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凌若鑫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賞菊賦情、以酒會友,用插滿山頭的茱萸遙寄對親人的思念,古人將重陽節的意義詮釋得浪漫而又溫情。
在這個網際網路向縱深挺近的時代,領先的通訊技術讓任何人之間的聯通變為可能。然而事與願違,玩手機繞過情感交流本身成為探親訪友時的主菜,這些現象讓我們不禁感嘆,當代人的交際圈是否已經被完全禁錮在一個巴掌大的屏幕之中了?何時我們又能再約上三五好友,體會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的那般灑脫。亦或是像杜甫一樣,從「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中真正感受到親情和友情的珍貴。如何在網際網路大背景下為重陽文化的時代新解做下「註腳」,繼續書寫其內涵的新篇章,這是當代人應該思考的又一話題。
重陽文化自古亦是厚植於中華民族內心的精神寄託。先秦,農戶在九月豐收時節「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來祭拜神靈、告慰先祖,這便是重陽節的起源。漢代,人們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可見,此時的重陽節已經作為一種節日形式而固定下來,賞菊飲酒也成為了其不可或缺的節日習俗。而思念親人、記掛長輩在這個秋色宜人的時節顯得格外應景。登高而望、雁過留聲,不知遠方的親人此時是否也將一縷茱萸佩於胸前。
家和才能萬事興,孝親敬老始終是重陽節所承載的最厚重情感屬性。「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道,是最珍貴的人性。而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殫精竭慮數十年而至潘鬢成霜,渴望的是子女一生都能平安健康,也希望子女在外拼搏之時,能時常想起父母,回家看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之道,貴於情,而輕於金。敬養父母,物質回報應為次,而情感關懷應為首,每個人都應該用實際行動讓父母真正感受到作為兒女給予他們在親情上溫暖。
霜天紅葉、楓林盡染。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最近社會上再次掀起了關愛老人的系列活動,很多網站也大力宣傳弘揚和復興重陽傳統文化,甚是可喜卻應深思。父母需要的愛並不在節日。也不在乎流於形式的關懷,如何尋常的日子,讓父母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噓寒問暖,讓每個家庭充滿歡聲笑語,才是重陽文化時代內涵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