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除了採用對仗、押韻和平仄這些常用技巧,還經常穿插擬人、比喻、誇張、借代等修辭手法。除此之外,在很多作品中還使用反襯,就是用相反或對立的事物,突出主要事物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南北朝詩人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用蟬噪和鳥鳴來反襯林靜山幽。再如,唐代文豪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也是如今的尋常反襯歷史的滄桑。下面介紹兩首反襯手法的古詩詞,李白豪邁不羈,李清照頓挫有致。
贈郭將軍
唐代:李白
將軍少年出武威,入掌銀臺護紫微。平明拂劍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歸。愛子臨風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羅衣。疇昔雄豪如夢裡,相逢且欲醉春暉。
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三載當過翰林,在長安的這段時間,詩仙見識了很多事情,皇帝的奢侈昏庸、貴妃的雍容華貴、大臣們的跟風拍馬,不一而足。本想實現平生報國之志,沒想到自己只是作為別人的玩物。一氣之下,李白直呼,「我輩豈是蓬蒿人」。這首詩就是創作於這段時間,抒發了詩人心中的憂憤。
李白朋友遍天下,其中有一位郭將軍從武威發跡,又晉升到銀臺門,擔任起護衛皇帝的重任。詩人於是寫詩相贈。首聯讚美郭將軍不僅功勳卓著而且位高權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寵愛。郭將軍早上擦拭寶劍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著馬鞭回家,詩人言簡意賅地讚美了郭將軍工作順利、生活愜意。詩人對郭將軍生活的描述,也是對自己人生得意之時的回憶。
頸聯繼續滿溢讚美之詞,將軍的愛子玉樹臨風,瀟灑地吹著玉笛;姬妾貌美如花,也對月翩翩起舞。詩人著力塑造了一位功高得寵、生活愜意,以及瀟灑豪放、家庭美滿的將軍形象。尾聯卻筆鋒一轉,從得意直落到失意,過去的豪雄事跡如同夢中,如今失去權力和職務,成為一個失意之人。李白以前面的得意反襯如今的失意,懷才不遇的失落感就更為突出。李白從奉詔翰林到賜金放還,也是一個從高峰跌落的過程,深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意味。
添字採桑子
宋代:李清照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李清照少女時代無憂無慮,初為人婦也是幸福滿懷,及至其南渡之後,生活卻日漸悲催。這首詞作於丈夫趙明誠死後,詞人通過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達自己思念故國和家鄉的深情。首句似在詢問,又像埋怨,芭蕉葉心長卷、葉大多蔭,布滿庭院,散發著清秀,點綴著庭院。詞人獨臨庭前、靜立窗下,默默地注視著蕉葉的舒捲。「葉葉心心,舒展有餘情」,刻畫了詞人綿綿不盡的情思。
歇拍抒發內心的情感,李清照思前想後,滿懷愁情,無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時分下起了霖霪細雨,點點滴滴,響個不停。雨聲淅瀝,不停敲打著詞人的心扉。南方多雨,讓她這位「北人」非常不習慣,於是披衣起床。全詞到此戛然而止,卻留給讀者很多的思考。詞人用芭蕉和北人不慣聽雨,來反襯自己的思念故鄉和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哀怨,用筆輕靈而感情凝重。
縱觀這兩首作品,李白這首詩從內容和形式上都充分表現了豪邁、直爽的性格,詩歌中也蘊含著浪漫主義色彩。李清照的這首詞情意深蘊、頓挫有致,詞人寓情於物,抒發了國破家亡後難言的傷痛。兩位作者都深受讀者愛戴,各自的作品也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反襯手法,達到了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