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近日有研究表示,一個人走路的快慢,可以看出壽命的長短,這是真的嗎?人在出生時,因為沒有發育完全,所以是無法直立行走的,但是人有著很強的學習模仿能力,隨著成長,慢慢的開始學會說話和走路。到了十幾、二十幾歲時,是人這一生中,精力最為旺盛的時候,走路、跑步的速度也相對比較快。
年紀越大,走路越慢?這是為什麼?
不過,隨著年紀的增長,步入老年之後,人走著走著,速度就會越來越慢,就好像返老還童又回到了蹣跚學步的時候。老人為什麼會越走越慢?走路快慢,真的能預測壽命長短嗎?實情是這樣的,不妨花點時間了解一下。
人們常說年少輕狂,而年輕確實是每個人的資本,年輕不但代表著任性,也代表著健康強壯,人在年少氣盛時,好像永遠都有花不完的力氣,小孩子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非常的有活力。不過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走路卻成為了奢侈。一個是懶得走了,一個是走不動了。
老年人走得慢,無非就是這些原因造成的
人體在過了30歲之後,身上的肌肉力量就會慢慢的變少,當支撐人體的肌肉力量不斷的下降後,腿部就易發生萎縮。再加上很多人喜歡坐著,能躺下就躺下,平時也不運動,骨骼的堅韌度也就變差了。
步入老年之後,不管是骨頭密度還是肌肉量,下降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更年期、三高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導致身體健康每況愈下,進而響到了走路的快慢問題出現。平時只要稍微走得快了,就會覺得氣跟不上喘了,有時走的多了就會覺得很累,力不從心,不是不想走,是實在身體條件不允許了。所以我們就發現身邊有很多的老人,歲數越大時,走路的速度也就越慢了。有些人還必須使用拐杖來支撐身體的行走,不然就會寸步難行。甚至有人早早的就坐上了輪椅,最後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走得快的人,更容易長壽?
走路的快慢與壽命的長短,確實存在關係。通過以上我們得知,一個人走路的快慢,跟他身上的肌肉和健康狀況是有關聯的,這也側面的說明了健康的人走得快,而身患疾病的人會走得慢一些的。
一個老人的壽命長短,是不是也可以根據走路速度快慢來判斷出呢?給你科學的解釋。外國一個醫學團隊通過對30000名的老人研究發現,在同一年齡段的老人,如果走路比較快的話,壽命會高於同齡人很多。不過,這並不代表走得越快,就活得越久。
事實上,平時看似簡單的走路,需要通過全身的肌肉、神經以及平靜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如果過了65歲之後,走路依然臉不紅氣不喘,顯得很輕鬆的話,往往就說明身體素質還是很好的,精神也不錯,與長壽更加的有緣。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正常人每天可以走6000步就可以了,平時我們可以通過走路鍛鍊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身體機能,防止過早的衰老。走得慢也不用擔心,因為壽命跟多個因素有關,飲食、生活習慣等都受影響。如果是因為疾病所造成的走路速度慢的話,一定要及時的就醫,不要一拖再拖。老年人身體本來就不如年輕時這麼好,很多會小事拖成大事,儘早的去解決才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