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10小時內把塑料瓶大部分降解?法國科學家找到辦法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譯婷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塑料是現代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但是隨之出現在白色垃圾也為自然環境帶來了很大的負擔。據估算,全球每年生產的3.59億噸塑料中,有1.52億至2億噸被堆積在垃圾場或是直接暴露於自然環境中。

據統計,全球有52%的海龜吞食過塑料碎片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這種常用於製造紡織品和塑料瓶子的聚酯塑料,全球每年要生產將近7000萬噸。然而,絕大部分的PET塑料都被製成了一次性消費品,回收利用率不高。同時,由於難以通過熱熔或者溶液處理進行循環利用,PET也是最難回收利用的塑料之一。

根據無境深藍潛水員海洋保護聯盟(Better Blue)整理的數據,僅2016年全球生產了4800億過PET塑料瓶,回收不到一半,大多數被掩埋或流入大海。

塑料廢品填埋處理後,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才能被自然環境分解,還會對土壤造成汙染。回收處理PET塑料的方法也存在著成本高、改變性質、釋放有害氣體等問題。

近幾年,科研人員找出了生物回收法,即讓微生物或降解酶把PET塑料「吃掉」,並消化為組成分子,再由人們回收利用。然而,這些微生物們消化塑料垃圾的速率有限,在數量巨大的PET垃圾面前可謂是杯水車薪。

僅2016年全球生產了4800億過PET塑料瓶|圖片來源網絡

如何提高酶的降解效率是困擾科學家們的一個難題。

近日,法國土魯斯大學的一個團隊宣布其找到了一種可以在10個小時內水解90%PET的酶。成果發表於權威期刊Nature。相較於自然降解、回收利用和之前的生物分解法來說,這種水解酶不但高效安全可靠,價格也較為低廉。其分解產物製備而成的塑料與化石原料合成的純PET還有著極為相似的特性。

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土魯斯大學的科研團隊先對嗜熱裂孢菌水解酶1和2(BTA1和BTA2),茄病鐮孢角質酶(FSC),和葉分支堆肥角質酶(LCC)等幾種不同水解酶進行了一場「考試」。將他們置於最佳條件下進行實驗,並篩選出了其中的「天選之子「LCC。這種水解酶不但在比拼中表現出了最好的熱穩定性,其反應效率還非常高,至少是任何其他測試酶的33倍。

但是,原始狀態下的LCC酶的能力還不足以成為「塑料殺手」,尚需經過科學家的修煉打磨。

PET有兩種形態,質密的結晶形態和鬆散的形態。一般來說,塑料製品生產者會根據其所需要的狀態來按比例混合兩種形態的PET。而結晶狀態下的PET結構穩定導致酶「無從下口「,水解的速率就會大大降低。要想讓PET變得鬆散易分解,就需要藉助高溫的力量,改變結晶的狀態。

道理都懂了,加溫不就完事了?

您還別說,這可真不是加溫就能解決的事情。高溫確實可以使PET變得鬆散易分解,但是眾所周知,酶是一種怕熱的生物啊。在高溫狀態PET戰鬥力下降了,但是水解酶也很容易失活,還沒戰鬥就先被溫度。

如何保證LCC在高溫下依然保持極高的活性?

為了讓水解酶能夠在高溫下與PET搏鬥,科研人員開始尋找已知的二價金屬結合位點來增加LCC的熱穩定性。先前的實驗表明,鈣離子能夠增加LCC的熱穩定性。但是考慮到反應成本和下遊的純化需求,科研人員最終採取了用二硫鍵26取代二價金屬結合位點的替代策略。這種方法改良後的LCC能夠在94.5°C的環境中存活,而其活性僅僅降低了28%。

科研團隊利用金屬結合位點提升水解酶熱穩定性 | 圖片截自Nature

但是科學家們並不滿足於這個結果。他們在新的改良水解酶中添加了兩個會導致最高比活性的突變,產生了一大批新變體。科研人員通過比較活性和耐熱度,這些新變體中挑選出了最優的幾種。這些經過改造加工的水解酶新變體不僅保留了與原始LCC相似或更高的比活性,存活溫度還提高了9.3°至13.4°C。可謂是優秀的「吃塑料專業戶「。

在這種酶的幫助下,PET的水解效率從20小時分解不到50%躍升至15個小時消化85%。如果有計算機輔助營造理想環境,分解效率甚至可以高達10小時-90%。相比於用化石原料合成的純PET製品,由LCC水解產物製備的塑料製品無論是機械性能還是透光度都十分相似,達到了PET瓶的使用標準。

新型水解酶這麼厲害,那製造成本會不會很高呢?

和先前的回收方法相比,水解酶的生產成本可以說是十分低廉。據估算,改良生產一公斤水解酶的成本約為25美元,而回收1噸PET所需的水解酶成本僅1噸純PET價格的4%。這個價格雖然還是比化石原料高昂,但在全球迫切需要解決塑料回收處理問題的當下,法國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對於人類解決白色垃圾問題帶來了曙光。

Photo by Martijn Baudoin on Unsplash

但是,僅僅靠提升降解速率、降低處理成本並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塑料帶給地球環境的威脅。國際上的環保公益組織、藝術家、科學家等方方面面,都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喚醒人類對白色垃圾對警惕和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呼籲人類在生活中改變塑料製品的消費使用習慣,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同時,科研人員也正在致力研製塑料的替代產品,用與其性質相似、可降解、易回收的新材料來逐步減少塑料的需求量。

(責任編輯:小文)

參 考 文 獻

[1] Tournier, V., Topham, C.M., Gilles, A. et al. An engineered PET depolymerase to break down and recycle plastic bottles. Nature 580, 216–219 (2020).

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49-4

[2] 周星,邢科,方長青,李亞光,李夢堯,宋婧.包裝廢棄PET瓶的處理及再生資源化技術研究進展.包裝學報,2019,11(3):16-23.

[3]孫益榮,吳敬,宿玲恰.特異腐質黴角質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和發酵優化.食品與機械,2018,34(4):1-5.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Nature重磅:10小時內把塑料瓶大部分降解?法國科學家找到辦法!
    僅2016年全球生產了4800億過PET塑料瓶|圖片來源網絡如何提高酶的降解效率是困擾科學家們的一個難題。近日,法國土魯斯大學的一個團隊宣布其找到了一種可以在10個小時內水解90%PET的酶。在這種酶的幫助下,PET的水解效率從20小時分解不到50%躍升至15個小時消化85%。如果有計算機輔助營造理想環境,分解效率甚至可以高達10小時-90%。相比於用化石原料合成的純PET製品,由LCC水解產物製備的塑料製品無論是機械性能還是透光度都十分相似,達到了PET瓶的使用標準。
  • Nature封面:這種新的酶,10小時就能「吃掉」塑料瓶,分解率高達90%...
    近日,來自法國土魯斯大學的團隊就提出了一種新的酶:可以在10小內水解90%的塑料瓶PET。這比之前所有PET水解酶的效率都要高,更重要的是,水解後產生的單體,和石化材料中的單體具有相同特性。這就大大推動了塑料瓶的重複再利用。
  • Nature封面論文!一種酶在10小時內降解200克的PET塑料,效率高達90%
    2020年4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對一種常見的酶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可以高效地斷開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的構成單元(即PET單體)連接在一起的化學鍵。
  • 登上《Nature》封面!一種酶讓塑料分解率10小時內達到90% 而且還很...
    法國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酶,可以有效分解最常見的一種塑料形式——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這個過程中,可以將90%的相同塑料轉化回其原始原料。該反應的最終結果是可以直接重複使用,以製造新塑料瓶的原材料。
  • 你經常用一次性塑料瓶喝水嗎?這個風險不得不提
    你經常用塑料瓶喝水嗎?這個風險不得不提外出口渴了,你會買塑料瓶裝水或飲料解渴嗎?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會。但你是否知道,如果經常使用塑料瓶喝水,那麼你可能每年攝入高達9萬個「微型塑料顆粒」。一次性塑料無處不在部分降解需要400多年「微型塑料顆粒」大部分來自塑料製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塑料垃圾汙染是全球公認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每年產生約3億噸塑料垃圾。本月10號,加拿大政府宣布,將從2021年開始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吸管等在內的多種一次性塑料製品。
  • 你經常用塑料瓶喝水嗎?這一點不得不提……
    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會。但你是否知道,如果經常使用塑料瓶喝水,那麼你可能每年攝入高達9萬個「微型塑料顆粒」。一次性塑料無處不在部分降解需要400多年「微型塑料顆粒」大部分來自塑料製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塑料垃圾汙染是全球公認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每年產生約3億噸塑料垃圾。
  • 科學家發現逆天小蟲子,12小時吃光一個塑膠袋,白色汙染或將解決
    那麼,有沒有一種可以快速降解塑料的方法呢?在自然狀態下,塑料的降解速度不一,環保塑料降解的速度會快些,大部分塑料降解需要近百年的時間,加上人類對塑料製品的濫用,目前塑料不僅對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的威脅,整個地球的生態都因為這些塑料變得越來越糟糕了。好消息是,科學家們最近終於發現了一種可以「吃塑料」的蟲子,或許將對人類解決塑料汙染問題提供根本性的幫助。
  • 經常用塑料瓶喝水?你體內可能每年攝入了9萬個這東西
    經常用塑料瓶喝水?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會。但你是否知道,如果經常使用塑料瓶喝水,那麼你可能每年攝入高達9萬個「微型塑料顆粒」。近日,國際權威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稱,「微型塑料顆粒」廣泛存在於我們的食物、水甚至是空氣中。美國人人均年攝入的「微型塑料顆粒」高達7.4萬到12.1萬個。目前,這些看不見的「微型塑料顆粒」對人體的危害還不得而知。
  • 科學家發明一種將廢棄塑料瓶製成化學工業過濾膜的方法
    現在看來,通過使用由廢棄塑料瓶製成的過濾膜,可以節省很多能量。根據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研究人員的說法,化工廠消耗的能源中約有40%用於純化過程,例如蒸餾和結晶。傳統的過濾膜通常不能被代替使用,因為它們會被經常存在的刺激性溶劑降解。較堅硬的陶瓷膜是一種選擇,但它們往往很昂貴。
  • 【盤點】上月Nature期刊十大研究亮點
    doi: 10.1038/JNature7623cvst-1青年科學家的困境最近一期《自然》特刊,通過讓青年科學家群體發聲,來探討該群體面臨的一些問題。這些年輕的研究人員竭力建立自己的實驗室、渴望創新、建立自己的事業,但是論文數量卻是評價他們的重點。
  • 研究人員發現在數小時內就能將塑料分解的酶,太給力了!
    許多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全球塑料回收的研究,繼發現食塑性昆蟲蠟蛾之後,最近發現的一種突變酶在這方面表現突出。 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新發現的酶能夠在幾個小時內將塑料瓶、紡織品和外包裝中使用的滌綸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轉化回原始材料。
  • 科學家發現一種昆蟲,12小時能吃掉一整隻購物袋,或解決塑料汙染
    我們知道,塑料這種東西可降解性非常差,一個普通的塑膠袋,可能需要幾百年才會被降解。據統計,全球平均每分鐘至少需要消耗200萬個塑膠袋,照這樣的速度,人類變廢為寶的速度根本趕不上環境被破壞的速度。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快速分解掉塑膠袋呢?很多人都說,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焚燒。我們知道,焚燒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和汙染更大。
  • Nature論文詳解!開發出溶酶體靶向嵌合體,降解不想要的細胞表面...
    2020年8月2日訊/生物谷BIOON/---當科學家們在細胞上發現潛在的危險蛋白時,他們可能會想像將自己縮小成為小小的外科醫生,只切除有問題的蛋白分子,而將細胞的健康細胞完整地保留下來。這種選擇性降解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研究和治療癌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這些疾病的病因與表面蛋白有關。溶酶體靶向嵌合體(LYTAC)的作用機制。 LYTAC分子由一個寡糖肽基團(與細胞表面受體CI-M6PR結合)和一個與特定跨膜蛋白或細胞外蛋白結合的抗體組成。該抗體也可以由一個小的蛋白結合分子(未顯示)代替。在同時與CI-M6PR和靶蛋白結合時,所產生的複合物被細胞膜吞噬,形成運輸囊泡。
  • 活性超強的突變酶問世:10小時分解90%的PET塑料
    來自法國 「綠色化學」 公司 Carbios 和土魯斯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出一種改進的 PET 水解酶,不僅可以快速將 PET 塑料垃圾轉化回原始材料,還能用於製造新的食品級塑料瓶,該成果不久前曾登上 Nature 封面,Science 也進行了報導,被稱作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了塑料微粒,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示
    當然,這些缺點對於環境的影響還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影響是塑料是高分子聚合物,它在自然環境中極難進行生物降解。埋在地底下幾百年都難以腐爛,由於塑料的無法自然降解性,它已成為人類的第一號敵人,也已經導致許多動物死亡的悲劇。比如動物園的猴子,鵜鶘,海豚等動物,都會誤吞遊客隨手丟的1號塑料瓶,最後由於不消化而痛苦地死去。
  • 2020全球禁塑政策和降解塑料生產現狀分析
    這一方面得益於技術的進步,例如,Streamoulding是英國屢獲殊榮的工藝和設備解決方案,可將注塑產品中塑料的重量減少約10%。它使用非常少量的水作為發泡劑,在成型過程中將其注入改性噴嘴中。  另一方面,也有英國在禁塑方面的努力。根據2018年《獨立報》的報導,白金漢宮方面宣布了新的垃圾處理計劃,禁止在王室產業內使用塑料吸管和塑料瓶。
  • 科學家揭示黃粉蟲降解聚苯乙烯塑料證據
    Role of gut microorganisms」(齧食塑料黃粉蟲對聚苯乙烯的生物降解和完全礦化作用:2. 腸道微生物的作用)兩篇姊妹研究論文,首次以全面證據揭示了黃粉蟲齧食降解聚苯乙烯、將其完全降解礦化為二氧化碳、並利用同化為蟲體脂肪,同時證明是其腸道微生物起主導作用,並且分離鑑定了一株降解聚苯乙烯的細菌。此研究成果為解決廢棄塑料汙染環境的問題提供了嶄新的思維。
  • 北京「限塑10條」正式實施 年底商超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近日,《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簡稱「限塑10條」)正式印發實施。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昨天介紹,「限塑10條」從十個方面提出了本市治理塑料汙染的具體要求,聚焦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等六大重點行業強化減塑力度。
  • 重慶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10 納米純金屬強化現象迎來...
    雷鋒網消息,近日,重慶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上了《nature》期刊。2 月 24 日,重慶大學材料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究院團隊等聯合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High 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metals(超細晶金屬的高壓強化)的論文,該研究結果是材料科學領域的一大重要進展。
  • 塑料瓶要淘汰了?能吃的「水寶寶」出現了,在太空起到重要作用!
    塑料瓶要淘汰了?能吃的「水寶寶」出現了,在太空起到重要作用!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地球上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多,塑料汙染就是其中一個也被稱為白色汙染。在上個世紀90年代塑料被發明之後,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因為它的成本比較低,使用起來也比較便捷,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但是在幾十年之後,塑料卻成為了科學家們最為頭疼的問題,因為塑料製品變得越來越多,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日益嚴重,但是這些塑料垃圾卻沒有作為合理的方式進行處理,只能任由這些塑料垃圾堆積,嚴重的影響了海洋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