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凌晨,一臺持續了19個小時的高難度手術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順利結束,醫院肝膽胰中心聯合麻醉科、泌尿外科,心外科,影像科,重症監護中心等專科共35人的MDT團隊,成功進行世界首例體外肝切除,自體餘肝移植聯合肝上腔靜脈移植重建根治終末期肝包蟲病,這例手術是肝切除和肝移植兩種技術的融合,患者目前已康復出院。
9月26日,作為國內知名的肝膽外科專家,也是這臺複雜手術的主導者,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接受了媒體的採訪。對於手術的成功,董家鴻難掩喜悅。從他對手術的介紹中不難看出,這位院長在醫院管理崗位上工作的同時,從未放鬆自己在學術方面的要求。
23歲肝包蟲病患者向清華長庚醫院求助
接受手術的終末期複雜肝包蟲病患者是位23歲的藏族姑娘。經過影像學、生化學和肝功能評估發現,此例肝包蟲病侵蝕範圍廣泛,累及5個腹腔和胸腔臟器以及重要血管,侵蝕了65%的肝臟形成巨大而堅硬腫塊。很顯然,這是一例廣泛累及多個臟器、病情極其複雜,用常規手術不可能切除的終末期肝包蟲病。
2016年7月成立的「清華長庚國際肝膽雲醫院聯盟」,旨在通過網際網路工具和數據共享,構建肝膽專科疾病分級診療、分級健康管理體系,實現各級肝膽疾病醫療資源的聯動,共享優質醫療資源,這位23歲的藏族姑娘便是該聯盟的受益患者。
據董家鴻介紹,肝臟移植是可選擇的根治性手段,但單肝移植的手術風險較大,醫療費用昂貴,長期效果受供肝質量的不確定性、繼發微生物感染、免疫排斥反應和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毒副作用等因素的影響。最終醫院決定,為患者體外肝切除加自體肝臟和血管移植根治多臟器包蟲病。
世界首例精準攻克終末期肝包蟲病
手術全程分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體手術。醫生將病變肝臟與腹腔分離,在肝臟血管與人體完全隔離條件下切取肝臟。董家鴻完成在體手術階段最為困難的下腔靜脈分離和阻斷,在匯合部上極緊貼病變邊緣進行切除,將右側腎靜脈大部分保留並予以成形修復,避免了腎臟功能的損傷;肝臟上部至肺和右心房之間的情況更為棘手,膈肌、右下肺葉均被包蟲侵蝕,必須部分切除。
肝臟與心臟之間的下腔靜脈已被包蟲完全侵蝕並一直蔓延到右心房根部。董家鴻通過切開膈肌和心包,在心包內阻斷心房與下腔靜脈連接部,將肝臟連同下腔靜脈完整切除,移出體外進行病變切除和修整。
第二階段是體外肝臟切除。肝臟切除後立刻被浸入冰浴並灌注肝臟保養液,在低溫保存狀態下,醫生對此進行精細的離體病肝切除,完成右肝切除,並切除病變的下腔靜脈以及左肝靜脈和中肝靜脈與下腔靜脈的匯合部,繼而將健康的剩餘肝臟的血管進行修復。
第三階段是下腔靜脈重建與自體餘肝移植。手術切除了受累肝臟以及下腔靜脈後,如何重建腔靜脈是完成自體餘肝移植的前提。董家鴻根據腹內情況決定,採用異體血管移植進行肝上腔靜脈重建。術中腔靜脈重建和肝臟再植的條件十分艱難,切除下腔靜脈後右心房與下腔靜脈接續部已縮至心包內,與移植血管的吻合非常困難,稍有不慎便有大出血風險;剩餘肝左靜脈與肝中靜脈分支成形構成的肝臟流出道細小,與下腔靜脈的吻合有分毫之差便會狹窄堵塞。
專家們歷經5個小時成功完成下腔靜脈移植重建和肝臟再植。經術中檢測各個血管吻合效果完美,整個手術出血量不到500ml。患者轉入ICU進行後續的監護治療,12天後出院。
肝包蟲病是種非常複雜的疾病,患者主要集中在牧區,當疾病進展到後期,牧區的技術條件很難救治這樣的患者。「我是一名肝膽外科醫生,我熱愛這個學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使用尖端的技術去幫助患者解除病痛。」董家鴻告訴健康界,清華長庚醫院未來將與疾病流行區進行更加緊密的合作,幫助當地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疑難重症患者也會通過相關渠道轉診到清華長庚醫院。
院長能有更多精力在臨床一線工作,源於清華長庚有別於其他醫院的管理模式,即「醫管分治」,這是在院長領導下的醫療管理和行政管理分工合治。董家鴻表示,醫院在基建、採購、後勤等方面的工作,全部交給執行長和副執行長進行,自己的精力則放在與學術相關的重要決策、醫院發展規劃和督導、醫療質量管控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