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剛 謝波
●武漢因水而興、因江而盛,推進「兩江四岸」的建設,塑造具有多樣性、識別性、層次性、自然與人工環境協調的城市天際輪廓線,是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手段。
湖北是長江徑流裡程最長的省份,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兩江四岸是武漢重要生態廊道,岸線是生活、生態、景觀功能的重要載體。對標國際一流、統籌全局、統一規劃,有序推進兩江四岸建設,需要做好建築群乃至單體建築的規劃設計,高標準規劃建設城市地標性建築,打造「錯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際線,凸顯建築曲線之美。
城市天際線是城市總體形象面貌的垂直空間投影,生動反映了城市三維形態的整體認知,具有人文、美學、標識等多維屬性特質。從形態美學角度而言,城市天際線是最富有活力和最具有感染力的空間形態要素,也是城市形象與空間特色最為突出的反映。多樣的建築組群形成風格獨特的屋頂輪廓,勾勒了城市建築景觀與自然對話的輪廓線,烘託著城市悠久的歷史文化與生活場景,記錄了城市發展的軌跡。起伏有致、主次分明的天際輪廓創造了城市景觀動人的節奏和旋律,豐富了欣賞城市、體驗城市、品味城市的美學觀感,使其成為體現城市文化內涵的形象標誌。
「兩江四岸」地區是武漢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空間特色集中體現的區域,對於長江中遊地區城市景觀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天際線作為城市形體輪廓的重要表現載體,是「兩江四岸」景觀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悠久的歷史文化在「兩江四岸」留存了類型多樣的近代歷史建築與街區。然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的建築密度、容積率越來越高,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在沿江地區拔地而起,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和建築體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造就了層次性極強的天際輪廓線。由於部分建築的布局、排列方式,形成了城市濱江景觀還存在視線遮擋、通透性欠佳的「視牆效應」問題。為了將「兩江四岸」天際線塑造成為富有活力、風貌協調、層次優美的城市畫龍點睛之筆,我們需要進一步發揮城市規劃的引領作用。
堅持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城市天際線是建築群體在垂直方向與自然環境的互動,自然環境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元素,約束著城市天際線的線型和走向。武漢「兩江四岸」天際線需要充分保持龜山、蛇山等自然山體的濱江引領作用,將長江、漢江的歷史文化與現代開放有機融合,創造適應建築文化特色、地理環境風貌的城市天際線,實現山水景觀要素與人工建築景觀的相互映襯,以及城市空間形態的有機生長、歷史文脈的拓展延續。
分區管控,形成層次鮮明的天際線輪廓。為了統籌岸線與臨江「第一立面」「第二立面」「第三立面」的關係,通過對天際線進行層次分區和優化控制,構造層次鮮明的「前景、中景和背景」天際線界面。「前景天際線」形成層次鮮明、連續和可識別的輪廓界面,尤其是處理好現代建築與近代歷史建築的關係,保護歷史建築的界面與輪廓線。
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精準測度城市三維空間擴展,動態監測城市天際線變化,整體控制城市開發強度並有序組織建築群體布局。「中景天際線」是視覺焦點,應當立足於標誌性建築或建築群形成的視覺中心,與自然山體輪廓相互協調,形成連續、錯落有致的天際線。同時,注意避免天際線的單一水平化導致起伏感降低和特色喪失等問題。「背景天際線」是過渡空間,需要以平緩的韻律在各層次天際線之間發揮過渡的作用,配合中景和前景天際線的輪廓脈絡,形成完整統一、層層疊疊的濱江天際線。在背景天際線的控制中,尤其需要保護自然山體的輪廓,順應山勢的變化,不遮擋山峰和標誌性景觀,留有視線通廊、凸顯山體特色。
多維度識別城市天際線組成要素,精準規劃、凸顯個性。對影響「兩江四岸」天際線的建築群進行分類篩選,提取識別性強、形態獨特的建築立面單元和視覺單元;系統評價各視覺單元的等級差異,明確核心建築群和視覺焦點,打造主次分明、高低起伏、疏密相間、協調共融的天際線景觀。同時,通過協調建築立面的材質、類型與風格,塑造風格統一、尺度合理、向心凝聚的前景天際線。此外,城市天際線應著力體現城市景觀特色的識別性,以人們的美好視覺感受進一步凝聚對城市的歸屬感。
以規劃手段整體控制、科學監測與管控。不片面追求建築高度和容積率,要協調建築群體組合布局,保護現有良好的城市天際線勢。通過合理布局公共空間用地及設施,提供多方向、多角度觀賞天際線的開放空間,以及充分運用城市設計手段控制天際線的景觀視線網絡,防止一些建築對山體或景觀標誌物的遮擋。同時,在重要公共廣場、高層建築設置天際線觀測點,運用新技術手段動態採集、長期監控天際線維數的動態變化,為城市天際線的規劃和管理提供堅實數據基礎。
武漢因水而興、因江而盛,長江、漢江的保護與治理是實現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而推進「兩江四岸」的建設,塑造具有多樣性、識別性、層次性、自然與人工環境協調的城市天際輪廓線,是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手段。加強城市規劃對城市天際線的引導與管控,能夠優化城市空間發展秩序、延續歷史文脈、塑造空間特色並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作者分別系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院長、教授,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