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王維的《輞川集》一共有二十首,是王維在輞川時的詩作集成之作,《輞川集》中的第七首《茱萸沜》是一首寫茱萸的詩。說到王維,說到茱萸,會讓人自然而然的想起「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來。那麼《茱萸沜》又是怎樣的一首詩呢?還是讓我娓娓道來吧。
作者簡介:
王維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映入人們腦海中的王維印象是大唐才子,詩文書畫可謂樣樣精通,王維在音律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要說王維最出名的還是他在詩歌方面的貢獻,這也是王維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
人們認識王維的初體驗,就是源自於他的膾炙人口的詩歌。在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王維以詩名大盛於長安城,王維的詩歌被人們爭相傳頌。
王維在詩歌創作方面最擅長的就是五言詩,這些五言詩大多是詠誦山水田園之樂的詩作,王維的詩意境深遠,描摹寫景,形神兼備,詩如畫卷,美不勝收,蘇軾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作:「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註:摩詰是王維的字。
王維,這位從山西太原祁縣走出來的大唐才子,博學而多才,王維在唐玄宗開元九年狀元及第,他在仕途上的建樹遠不及他在詩歌方面的建樹,《舊唐書》中如是簡略地介紹了王維的家世淵源及狀元及第一事: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父處廉,終汾州司馬,徙家於蒲,遂為河東人。維開元九年進士擢第。」
狀元及第是對王維淵博學識的充分肯定。想一想,此時剛二十歲出頭的王維是多麼的意氣風發,是多麼的豪情萬丈,可是再高的意氣和再大的豪情,對於仕途零經驗的王維來說,都是不切合現實的。
王維在擔任太樂丞期間(太樂丞是唐代掌管宮廷音樂的官職),就因為伶人舞黃獅子受到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王維選擇在輞川過半官半隱的生活的緣由
王維在仕途上其實是鬱郁不得志的,王維剛入仕途也有過遠大積極的抱負,希望能在仕途方面做出一番大事業,後來這種抱負隨著時局的變化無常而逐漸消退,這是王維的性格使然,也是性格決定了命運。
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修建了別墅,在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這便是王維與世無爭的性格使然了。《舊唐書》對王維選擇在輞川過半官半隱的生活記述的較為詳細,其文如下:
「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
我翻閱文獻典籍,得出的結論大抵相同,文獻中對與王維選擇輞川定居並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有著詳細的記述。原來王維出仕以後,他就利用自己仕途工作的空餘時間,在京城長安的南藍田山麓輞川修建了一所稱心如意的住所,用以修身養性,將它稱之為別墅是恰如其分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所住宅就修建在輞川,輞川是形勝之地,這一帶山清水秀,青山綿延,山澗溪水長流,山谷中遍布奇花異草、珍稀植物,環境特別好。輞川這個地方到底好在哪裡呢?當然是輞川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了。
輞川,根據字面意思來發看,「輞」字就是車輪周圍的框子,「川」字就是平原的意思。結合字面意思,輞川就是類似於車輛形狀的一條川道,也就是山谷中一片開闊的平地。
「輞」字就是車輪周圍的框子
在輞川,還有一個湖泊,名叫欹湖,河水流過川內的欹湖。兩岸的山間也有幾條小河同時流向欹湖,由高山俯視下去,川流不息,水環繞著山,好像車輛形狀。輞川之名正是由此而來。
輞川有「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之譽,「輞川煙雨」為藍田八景之冠。如此形勝之地,也是王維選擇在此歸隱的理由。王維的別墅依山傍水,而且當時的很多知名人士都選擇在此地修建精舍,所以輞川也成為了文化界名人的聚居地。
王維用詩歌讚美輞川,並寫成《輞川集》
王維與他的好朋友在輞川過著著悠閒自在的生活,其實就是半官半隱的生活。參照《新唐書》所記載,這件事情就更加為人所知了,《新唐書·王維傳》亦云:
「別墅在輞川,地奇勝,有華子岡、欹湖、竹裡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與裴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
原文中的如「華子崗」、「欹湖」、「竹裡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等都是輞川有名的景點,王維在輞川生活期間,寫下了二十首讚美輞川的詩歌,而且用每一首詩來讚美輞川的一個景點,這二十首詩歌被編入了《輞川集》。
其中的一首詩叫做《茱萸沜》,就是用來讚美輞川茱萸沜這個景點的,《茱萸沜》是《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七首。
茱萸果實
原詩如下:
「茱萸沜
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
山中儻留客,置此芙蓉杯。」
王維詩中的茱萸為何物?
許多人是通過唐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知道王維的,也是由這首詩而知道了九月九日就是重陽節,也知道了在重陽節這一天古人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我一直很好奇,茱萸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植物呢?又因為什麼成為了與重陽節有關係的一種植物呢?亦或是什麼原因人們有了重陽節佩戴茱萸的習俗呢?
茱萸果實
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記載:「山茱萸,生漢中山谷」。《名醫別錄》載:「山茱萸,生漢中山谷,九十月採實」。
茱萸是一種常綠且帶有香氣的植物,茱萸還分為吳茱萸和山茱萸,而且這兩種茱萸都是有名的中藥材,茱萸的果實呈橢圓形,紅色,味酸,果實稱「萸肉」,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最重要的是茱萸的果實是可以食用的(下文詩中會提到,這裡先賣一個關子),著名的中藥「六味地黃丸」中就有萸肉的成分。
佩戴茱萸,是古代重陽節風俗之一,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裡,定會去爬山登高,而且會在胳膊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
因為在重陽節在農曆九月份,正好是茱萸果實成熟的季節,人們登上高山,自然被這紅紅的茱萸果實所吸引,隨手摘下來,或者連同枝條一起折下來,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了一種習俗。王維詩中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其實就是山茱萸。
茱萸果實
原詩鑑賞
揭題:沜(pàn)古同「畔」字,就是岸邊的意思,五代時期劉崇遠《金華子雜編》中有「每先數日即於湖沜排列舟舸。」王維此詩題目「茱萸沜」也就是茱萸邊的意思。
由此可以想到在王維的居住地輞川別墅一帶,有著一大片茂密的茱萸樹林。而王維經常會到這片茱萸林來,一來欣賞茱萸沜的景色,二來還可以採摘一些成熟的茱萸果實。
「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詩如畫卷,美不勝收。開篇兩句非常好,詩句的大意是茱萸結的果實看上去有紅有綠,遠遠望去就像剛盛開的紅花一樣,一枝枝,一簇簇。
乍一看好像這樣的比喻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其實仔細揣摩一下,就會被王維這樣的比喻深深折服。為何這樣解讀呢?
因為茱萸還沒有成熟的果實是綠色的,已經成熟的果實是紅色的,這種紅綠顏色的相配恰到好處,這樣的比喻當然就相得益彰了。王維在此處取景狀物,著色取勢,讓詩句頓時有了畫意,所謂的詩中有畫無非就是這樣自然地映入讀者的眼帘。
紅綠色彩的映襯鮮明而優美,將眼前的茱萸在陽光下的鮮豔顏色極具傳神地表現了出來,王維對與植物花花卉的顏色,尤其是紅與綠的鐘愛是毫不掩飾的。王維在《輞川別業》中就有「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的詩句。
「山中儻留客,置此芙蓉杯」情景交融,渾然天成。結尾兩句意境深遠,詩句的大意是如果想留住過往的好朋友的話,那麼送上一杯茱萸是再好不過的了。
前文中賣的關子到現在終於可以公布了,那就是茱萸的果實可以食用,具體是怎樣的食用方法呢?其實王維在詩中已經交代的很清楚了,那就是「芙蓉杯」,原來是用曬乾茱萸果實泡的水,用這樣的一杯水招待過往的親朋好友,以盡地主之誼,這樣的待客之道獨特新穎又彌足珍貴。
這兩句詩有著層次豐富的結構畫面,還有著時空的轉換,一幀幀畫面的交替,可想想像出來的畫面就是:在清雅的輞川別墅裡,王維端起精心泡好的茱萸水,精緻的杯子,主人與客人以茱萸水代酒,推杯換盞,交心置腹。
主客的寒暄聲,交談的歡聲笑語,吟誦詩歌的高昂之氣,推杯換盞之聲,在這幽靜的別墅裡此起彼伏,這又何嘗不是王維詩作中的音樂之美呢?每一幀畫面與每一種聲音是多麼的情景交融,又是多麼的渾然天成。
這兩句詩將各種聲音完美地揉捏在這十個字中,這又是多麼高超的匠心獨運,只用十個字就將把畫面美、音樂美與詩歌美充分地結合起來。
結語:
就像在文章中說的那樣,《輞川集》二十首詩是王維在輞川別墅時所作的,每一首詩都是一幅別開生面的畫卷,這二十首詩作是王維後期山水詩的代表作。
本文參考文獻:
1,《舊唐書·王維傳》
2,《新唐書·王維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