明」。
世家子弟和人民英雄,都沒有走完成長之路。
盲目自大和膨脹,讓他們只能直面自己正直,強大的一面,看不到軟弱,陰暗的一面。
起初,韋小寶也很盲目,方怡幾次三番坑害他,他發誓再也不理她,結果一看到她,還是暈乎乎的追了過去。
可他有康熙這個「另一個自己」,他所有的卑劣,康熙都能接納,甚至表示欣賞。
所以,即便韋小寶是「真小人」,並沒有比別人高尚很多,但韋小寶多了一層約束:
可以辜負全天下,但不能負康熙。
天地會要求他殺死康熙,他想方設法解救;兩人已經反目成仇,他還是惦記康熙的安危;為了不讓康熙為難,他放棄功名利祿退隱。
康熙接納韋小寶,這撐起了韋小寶的良知。韋小寶也付出真情:
他代替康熙去做那些見不得人的事情,代替他插科打諢坑蒙拐騙,他的「壞」和康熙的「好」互補,兩人異體同心。
就像陽光底下的影子,光照越強,影子越黑,前途越光明。
這暗喻著:同時看到自己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好壞整合,個體才能成熟。
所以《鹿鼎記》原著結理局,好壞分裂的男人都失敗了,只有韋小寶和康熙完成了整合,渡過「成長」這道大劫,各自圓滿。
03
作者金庸說,《鹿鼎記》是一部反主流英雄文化的小說。
富二代也好,大英雄也好,大教主也好,下場都不如韋小寶這個小流氓,何其諷刺。
但同時,《鹿鼎記》又是一部極具現實意義的文學作品。
小流氓有了良知和道德,就不僅僅是一個小流氓。如果跨出成熟的第一步,他還有可能建功立業,衣錦還鄉。
每個男人內心深處,都藏著一個韋小寶:自私,陰險,無能,好色,膽怯,幼稚……
但生活中,他們都想成為康熙,一代帝王,萬人敬仰。
金庸說,他寫韋小寶時,總想著魯迅筆下的「阿Q」,打不贏敵人,就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
阿Q是誰?是每一個中國人自己。具有「阿Q」精神的韋小寶,本質上只是個普通人,平平無奇,不受待見,天天做著英雄的白日夢。
讓韋小寶變得不普通的,是他整合自我的能力。
男孩成長為男人的路上,總要經歷這個選擇:面對一場巨大的失敗,是逃避現實,還是迎難而上?是甩鍋他人,還是獨自扛下?是認慫,還是硬闖?
害怕,焦慮,迷茫,自我懷疑……總有沒自信的時候。
心智不夠成熟的男孩,總不願承認自己很脆弱。可事實是:不敢面對脆弱,就失去了真正的堅強。
韋小寶擁有的,恰恰是這份堅強。
他知道自己卑劣,下流,不堪。
但不躲也不藏,坦然承認,他是個義士,也是個小人。
康熙接納他,他也接納自己。他們內心都有見不得人的一面,但他們互相看見。
如同一處港灣,內心無處安放的陰暗,終於有了容身之地。
當陰暗不再陰暗那一刻,人也就擁有了真正的自信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