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在我們的初中課本上,就有好幾篇課文是論語的選段。其中最著名的一段,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裡的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以說是流傳千古的名言的,也是我們作為禮儀之邦,迎接客人時,經常說的一句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用這句話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可是,這裡的「朋」真的指的是朋友麼?
《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這麼一段,講的是魯定公五年,有個叫陽虎的人在魯國作亂,滿朝文武,都不守正道, 於是孔子不入仕途,退隱家中刪定詩書禮樂。眾多的學子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從遠方而來,皆師從孔子而學習。其原文是這麼寫的:
定公五年,魯自大夫以下,皆譖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這段話,大家是不是有點熟悉,是不是和「有朋自遠方來」差不多呢?《論語》本就是孔子和他學生的言行記錄,所以,這裡的「朋」正確的理解應該也是和「弟子」有關。論語中,還有一句名言,叫「三人行,必有吾師」。也就是說,孔子其實也是一個學生,他們和他一起學習的人,自然就是他的同學了。如果再進一步,那就是「志同道合之人」。
「朋「這個字,源自甲骨文。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明確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鳥聚在一起的情形。最早的時候,是一種貨幣衡量單位。而到了商周之後,朋的意思發生了變化。當時,私學興起,產生了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前來上學的學生們之間如何稱呼,因為在這之前是沒有大家湊到一塊兒學習讀書的情形的。不過,這難不倒我們聰慧的先祖,他們就假借古字朋群鳥相聚的意思來作為這種學生們之間的稱呼,因此許慎說同學曰朋。
關於「朋「講的是同學、弟子一說,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歷史中,還有一個佐證,那就是「朋黨」的說法。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什麼關係最鐵,其中一個就是「一起同過窗」。古代時,同學之間、同科士子之間,往往會不自覺地組成一個小圈子,形成一種天然的聯盟,他們的利益一直,志向相近,便會互相幫助,互惠互利。在相互攻訐時,就會把他們說成是「朋黨」。而用我們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其實就是同學會而已。
孔夫子在《論語》中所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如果將「朋」簡單的理解為「朋友」,那就過於膚淺了。真正的翻譯,應該是見到同學從很遠的地方來了,是件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裡提到的同學,也不是簡單的同學。而是志同道合之人。
每次去KTV的時候,我都有一首必點的歌,是呂方的《朋友別哭》。裡面有一句歌詞是這麼唱的「人海中...難得有幾個真正的朋友」,這其實,就是對「朋」這個字的註解。「朋友」這個詞,經過千百年來的發展,已經通俗化,「有朋自遠方來」這句話,也有了新的含義。但是,正像最近比較火的那句歌詞,「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遠方而來的,並不一定就是朋友,對於「朋友」的定義,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還是要分清的。
本文由風中飛鶴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