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養生」的內容,可以包括四個方面。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正是陽春三月,也正是養生的好時機。如果春季養生做得好,對我們一年的身體健康都是很有好處的。
但是,我們大家都說「春季養生」,那麼,我們有去了解這個養生、「養」的是什麼?「生」的又是什麼嗎?
《素問.生氣通天大論》:「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這是《黃帝內經.素問》關於春季養生的具體說明,也是「春季養生」這個說法的最初起源。如果能讀懂這段經文,對所養為何、所生為何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春三月,此謂發陳」,這一句告訴我們,立春之後,我們主要要養的,就是「陽氣的升發」,同時,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理,春季這三個月裡的養生,主要就著眼於「生」上。
什麼是「養」?所謂「養」,就是「培養、維護」。經過一個漫長的寒冬,為了維持機體的陰陽平衡,體內的陽氣總有不同程度的消耗,或者蟄伏。這時候的「養」,有不足,則補其不足。
本來陽氣是一種「生機勃勃」的狀態,可能過冬之後,也會出現壓抑或者過於安靜,這不是陽氣正常應有的狀態。人體會出現倦怠嗜睡,也就是常說的「春困」。所以需要我們好好地維護,這時候的「養」,有蟄伏,則喚醒其運動起來。
什麼是「生」?從大處來說,包括人體的所有生命力與生機;從人體臟腑來說,春季對應的五行是「木」,五臟是「肝」。肝木逢春而生,所以我們要「生」的,就是肝木的升發之性。所以我們說「春季養生」講,主要就是養護肝木的生發之氣。
如果我們將「肝木」當成自然界的草木來理解的話,那麼,在春天,自然界的草木,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種子發芽,樹木抽枝發葉,都是一種「從下向上」的生長——這正是我們要養的「生」。
所以,我認為,春季的「養生之道」,就在於順應自然。自然的正常之氣就是升發的「木氣」,對應於人體就是肝。木有什麼特點?木性升發,喜條達而惡抑鬱,也就是喜歡自由不喜歡拘束,喜歡陽光與運動,不喜歡陰雨和壓抑。
基於此,對我們人來說,春季養生的正確方法就呼之欲出了,我認為,無外於:起居、飲食、運動、情志四個方面:
飲食:春季飲食,不適宜過於溫補以補陽,但可以適當偏點辛散之味,可有助於升散肝木之氣;肝屬木,酸入肝;脾屬土,甘入脾。我們春季升散肝木之氣的同時,肝氣也容易偏旺,肝木太旺易克脾土而致脾弱。所以還可以適當吃些甘味的食物,如大棗、蜂蜜、山藥等等。既與「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相符,還能健脾生血,有益健康。
起居:雖說春天氣溫回暖,但畢竟冬寒的餘威猶在,晝夜的溫差也偏大。就自然界的陰陽而言,還是一種「陰盛陽衰」但趨向於「陽」的態勢。所以早晚的起居上,雖然以「夜臥早起」對應「生」,但也不可忽視做好防寒的「養陽」方面,兩者俱備,才是既「養」又「生」。
運動:春季氣候多變,冷暖不均,陽氣還沒有充分升浮,故不宜進行劇烈消耗的運動,以和緩為主。可以升升懶腰,幫助升發少陽之氣;或者在朝陽夕陽之下,緩步吐納,也是對肝木之氣很好的調護。因為「頭為諸陽之會」,所以,春季梳頭也可以「養陽」,對保持大腦活力有很大好處。
情志:很多人一到春天,就容易激動易怒,情緒波動很大。這是因為春季「肝木當令」引起的。所以,春季養生,在順應肝木生發之機的同時,也要保持樂觀大度的情緒,避免焦躁生氣。
「怒傷肝」,好的情志就是對肝最好的保養。戒怒戒躁、戒忿戒恨,以免肝氣升發太過而克傷脾土。所以春季養生,最忌發怒。有什麼減少戒怒的方法嗎?深呼吸是第一選擇,有利於迅速控制急躁的情緒。根據五行生剋,金克木,肺屬金,在志為悲,也可以用「悲傷」的情緒去緩解怒氣。
總之,我認為,春季養生,「養」的就是體內的「陽氣」,「生」的就是「肝木生發之氣」,這就是順應自然的養生之道。如果您還有其它好的知識與見解,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