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價格比去年低了不少,一些養殖戶還是賣掉了大部分狐狸,只留下「種母」。 記者 魯強 攝
□記者 魯強
擁有一件皮草可能是很多人的夢想之一,但對不少人而言,皮草昂貴的價格往往是夢想和現實之間最遙遠的距離。不過眼下,這個距離似乎悄悄縮短了一些。
經歷了前幾年「打著滾兒上漲」的瘋狂之後,皮草市場今年終於開始降溫;與此同時,受終端成品價格大幅下跌影響,處在整個行業上遊的毛皮養殖業受到很大衝擊,甚至有業內人士稱之為「大地震」。
「別說掙錢了,連保本都難。」濟南市槐蔭區一名水貂養殖戶,如此描述今年的「收成」。
終端市場 皮草價格比去年跌了一兩成
冬天本該是皮草銷售的旺季,但今年的皮草行業卻像是隨著氣溫的下降一起進入了寒冬,銷售並不旺。
11月底的一天,濼口皮革城一家名為「皇家貴族」的皮草專賣店,偌大的店內只有三名工作人員在看店,並無顧客在消費。
該店經理劉女士表示,與前幾年相比,今年的皮草消費確實有些不景氣,比起去年,同等規格的皮衣、皮草要便宜一成左右。
「比如我們店一款主打款式的皮草,價格比去年便宜3000多元,銷售量卻比不上去年。」劉女士估計,這跟今年的經濟形勢有關,經濟形勢不景氣,前來消費的人也就少了。
濼口皮革城「粵港夫人」皮草專賣店的老闆周女士則表示,她經營的品牌皮草比去年便宜了兩成。
「要是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今年可能連本兒都賺不回來。」周女士連裝修店面加進貨一共投入了將近18萬元,開業以來的銷售業績,讓她有些心灰意冷。
行業上遊 水貂養殖戶今年連保本都難
皮草銷售不景氣,作為行業上遊的養殖業也遭遇了「寒冬」。
12月20日下午,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鎮東曹莊村,劉禎正在為養殖場裡僅剩的300隻狐狸準備食物;就在10月份,她的養殖場內還有近2000隻狐狸,包括藍狐、銀狐等品種。
上個月,河北來的客商收走了最後一批狐狸,現在場內留下的都是「種母」。「今年價格不比去年。」劉禎說,去年價格最高時每隻狐狸能賣到1600元,今年最好的才700多元。
劉禎今年賣了1000多隻狐狸,除去成本賺了20多萬元。「要是按照去年的價格,能賺50多萬。」面對價格腰斬,劉禎不無感慨。
雖然價格比去年低了一半多,狐狸養殖戶畢竟還能賺錢,與他們相比,水貂養殖戶就沒那麼幸運了,今年連保本都有困難。
距離劉禎的養殖場不到500米遠還有一家養殖場,養殖戶李女士苦笑著說,即使不算人工、水電費用,在水貂養殖這一項上她家也得賠本。
「去年一隻公貂280元,今年才170元,這還是上等皮子的價格,要是稍微次點價格還要低,母貂每隻才110元。」李女士說。
「光是飼料等費用就投入了近20萬元,養貂不能光餵飼料,還得餵魚、肉,加小料、維生素,不吃得營養些不長個,毛色也不好看,但是貂吃得營養了,成本也就上去了。」李女士說,她也養了一些狐狸,但數量並不多,賣狐狸雖然掙了一些錢,卻不足以彌補養貂的損失。
中間環節 毛皮收購商利潤空間被壓縮
皮革成品和毛皮的價格都大幅下跌,作為皮草行業中間環節的收購商,利潤空間也被壓縮。
通過劉禎的介紹,記者聯繫上了河北肅寧的毛皮收購商李先生,據他介紹,不管毛皮的價格如何變化,他的利潤率都不會受到太大衝擊。
「去年價格高時,從養殖戶手裡收購一隻狐狸1600元,來到皮毛交易市場後我加幾個點的利潤再賣給更大的客商,今年便宜了,我700元買一隻狐狸,來到交易市場同樣是加幾個點賣出去,所以不管價格高低,只要收購來的毛皮不砸在手裡,利潤率就基本沒什麼變化。」李先生說。
不過,李先生也承認,雖然仍有盈利,但比去年賺得少了,「比如去年一張皮子能掙100元的話,今年可能只能掙50元,利潤率沒有變化,但畢竟價格比去年低了一半嘛。」
業內預測 大概還需三年才能走出低迷
李女士養殖場中的水貂,在9月中旬到9月底之間賣給了外地客商。「當時也從網上了解了一些行情,知道今年整個行業都不行,也就沒有遲疑。」李女士說,也有一些養殖戶跟她想法不同,至今還在觀望。
「現在還有人在殺貂,水貂養殖戶一般都是9月中旬到9月底開始賣貂或者殺貂,今年行情實在太差,價格低的時候有人不願意賣就一直養著,想等價格回漲之後再賣,不過到現在為止行情並沒有上揚,這些養殖戶要麼就低價出售了,要麼就殺了冷凍起來。」李女士說,養殖戶一般都自己建有冷庫,有條件囤積冷凍貂皮。
濰坊市諸城皮毛交易市場董事長楊術本表示,因為今年價格太低,當地許多養殖戶都採取了這種囤積凍板、觀望市場的方式「過冬」。不過他並不看好這種方式,據他估計,這一波低迷是毛皮養殖行業周期的開始,大概還需三年時間才能走出低迷。
原因分析 俄羅斯烏克蘭需求量大幅減少
□記者 魯強
濰坊市諸城皮毛交易市場董事長楊術本認為,今年毛皮價格大跌,主要是因為俄羅斯、烏克蘭等市場的需求量大幅減少。
據介紹,國內毛皮大多出口到俄羅斯等地,今年俄羅斯不管是經濟形勢還是政治形勢都不好,再加上近期盧布大跌,從中國進口毛皮的數量大減。「這是今年毛皮價格大跌最主要的原因。」楊術本說。
另一方面,毛皮價格已經連漲了四五年,帶動了大量養殖戶跟風擴張,養殖數量大幅增加,導致整個行業供過於求。
「這個苗頭去年就出現了,諸城的毛皮行業去年就囤積了過多的毛皮,今年又摞上了新皮,數量劇增,價格自然就跌了。」楊術本說。
毛皮收購商李先生也證實了這個說法,「一方面是前幾年連年上漲的行情刺激了養殖戶,他們今年增加了養殖量,銷售的毛皮數量也就多了;另一方面是許多養殖戶看清了價格走低的形勢,不再囤積毛皮,甚至將去年囤的毛皮拿出來銷售。」
楊術本表示,從國內市場看,目前國內的貂皮數量已經足夠兩三年之用,去年的毛皮還沒有消化完,今年的新皮就已經上市,足以說明這個市場已經過剩。
尷尬現狀 水貂養殖大省並無定價話語權
□記者 魯強
「毛皮行業早就有『好三年、壞三年』的說法,之前毛皮行業已經漲了四五年了,養殖戶、養殖數量劇增的同時也不排除有泡沫,現在就是一個行業調整的時期。」楊術本分析。
目前,已經有養殖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留「種母」的時候就減少了數量,縮種近一半左右,也有一些養殖戶開始進行品種改良換代。
據了解,山東省是全國公認的水貂養殖大省,每年養殖水貂達數千萬隻,其中諸城更是水貂養殖大市,約佔到了全省的1/2。
「今年諸城水貂養殖量大概就得有3000多萬隻。」楊術本說,山東養貂數量雖多,卻沒有定價話語權,「外地客商給多少就是多少,究其原因就是諸城乃至山東的水貂品種不好,毛皮品質也不行,比不上東北等地的水貂。這場水貂行業『大地震』,也讓許多養殖戶認識到這種不足,開始引進新品種,今年已經有養殖戶開始進行了,但數量還是很少。」
「這是一個市場調節的過程,除了等待,沒有別的辦法,任何人也左右不了市場。」楊術本說,在國外有養殖協會可以約束養殖戶,限制養殖數量,中國雖然也有協會,但不如國外協會那麼有力量,管不了養殖戶,只能等待「寒冬」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