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絹地茱萸紋繡
清 石濤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意圖
清 茱萸紋盆
古代 佚名 《山茱萸圖》
農曆九月九日,古人為何要佩戴茱萸囊和插茱萸?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描寫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哪一種茱萸?前一個問題,現代學者並未解釋清楚。後一個問題,至今仍未有定論。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
茱萸和菊花是重陽節必備吉祥物
眾所周知,茱萸和菊花是中國人過重陽節必備的吉祥物,前者雅號是「闢邪翁」,後者又名「延壽客」。但對於為何要在重陽節使用這兩種吉祥物,現代學者的解釋往往語焉不詳,不能令人滿意。另外,對於王維詩句「插遍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在解釋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現代學者對第一個問題解釋不清楚,是因為對重陽節的含義在理解上有偏差。一些人簡單地認為,重陽重陽,就是陽氣太盛,古人認為此日是不吉祥的日子,故須佩戴茱萸囊或插茱萸「闢邪」。重陽是農曆九月初九,「九九」就是「久久」,為了「長長久久」,故須飲菊花酒「延壽」。
重陽節是在農曆九月,古人稱九月為「季秋」。另外,十二地支中的「戌」,與九月相對應,故九月亦稱「戌月」。這個時候,從氣候而言是天氣由熱變寒,也是容易產生瘟疫的時候。
茱萸是一種藥物
可治多種疾病和防瘟疫
茱萸是一種藥物,可治多種疾病和防瘟疫。漢代的《神農本草經》雲:「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根殺三蟲。」可見古人早已了解茱萸的藥效,故自古以來便有在重陽節佩茱萸囊的習俗。多記載西漢逸聞軼事的《西京雜記》,有一則便雲:「漢武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古,莫知所由。」宋代的《太平御覽》引晉周處《風土記》雲:「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闢除惡氣而御初寒也。」
古人於重陽節登高並佩茱萸囊飲菊花酒之事,則見於南朝梁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今世人九月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古人佩茱萸囊,是為了闢邪氣御初寒,飲菊花酒,則毫無疑問是為了延壽。《易經》認為「九」是老陽之數,九九八十一,此數於人的壽命而言,已是耄耋之年,人們於此日飲菊花酒,正是期盼生命長久。
古人一直認為,菊花有廷年之效。如曹丕在《與鍾繇九日送菊書》中說:「歲往月來,忽逢九月九日……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百草,無有射地而生。至於芳菊,紛然獨榮,非乎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輔體延年,莫斯之貴。」
大多數人認為王維兄弟
登高時所插茱萸是吳茱萸
第二個問題之所以出現,是因現代植物學上的茱萸並非只有一種,而古人對茱萸的描述往往不是那麼清晰,作為詩人的王維,更不可能對詩中提到的「茱萸」作詳細的植物學解釋,所以現在人們對王維詩中的「茱萸」有不同的看法。現在的茱萸,大概有四種,分別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和草茱萸、芸香科的吳茱萸和食茱萸。這四種茱萸,哪一種最有可能是王維詩中的「茱萸」呢?
學界多數人認為,王維的兄弟在重陽節登高時頭上所插的茱萸,是芸香科的吳茱萸。理由是:吳茱萸的枝葉和果實都有濃烈的氣味,尤其是果實,入口極辛辣。入藥有溫中、止痛、理氣、祛溼的功效,多用於治療嘔逆吞酸、厥陰頭痛、髒寒吐瀉、脘腹脹痛等症,與《神農本草經》對茱萸藥效的記載一致。而山茱萸和草茱萸的枝葉和果實都沒有氣味,與古人所描述的「茱萸自有芳」「茱萸折葉葉更芳」「茱萸氣烈」等並不相符。
此外,古人登高插茱萸或佩戴茱萸囊,如果沒有濃烈的氣味,就起不到「闢除惡氣」的作用,因此王維兄弟頭上所插的茱萸,不應是沒有氣味的山茱萸和草茱萸。與吳茱萸同科的食茱萸,即椿葉花椒,雖然同樣有濃烈的氣味,但枝條上長滿了刺,容易扎傷人,用它來插在頭上的可能性不大。
在這種觀點下,也有人說,「茱萸」就是茴香,是這樣嗎?其實不是這樣的,「茱萸」屬芸香科,茴香屬傘形科,兩者是不同的。另外,八角茴香又稱茴香,外形跟芸香科的茱萸比較像,人們可能誤認為茱萸就是茴香,這是不對的。
有人並不認同上述觀點。認為:王維在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時,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此時他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從實際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王維詩中描述的應該是山茱萸。因吳茱萸多產於山地、路旁或疏林,分布於長江流域或華南一帶,主產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浙江、四川等地。而山茱萸雜生於山坡灌木林中,分布於陝西、河南、山西、山東、安徽等地。比較茱萸的產地和王維寫此詩時的所在地,他在詩中所寫的應該是山茱萸。
此外,據《名醫別錄》等書記載,吳茱萸「有毒」,古人不會將「有毒」的植物插在頭上。
重陽節插茱萸
就地取材品種不一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量隨葬文獻,均為西漢初年的抄本,其中包括醫書《五十二病方》。在這部醫書中,出現了「朱臾」「樹臾」的藥名,用於治療「癃」、「疽」等疾病。近年來,有人以此為依據,想證明古人所說的「茱萸」是食茱萸而不是吳茱萸。理由主要有二:一是「茱萸」是疊韻聯綿字,按一些語言學家的理論,部分連綿字是由單音節詞變形重疊而成,「茱萸」二字,也是這樣由「茱」變形重疊形成。二是「茱」的本字是「朱」,按照聞一多的解釋,「朱」就是「有刺之木」。而食茱萸正好就是有刺之木,由此推論,《五十二病方》所提及的「朱臾」「樹臾」,就是食茱萸。進一步推論,《神農本草經》和王維詩中描述的「茱萸」,也是食茱萸。
還有一種觀點較為折中。其觀點為:草茱萸根莖較軟,食茱萸多刺,均不適合佩戴。山茱萸雖沒有香氣,但蒴果晶瑩剔透,非常美觀,插在鬢髮上最漂亮。吳茱萸雖然也可以佩戴,但果實顏色較暗,用來插比山茱萸遜色得多,用作香囊則比山茱萸更勝一籌。重陽節插茱萸和佩戴茱萸囊是我國大多數地區的習俗,各地百姓根據茱萸的地理分布,就地取材,或用山茱萸,或用吳茱萸,似乎更符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