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唐朝的重陽節為什麼有插戴茱萸的儀式,有多重要?

2021-01-08 初衣勝雪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初衣解詩:這首詩是重陽節的名詩,清爽上口,卻又越讀越有深意。這首詩也是目前網絡上最流行改編的古詩之一。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加班倍思親,成了最流行的套語。當代的年輕人因為工作和學業的緣故,雖然交通方便,也會離家千裡。思鄉之情結合了古詩,頗有歷史照進現實的即視感。

豈止是佳節會想念親人,在外面勞苦加班,更會惦記在父母身邊的沒心沒肺的日子,更會懷念學生時代,和同學們朝夕相處,瘋打玩鬧的日子。當然現在的獨生子女多,兄弟姐妹之情,為同學之誼所替代,但年齡相仿,意氣相投,那種感覺,和同胞兄弟姐妹又有什麼區別?

少年王維和他的弟弟相隔一歲,兩個人均聰明過人。作為哥哥的王維,15歲就要去京城應試,雖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比如15歲的王維,因為年少而有天分,經常做客在達官貴人的宴請之間,應該算當時的流量明星。他到底還是一個孩子,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他卻惦記著自己的弟弟。

親情與佳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少年的率真與淳樸。兩個朝夕相處的兄弟,現在分開了。王維一定在熱鬧或者悲傷的時候,會想到他的兄弟要是一起出來了會如何?眼前的華美或者寂寥,都是無法分享的。他的弟弟自然是很難及時地了解他哥哥在外面到底經歷了些什麼?做哥哥的卻知道弟弟,在家鄉枯燥的生活裡,一樣失去了陪伴,更會惦記他。

他甚至知道了在這樣一個重陽節的日子,他的弟弟一定會和往年一樣的登高,而在他們的少年和童年的歲月中,有很多次都是一起過節的。比如兄弟兩個人會依照在習俗,吃菊花糕和菊花酒,就算是大家一起登高,他們兩個也常常是站在一堆。互相將手上的茱萸插在對方的帽子邊。

但是現在,他卻遠在長安,周旋在達官貴人的家宴或者宴席之上,看到的是人家的和睦和歡好。

他思念他的家人和他的兄弟。並且根據記憶一貫的感情慣性,他相信依戀他的兄弟,和他有著共同的感覺。

茱萸啊茱萸

每一朝都有特定的風俗與流行,有些就隨著時光繼承或湮滅。茱萸是一種木本植物,作為熱愛草木的中國人,凡季節裡的花草都是自然的賜予,會加以充分的利用。

彼時,山林並沒有過度的開發。菊花,桂花,乃至這個季節裡散發著芬芳的茱萸的果實,都因為香氣濃烈,色澤豔麗,有除穢闢邪的效果廣加利用。而春秋兩季正是病菌和感冒瘟疫流行的季節。所以佩戴茱萸菊花,是節日的儀式和標誌。主要的功能是用作防病。

自漢朝興起的春折楊柳,秋插茱萸,登高望遠,吐納清氣,求得健康長生,到了唐朝成為了國民風俗。宛如當代的人人腳一雙旅遊鞋,去處人山人海。茱萸價格並不高,唯其在深山之中,並非如菊花隨處可見,往往需要集體大量購買分發,所以有買茱萸賞三軍的做法,皇家也定點的將茱萸賜給臣子,民間每有宴席聚會,必先堆砌茱萸,然後分發,所以茱萸的儀式比菊花要來得慎重。故唐詩裡的茱萸,都帶著一點清貴的氣息。

人們分外看重這一種花枝招展的儀式。

這種形式在宋朝開始式微,因為重陽闢邪的功能讓位於長生。而民間廣泛的惠民醫館,解決了人們日常的醫藥防病消毒保健需求,明朝以後,隨著人口的暴增,山林的開發,這種儀式就不再鄭重而消亡。

遙知兄弟登高處

在親厚相處的親人之間,有一種叫做心靈感應。其實這也並無玄妙。那是因為感情的親厚,造成在思想和行為上的互相知解和共鳴,就算是有所分離,仍舊會能夠感知那種互相的思念。顯性的形式,以男女的思念為最明顯,而少年的未被世事過分浸染的情感,則更為的真實和純潔。這也是許多人沒有兄弟姐妹,卻看重童年和少年友誼的緣故。

這正是因為王維的少年之作,情感充沛,甚至被後人說成是離魂大法。因為王維的靈魂已經到了他兄弟那裡,看見他兄弟在重陽節登高時候的孤單和惆悵。

作為成年的詩人,往往很少有著這樣通靈和共情的感情,或者有,也是另外的一種書寫法。是在自己登高的地方,覺得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共情能力

「遍插茱萸少一人」,之所以獲得了廣泛的共鳴,是因為良辰美景,未必意味著人月兩圓。有著分別惆悵的古人和今人,都會因為,一個人的不在場,而倍覺是孤單和失落。當我們端起酒杯來,那熟悉的人不在眼前,當我們在熱鬧中間,忽然會有一種不開心,因為有一個重要的人,他沒有到場。

這雖然是王維的17歲的作品,但卻打動了7歲到70歲所有的人。

如果思念一個人,是一種孤單,但是如果知道對方也在思念自己,而又無法相見,這卻是一種加一倍的悽涼。王維站在他兄弟的角度,顯出了他過人的共情能力,這種能力是成為藝術家或者天才的一個重要的情感基因。這也是王維的詩和畫,有著天地同靈,引人入勝的魅力。這最大的魅力就叫共情。

讓我們賞讀這一個天才少年的重陽詩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歡迎留言置評。

相關焦點

  •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
    10月25日又是一年重陽節了。對中國人來說,重陽與春節、清明、端午一樣,是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各地有各種不同的風俗。之所以叫重陽這個名字,是因為這一天農曆是九月初九,在《易經》中「九」是陽數,兩陽數相重,是為重陽節。
  •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到底有哪些用途?
    唐朝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說明至少在唐朝時,人們在農曆的九月九日有佩帶茱萸的習俗。重陽節又稱「茱萸節」,在傳統的數字中,九是陽數中最大的一個,農曆九月九,有兩九相重,故稱重陽,也被稱為「老陽」。
  •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怎麼讀?茱萸是什麼?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怎麼讀?茱萸是什麼?在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遍挿茱萸少一人「是什麼意思?茱萸怎麼讀?茱萸拼音:[zhū yú]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係,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從小才華出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他十七歲的時候寫的。當時,王維大約正在長安求取功名,重陽節到了,他難免思念起家鄉的親人,於是寫下了這首詩。長安城越繁華,他就越有一種孤獨寂寞的感覺。這種感受在平時自然也是存在的,只是不太明顯,可是一旦到了過節的時候,它就如同洪水打開了閘門,一發不可收拾。王維身在長安,思緒卻早就飛回了故鄉。他想著:家中的兄弟們呼朋引伴,登高遠眺,到處是明朗的秋色。像往年一樣,他們也會在頭上插上茱萸吧。
  •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哪種茱萸?
    漢 絹地茱萸紋繡清 石濤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意圖清 茱萸紋盆古代 佚名 《山茱萸圖》農曆九月九日,古人為何要佩戴茱萸囊和插茱萸?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描寫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哪一種茱萸?前一個問題,現代學者並未解釋清楚。
  • 九月九日,遍插的茱萸竟然是花椒?
    吳茱萸:芸香科吳茱萸屬,小喬木或灌木,高3-5米,產秦嶺以南各地。我們從小學課本裡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知道了古人九月九頭插茱萸的習俗,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茱萸到底是什麼植物?  知道茱萸,是從小時候背誦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那裡來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因為這首詩,讓身處城市的兒童知道了有茱萸這種植物,知道了在唐朝,過重陽節除了吃重陽糕,還要遠足、登高、爬山、佩戴茱萸。
  •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茱萸」是什麼?
    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
  • 遍插茱萸又重陽
    賞菊賦情、以酒會友,用插滿山頭的茱萸遙寄對親人的思念,古人將重陽節的意義詮釋得浪漫而又溫情。  在這個網際網路向縱深挺近的時代,領先的通訊技術讓任何人之間的聯通變為可能。然而事與願違,玩手機繞過情感交流本身成為探親訪友時的主菜,這些現象讓我們不禁感嘆,當代人的交際圈是否已經被完全禁錮在一個巴掌大的屏幕之中了?
  •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人王維,他對茱萸有著怎樣的獨特情懷呢?
    導語: 王維的《輞川集》一共有二十首,是王維在輞川時的詩作集成之作,《輞川集》中的第七首《茱萸沜》是一首寫茱萸的詩。說到王維,說到茱萸,會讓人自然而然的想起「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來。那麼《茱萸沜》又是怎樣的一首詩呢?還是讓我娓娓道來吧。
  • 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習俗|重陽節風俗有哪些
    我國人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殊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重陽節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每到重陽節正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
  • 關於重陽節,有很多好玩的傳說和優美的詩句
    戚夫人每到重陽節,古人們總會和家人團聚,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花糕。還會約上三五好友一起登高賞菊,賞景談天。九月正值秋天,天氣轉涼,草木枯黃,萬物蕭殺,唯有菊花在清冷中肆意綻放。古人一向很欣賞菊花高潔,清雅的風骨。
  •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傳統節日裡有四大祭祖節日,而重陽節就是其中之一。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存在,直到唐朝時期才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於是,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被定為重陽節。隨後,現代人為了提倡敬老、尊老、愛老等社會風氣,又重陽節定為"老人節"。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長什麼樣 你見過嗎?
    又是一年重陽時,也是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千古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一年中被提及頻率最高的日子。只是,茱萸究竟長啥樣?吳茱萸。記者 崔引 攝山茱萸。記者 崔引 攝曾是「重陽之花」茱萸曾是當仁不讓的「重陽之花」,風頭之勁一度蓋過同樣覬覦「重陽之花」的菊花。
  • 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已至,古人用詩歌與歲月道別
    北宋宣和三年的重陽節,一位王姓官員在山上登高望遠。此時正逢深秋時節,山上寒風瑟瑟,山上的樹木也早已被紅遍。這番蕭瑟的情景,讓他不禁想起當年與同窗一起飲酒賦詩、相互唱和的情形。如今故人已十數年未見,上次來信已是五六年前,如今更是音信全無。
  • 少年遊:「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詞句的出處在這裡
    「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的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聽說是在這裡寫的。」女兒自言自語著。路過的遊客豎起大拇指說:是啊,行萬裡路,讀萬卷書。今日的雲臺山茱萸峰你攀登得有價值。是的,女兒三歲半攀爬過海上第一仙山-嶗山,六歲穿越延邊冬季的羊草山,八歲攀爬過重慶的金佛山。對於她來講,只要腳步不停,總會登頂。
  • 遍插茱萸的日子,我看見了父親
    2012-10-22 14:53:42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黃以進  遍插茱萸的日子
  • 明天就是重陽節,但你知道重陽節有哪些習俗嗎?
    明天就是重陽節,但你知道重陽節有哪些習俗嗎? 說到重陽節你會想到什麼?想必腦海中會浮現出王維詩人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他在詩中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
  • 古人重陽節不僅插茱萸,還要頭戴重陽花,寓意深刻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不僅講述了佳節思念親人之情,同時也告訴我們了那個時候的重陽節的習俗。每每到重陽佳節,都能想起來小時候學的這一首古詩,重陽節,是農曆九月初九,九乃數之極,因此這一天在古人的心目是相當的重要,所以重陽節也稱作老人節,九九又和久久諧音,因此這一天也有人們對健康長壽,生命得到持久的祈願。一到重陽佳節,人們就會登高、賞菊、還有就是王維詩中說的插茱萸,等等。
  • 明天重陽節,你知道古詩裡的「茱萸」是什麼嗎?
    白天陽光好,氣溫不算低,但夜裡雲不多,大地少了層「被子」,氣溫就降得快,於是這個時節,晝夜溫差非常大,有時甚至會超過10℃,恍如兩季。大家尤其要注意早晚的保暖,謹防感冒。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近期因為杭州沒有明顯的降水,月底前多是晴朗乾燥的天氣,城市和森林火險氣象等級較高,請注意用火安全。 明天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趁著好天氣,可以帶家裡的老人到戶外走走。
  • 重陽節詩詞 關於重陽節的詩句
    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快要到了,中國教育在線匯總了關於重陽節的詩句,重陽節詩詞,供大家賞讀。 重陽節詩詞詩句有哪些?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