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
古代詩歌中,描寫武功技藝非凡的詩句不在少數,在一些武俠小說中更是不乏技藝精湛的大師。傳說中的「凌波微步」、「無影掌」、「輕功水上漂」、「飛簷走壁」等,這些技能每當以文字天花亂墜的形勢出現,或是在影視劇中出現的時候,都令讀者和觀者心生敬畏。那些技藝精湛的高人,瀟灑隨性,常如聖光般降臨,幫助需要之人,他們仗劍走天涯,是當今無數人想要成為的「大神」。然而那些故事中,小說中描繪的優秀技能,如今卻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當時那麼受人尊敬的大師們,為何沒培養出一位傳承者?而那些令人瞠目結舌的技能,特別是輕功,現如今還有人會嗎?古代的輕功真的存在嗎?為什麼現在無人會?原因很簡單。
古代輕功真實存在
《北史》中有這樣一句話,印證了輕功的存在:「有人飛上旗幡竿修復斷了的繩索,這個人被稱為』肉飛仙』。」此人從兒時起便苦練輕功,練成之後,身體如羽毛一般輕盈,仿佛有漂浮能力一般。從這部嚴謹史書中記載的內容來看,我們能夠確定,輕功在古代是真實存在的。不過,這就令人十分疑惑了?說起現代能否有人一躍飛起?那些跑酷愛好者有些能夠做到。譬如他們在3米高牆上斜著奔跑,用極強的彈跳能力一躍上幾米的高臺。不過這些人都是藉助了一些推力的,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個道理。但古代的輕功大師們就不一樣了,像「輕功水上漂」這種技能,論原理就是現代科學也解答不了,這項技能的高超如此可見。
至於像古代輕功達人一樣,日行千裡,迅速移動,放在現代或許只有高科技產品能夠做到,譬如汽車、飛機等出行工具,但這些都不是依靠人力可以完成的。這再一次說明了,古代輕功的厲害之處。
輕功講究一個「輕」字,其實並沒有傳言中的那麼神奇
從歷史資料的記錄中我們能夠了解一二,輕功其實屬於傳統武術的一種,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如何讓自己變「輕」,當然這並不是指體重變輕,而是讓自身擺脫重力而變輕,不過如果太胖多少也是會有影響的。起初學習輕功的時候,學習者要從「頂功」與「鐵錫杯」開始練習,這被視為打基礎。練習輕功的起步階段過程枯燥且疲憊,而學習者大多數都是年歲較小的孩子,在磨礪下,最終能夠練就這項技能的人是極少的。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古代小說中記錄的輕功有些神乎其神,記述的多為誇大其詞的內容,其實輕功也有它的依據,並不是什麼神仙才能練就的功力。其實會輕功的人,只是比一般的人跑的更快,跳的更高而已,瞬間移動不可能存在,水上漂就更不可能存在。而輕功和現代的跑酷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有所「藉助」。比如藉助奔跑的衝力三步上牆,比如依靠練習得來的優秀彈跳能力一躍上高臺,這都屬於輕功的技能。
為何古代那麼多人會,如今卻所知甚少
不少人質疑,為何這項技能在古時候那麼多人會,可放到如今卻成了不被人理解的雜學呢?其實這可以分多個方面來解答。
首先,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高,能夠依靠代步工具出行,誰還會下功夫在走路上為自己減壓呢?而古時候,人們講究一定要精通一門技能,有的人家吃不飽穿不暖,為了生計只好把孩子送去學習功夫傍身。並且現代人可吃不了那種苦,幾十年如一日的苦練,這需要多強的毅力,可想而知。
其次,現代人認為,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都要有其利用價值,古時候人們學習輕功是為了傍身,為了有一門技能。而現代人學習輕功,也沒什麼用得上的地方,沒什麼實用性的技能,但卻要被逼迫從小到大日復一日的練習,這誰能夠做到?
結語
總結來講,輕功在古時候有用得到的地方,在現代的實用性就比較弱,因舊的思想和技術總會有被先進思想取代的那一日,因此,在古代被人們傳的神乎其神的輕功,也無法擺脫掉終有一日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命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