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初衣解詩:這首詩是重陽節的名詩,清爽上口,卻又越讀越有深意。這首詩也是目前網絡上最流行改編的古詩之一。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加班倍思親,成了最流行的套語。當代的年輕人因為工作和學業的緣故,雖然交通方便,也會離家千裡。思鄉之情結合了古詩,頗有歷史照進現實的即視感。
豈止是佳節會想念親人,在外面勞苦加班,更會惦記在父母身邊的沒心沒肺的日子,更會懷念學生時代,和同學們朝夕相處,瘋打玩鬧的日子。當然現在的獨生子女多,兄弟姐妹之情,為同學之誼所替代,但年齡相仿,意氣相投,那種感覺,和同胞兄弟姐妹又有什麼區別?
少年王維和他的弟弟相隔一歲,兩個人均聰明過人。作為哥哥的王維,15歲就要去京城應試,雖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比如15歲的王維,因為年少而有天分,經常做客在達官貴人的宴請之間,應該算當時的流量明星。他到底還是一個孩子,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他卻惦記著自己的弟弟。
親情與佳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少年的率真與淳樸。兩個朝夕相處的兄弟,現在分開了。王維一定在熱鬧或者悲傷的時候,會想到他的兄弟要是一起出來了會如何?眼前的華美或者寂寥,都是無法分享的。他的弟弟自然是很難及時地了解他哥哥在外面到底經歷了些什麼?做哥哥的卻知道弟弟,在家鄉枯燥的生活裡,一樣失去了陪伴,更會惦記他。
他甚至知道了在這樣一個重陽節的日子,他的弟弟一定會和往年一樣的登高,而在他們的少年和童年的歲月中,有很多次都是一起過節的。比如兄弟兩個人會依照在習俗,吃菊花糕和菊花酒,就算是大家一起登高,他們兩個也常常是站在一堆。互相將手上的茱萸插在對方的帽子邊。
但是現在,他卻遠在長安,周旋在達官貴人的家宴或者宴席之上,看到的是人家的和睦和歡好。
他思念他的家人和他的兄弟。並且根據記憶一貫的感情慣性,他相信依戀他的兄弟,和他有著共同的感覺。
茱萸啊茱萸
每一朝都有特定的風俗與流行,有些就隨著時光繼承或湮滅。茱萸是一種木本植物,作為熱愛草木的中國人,凡季節裡的花草都是自然的賜予,會加以充分的利用。
彼時,山林並沒有過度的開發。菊花,桂花,乃至這個季節裡散發著芬芳的茱萸的果實,都因為香氣濃烈,色澤豔麗,有除穢闢邪的效果廣加利用。而春秋兩季正是病菌和感冒瘟疫流行的季節。所以佩戴茱萸菊花,是節日的儀式和標誌。主要的功能是用作防病。
自漢朝興起的春折楊柳,秋插茱萸,登高望遠,吐納清氣,求得健康長生,到了唐朝成為了國民風俗。宛如當代的人人腳一雙旅遊鞋,去處人山人海。茱萸價格並不高,唯其在深山之中,並非如菊花隨處可見,往往需要集體大量購買分發,所以有買茱萸賞三軍的做法,皇家也定點的將茱萸賜給臣子,民間每有宴席聚會,必先堆砌茱萸,然後分發,所以茱萸的儀式比菊花要來得慎重。故唐詩裡的茱萸,都帶著一點清貴的氣息。
人們分外看重這一種花枝招展的儀式。
這種形式在宋朝開始式微,因為重陽闢邪的功能讓位於長生。而民間廣泛的惠民醫館,解決了人們日常的醫藥防病消毒保健需求,明朝以後,隨著人口的暴增,山林的開發,這種儀式就不再鄭重而消亡。
遙知兄弟登高處
在親厚相處的親人之間,有一種叫做心靈感應。其實這也並無玄妙。那是因為感情的親厚,造成在思想和行為上的互相知解和共鳴,就算是有所分離,仍舊會能夠感知那種互相的思念。顯性的形式,以男女的思念為最明顯,而少年的未被世事過分浸染的情感,則更為的真實和純潔。這也是許多人沒有兄弟姐妹,卻看重童年和少年友誼的緣故。
這正是因為王維的少年之作,情感充沛,甚至被後人說成是離魂大法。因為王維的靈魂已經到了他兄弟那裡,看見他兄弟在重陽節登高時候的孤單和惆悵。
作為成年的詩人,往往很少有著這樣通靈和共情的感情,或者有,也是另外的一種書寫法。是在自己登高的地方,覺得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共情能力
「遍插茱萸少一人」,之所以獲得了廣泛的共鳴,是因為良辰美景,未必意味著人月兩圓。有著分別惆悵的古人和今人,都會因為,一個人的不在場,而倍覺是孤單和失落。當我們端起酒杯來,那熟悉的人不在眼前,當我們在熱鬧中間,忽然會有一種不開心,因為有一個重要的人,他沒有到場。
這雖然是王維的17歲的作品,但卻打動了7歲到70歲所有的人。
如果思念一個人,是一種孤單,但是如果知道對方也在思念自己,而又無法相見,這卻是一種加一倍的悽涼。王維站在他兄弟的角度,顯出了他過人的共情能力,這種能力是成為藝術家或者天才的一個重要的情感基因。這也是王維的詩和畫,有著天地同靈,引人入勝的魅力。這最大的魅力就叫共情。
讓我們賞讀這一個天才少年的重陽詩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歡迎留言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