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4000+字)若閱讀不完,收藏前請點讚哦!
最近跑了一趟廣州芳村茶葉市場。不是為了找貨源,因為本身我們自己家就是很大的一手貨源了,而是一想增長見識,了解一些可能或許存在的新的市場信息;二則心痒痒,想獨自跟傳說中難得講一句真話的茶葉市場老闆們過過招。
在茶葉市場做生意的人,個個都是人精。跟他們的談話,要跟畫水墨畫一樣,講究虛實結合。他們做生意都有自己的路子,在跟你試茶的時候呢,會通過看似輕輕鬆鬆的聊天方式,一步步將你拉入他們設定的「圈套」。
我這個人是最不擅長精明的,但幸而自小聽說了太多相關「伎倆」「門道」,喝過的做過的茶比摸過的大米還要多,以一個看起來就是剛入社會二十出頭的小姐姐身份,去接觸一線全國最大的茶葉批發市場茶商,對我來講,是一場非常好的歷練!!!
4個多小時的見聞,在本篇文章選取「解剖茶葉市場老闆銷售話術」的角度,希望可以給知友們帶來一點實用技術指導——如果你也想去茶葉市場買茶的話。
路過的其中一處。看到好幾家專營單叢茶的都閉門未營業,估計是回家過國慶中秋了。
話術一: 「自報家門」
為了省去被當做單叢小白哄騙浪費我逛茶市了解行情的寶貴時間,進門我都會主動先告訴對方,我是做單叢茶葉生意的。
然後在對方回答之前用潮汕話問對方,你們是潮州人嗎?
大部分的老闆會用潮汕話回答:是。具體到潮汕各地區的地方口音,卻就各有千秋。
下面就今天遇到的幾種簡單描述:
潮安區鳳凰鎮的音帶降調,尾音上揚,發聲響度偏大;饒平縣北部丘陵區的音帶降調,尾音偏平,南部平原地區音調整體平整,與饒平北部相比響度略低;潮州市區音調偏像「潮劇」,咬字發音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伴隨著口音的略微差異,便互相詢問對方潮汕具體哪裡人,又緊接著由對方具體是哪裡人,初步推測對方對茶葉的認知水平、所擁有茶葉的品質的穩定性。
我說我是饒平人,對方說你們饒平白葉茶……(潛臺詞是想一句話推測我對單叢茶認知粗淺,我來教你你聽我說你都不懂)。所以,在老闆們這句話沒說完的時候,我就會插嘴打斷,「我們一直做鳳凰單叢」。一言既出,對方閉嘴!哈哈心裡開始第一次一秒鐘的暗爽。
【1】有一家最搞笑,如果有編劇的話可以考慮把我下邊記敘的內容寫成小品,或者最近很火的Chinese talk show。從我進門不到15分鐘,對方夫妻雙簧變了最少3種身份。
老闆娘去拿茶葉的時候,我問老闆,你們是哪裡人?
老闆: 鳳凰的。
我: 鳳凰哪裡?(一聽口音不對我就會故意問對方具體鳳凰哪個村。)
老闆: 鳳凰的。(repeat)
我: 鳳凰哪裡?(戲來了~ 我就不信你能說出一個村名。)
老闆: 我老婆鳳凰的。我呢,我不是,我是別的地方的。但具體她鳳凰哪裡的我就不知道了。
(我心裡想她是你老婆哦。。。你不知道她是哪個村的?這是要鬧笑話的哦~ 當年你是怎麼迎你老婆入門的?)
她老婆拿茶過來了,落座,「阿妹你哪裡的?普寧的?」
「我是饒平的。」
老闆娘: 「我也是饒平的。」然後,轉頭對她老公說:「咦,他們饒平是這個口音嗎?怎麼這麼平?」
(大姐你這要是玩臥底就已經暴露第二次了……)
第一杯茶還未喝到,就已經開始假冒了...... 接下去的對話自然要多留心眼。
【2】有一家聽口音老闆和老闆娘是普寧人,但全家和孩子、親戚,非常流利的粵語白話,且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用任何潮汕話。結合他家孩子的年齡初步判定,這家人長期定居廣州至少十數載,與潮州鳳凰茶區接觸不多。
【3】有一家是來自潮州饒平三饒鎮的小姐姐幫忙看店,店家是她老闆,不是親戚不是自家人——據她自己介紹。但是三饒口音不是很重,年齡與我相仿,推測她是出門打工已有多年。且三饒並不出產好茶,所以小姐姐對茶葉是有一定認識的,但是認識水平不一定能好到哪裡去。
......
以上選三家口音作為舉例,茶友可做參考。雖然我從小生活、畢業後工作都是在潮州範圍內,但是我家親戚多廣布潮汕地區呀哈哈~~ 加之上大學之後又認識了來自潮汕各個市縣的同學,所以,潮汕各個地區的口音我都能認個八九不離十。就是生活經驗哦!
話術二:我家都是炭焙,沒有電焙
焙茶是個技術活兒,甚至可以說是各家經營茶葉的技術秘密、關鍵競爭力。行內各家之間默契的秘密是不問對方焙這個茶用了什麼溫度、幾個小時,因為你可以問,我就可以胡說八道地回答——除非你們的關係好到海枯石爛。。。各家的焙茶技術,使得各家茶葉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象徵。
茶葉焙得恰到好處,茶香、回甘、茶湯醇度才能相得益彰。茶葉焙過火了,就算不會被燒焦,茶香也會被揮發掉、茶湯會太濃;茶葉焙的火候不夠,茶湯太生,香氣出不來,蜜甜度顯現不出來;茶葉焙的次數不夠,容易返青,不好存放......
我查了相關的書籍,黃柏梓老先生所著《中國鳳凰茶》一書並未說明焙茶溫度時間,只強調要三次。《中國茶經》一書有一段簡要介紹。在此摘錄只供參考,建議個人不要輕易實踐,畢竟焙不好就失去了茶葉和銀子:
原理講通之後,你會發現,焙茶這個技術對量的要求特別高,包括溫度這個量、時間這個量、所焙的茶葉量這個量......
那麼,加工技術水平的提升,體現在哪裡?不就是對量的更精準把控嗎?中華文化的傳統是經驗性的傳承,說白了就像中醫開方。現在,放著焙茶機可以調溫、定時這種省時省力的現代機器不用,都跑去做傳統炭焙,真的是好事嗎?
順便從網絡上找了圖片,給大家看一眼傳統炭焙工具的樣貌:
以上從技術層面分析,是否定「炭焙技術更好」的第一點理由。
第二點理由,分析大規模炭焙的實際不可操作性。
1) 炭焙單次焙茶量少。從淘寶到茶葉市場老闆,從最低級的茶頭到最高級的單叢,90%以上的人都會跟你說用炭焙。可他們是不是不知道,炭焙一次是焙不了多少斤茶的。如果茶商家裡所有茶都用炭焙的話,估計現在也沒時間接客聊天了,天天天天都在焙茶。這人工成本得多少?
2)對於水仙、赤葉蜜蘭這種需要長時間焙火的,炭焙讓人禿頂。。我小時候,焙茶機還沒有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我爸到半夜三更還在焙春茶睜著眼睛不敢睡覺那是必然的事情。
3)夏天搞炭焙,家裡就是火焰山。。我腦海裡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場景:大概我四歲左右的一個下午,我媽把我帶到了家旁邊的一條巷子裡,讓我坐在一個塑料小椅子上,然後跟旁邊的老婆婆說,「阿婆,你幫我看一下孩子。家裡在焙茶熱到受不了,讓她在這裡坐。」我媽回去幫忙之後,家裡焙茶飄過來的熱氣我都可以感受到。那時候家裡用的炭焙工具不是上面圖片裡的樣式——我記得有兩個相當大的黑鼎(潮汕話),就跟炒菜的超大型炒鍋一樣哈哈~ 後來我們那個祠堂組織大型活動,家裡也已經用慣了焙茶機,那兩個大黑鼎就被我爸送給祠堂——真的拿去炒香飯了哈哈哈!!
第三點理由,炭焙出來的茶湯味道與電焙的不同,我們把那個味道叫做「炭焙味」。炭焙味類似中高火電焙做出來的茶,茶湯偏濃。適合香氣偏沉的茶。如果一道茶以天然花香為優勢,那麼輕易不應該選擇炭焙;反過來講,如果一道本該以花香為賣點的茶,花香並不好,那麼他們就會以「炭焙」為藉口,告訴你,炭焙茶就是應該有這個味道,這是最佳的工藝。
話術三:把濃湯等同於「韻」,告訴你好茶喝的是韻。
這裡先以茶友們比較熟悉的鴨屎香為例,描述一下茶葉市場老闆們的路數。
鴨屎香就是因為「名不副實」的花香,才聲名鵲起。進入每一家批發,我都會問鳳凰鴨屎香,並看和試他們的鴨屎香。在我看來,如果把鴨屎香做壞了,那麼這一家其他的茶肯定好不到哪裡去;如果能把鴨屎香做得不錯,那麼這家人其他的茶葉才值得一探。
鴨屎香有輕火焙、中火焙兩種做法。做工好的話,輕火焙者,花香顯著飄逸且落水;中火焙者,花香偏沉穩也落水,茶湯蜜甜感更佳。而我在茶葉市場,並沒有找到上述兩種合格品相。做輕火的,單純水味,湯色寡淡,無香、無甜、無甘,聞蓋香索然無味;做中火的,就喝到了一些濃湯感,有些許回味的就算好的了,更別提那些飲過滿口發澀、香氣不集中有雜質的。。。
也就是在其中一家沒有次得離譜的茶商那裡,她嘗試著引導我去品那杯濃而無神的鴨屎香,「語重心長」地跟我說:「妹仔啊,瓦甲你擔(我跟你說),好茶喝的就是它的韻,不是喝香的。」
不管這位做茶的大姐到底是有心還是無意,我們來分析一下她所說這句話的知識性錯誤和邏輯錯誤。
錯誤【1】偷換概念,將「山韻」的概念偷換成不可名狀的「韻」。對茶湯的品鑑術語中,並無「韻」這單字概念。放兩張圖片給大家看看就明了了——圖片拍攝自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職業技能鑑定所和廣東省高級評茶師學會組編的《國家職業技能鑑定 高級評茶員教材》(內部試用)。
P146 7. 烏龍茶術語 7.4 香氣
7.5 滋味
專業教材中,關於香氣的描述,有巖韻、音韻、高山韻這種可以品出來的東西,就是沒有單字「韻」;滋味描述中更找不到任何一個與之相關。所以,茶濃,並不等於韻好——焙火焙得久罷了。
錯誤【2】錯誤界定好茶的特點。這一點,其實大多數茶友,特別是外地的單叢茶友,都會有所誤解,以為茶越香越好,或者說,越好的茶肯定越香。這種認識其實是受誤導了。
一是受媒體誤導,這幾年的媒體從業者在宣傳單樅茶,甚至譬如國字媒體招牌新華社,都簡單啟用「香香香香香香香香」(n個香)來作為標題。
二是受茶葉銷售者誤導。他們為了把提高銷售利潤,會片面地把花香還不錯的茶描述到難得珍貴的程度,告訴你越香的茶就越貴。然而,你並不知道的是,他們把香氣好的茶賣完以後,就會如上告訴下一批顧客,好茶就是喝它的韻,好茶是不香的。
。。。。(感受到套路了沒有)。。。。
所以,好茶到底應該怎樣呢?下面,截圖一條以前發過的朋友圈,告訴你:
越好的茶,越醇!!!
再一條,高山產好茶,好茶必出自高山。所以,越好的茶,高山韻越明顯。
兩條結合在一起:越好的茶,就越醇,且高山韻越明顯!!!
話術四:我們是專門僱了阿姐來人工挑選茶葉的!
其實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就算茶店門口擺了個大桌子阿姨正在挑選茶葉,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除了那些低山質差的茶,只要是中山以上的茶,沒有人捨得去用機器挑選——雖然速度很快,不到一天可以挑一千斤,但是也浪費茶葉呀!低山茶成本低,人工貴,浪費了就浪費了,算起來還是划得來的;高山茶就不一樣了,用機器可以挑到破產 ┭┮﹏┭┮
所以,非機器挑選只能算是一個必要,但非充分條件哦~
結語:幾個月沒給大家寫這種實用性購茶科普,才去一趟茶葉市場收集素材,現在寫就剎不住車了。。已經4000字了。辛苦了各位寶寶看了很久看到這裡。我覺得這一篇你們是可以收藏、以後每次買茶也都拿出來看看的。當然啦,如果你願意找我的話,就不需要跟他們這群賣茶的人精鬥智鬥勇、耗費精力分辨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了。
畢竟,今晚剛被一位前幾天還四處比價猶豫是否下單,昨晚今天喝過我家兩種茶、為我送出認可的顧客說,「我覺得你太老實了」。。。
還有回頭老客戶比珍珠都真的認可!
茶葉市場的素材還沒有用完,你們要給我點讚點在看o( ̄▽ ̄)d,那過幾天有時間就再給大家寫一篇,如何從店面裝修、貨品陳列和名片印刷樣式,初步判定這家店值不值得走進去!
ヾ( ̄▽ ̄)Bye~Bye~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