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4 07:22 |常山新聞網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世上,沒有一種樂器聲如琵琶這般千迴百轉。在開化縣城勝利街天馬山下,有一戶毛姓人家,40餘年潛心守藝,將這一國樂發揚光大。他們曾多次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神州大舞臺》、浙江電視臺《歡樂家庭》等節目專場演出,也為G20杭州峰會送上了琵琶曲演奏表演。不僅培養出衢州市首位琵琶碩士研究生,浙西唯一的國家二級琵琶演奏員,也為琵琶聲樂的傳承不斷探索創新。
「民族樂器關鍵是要傳承。」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作為家族中最先接觸琵琶樂器的毛陽榮表示,民族樂器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要讓它在常山落地生根,繼續傳承下去。是什麼讓這一家子能在琵琶演奏之路上堅持了40餘載?故事還得從一段軍旅之路說起。
耳濡目染間愛上音樂軍旅六年結緣琵琶
毛家一共有五個兄弟姐妹,毛陽榮、毛陽壽、毛陽和三兄弟以及毛文英、毛香英姐妹。毛陽榮7歲那年,他的舅公———蘭溪婺劇團的一名演員,有一次來常山為了給孩子們找樂子,便隨身拿出一支笛子給幾個兄妹吹奏了一首曲子。想不到這悅耳的旋律竟然是從毛竹孔裡鑽出來的,毛陽榮聽後立即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這也為他在後來沉迷於琵琶演奏埋下了伏筆。
1964年,18歲的毛陽榮參軍入伍,在褔建83師249團當兵,因為會吹笛子被安排到團宣傳隊,剛入部隊第2天,他就在宿舍聽到一種很美的聲音,循聲上前,只見一名老兵正拿著半梨狀的玩意在撥彈。這時一旁的士兵就告訴他,那叫琵琶。第一次與琵琶相遇,毛陽榮就已被極具穿透力的琵琶聲吸引住了。為了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琵琶,自此他便省吃儉用,用參軍3年攢下的津貼買了一把67元錢的琵琶。1969年退伍時,他沒有帶任何東西,只把一把琵琶背回了家。這把琵琶也成為當時家中最貴重的一件物品。
毛陽榮有個弟弟毛陽和正值上初中,趁哥哥不在家裡時,他一個人在家便偷偷模仿起哥哥練琴,十分投入。在縣越劇團工作的毛陽榮發現後,便鼓勵弟弟一起學習彈奏琵琶。1972年,憑藉嫻熟的技藝,年方17歲的毛陽和進入常山縣越劇團,接替兄長毛陽榮的班,擔任劇團每一場演出的琵琶伴奏任務。只是他比毛陽榮更加痴迷琵琶。聽說哪裡有人琵琶彈得不錯,即使遠在杭州、上海,也要前去切磋技藝。1978年,毛陽和創作並演奏的琵琶獨奏《深切懷念周總理》在省文藝創作節目匯演中獲創作獎和演奏獎(最高獎);1986年,毛陽和在北京為婺劇電影《梨花案》彈奏配音,樂隊指揮在作曲家李萬裡老師的介紹下,了解到毛陽和學琵琶的經歷,就把他介紹給中國音樂學院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王範地教授。在王範地的指導下,毛陽和第一次真正系統地學起了琵琶演奏和琵琶教學,技藝大有提高。
一人學不如一家練好樂器營造了好家風
「這麼好的樂器,不僅自己要練好,更要讓下一代傳承下去。」或許是受兄弟二人的薰陶,毛陽榮的女兒毛凌燕、侄女兒毛毅攀(毛陽和女兒)和外甥女宋知熹、溫雅茜紛紛學起了琵琶。目前,他們家中已有9人會彈奏琵琶,最小的8歲,最年長的74歲。受中央電視臺邀請,2001年,全家還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神州大舞臺歡樂之家節目,表演了一曲《彝族舞曲》瞬間驚豔全場。其後的登臺演出,數不勝數。2007年,毛陽和的女兒毛毅攀被四川音樂學院錄取為音樂學中國樂器專業的琵琶碩士研究生,成為省內首位琵琶碩士研究生,並參加了G20杭州峰會琵琶曲演奏表演。而毛凌燕(毛陽榮女兒)則在浙江婺劇團任首席琵琶演奏員。
「如今,我們一大家子人員分散各地,根本沒有時間經常一起排練。但只要有機會,一家人還是會坐下來合奏一曲琵琶樂。」毛陽榮告訴記者,這樣一種民族之樂也營造了毛氏一家美好的家風。如今女兒孝順,就連最小的外甥女溫雅茜,也不忘天天來看望二老。
做什麼事情,一家人都擰成一條心。記得有一次為了參加演出,弟弟毛陽和在衢州,女兒毛凌燕在金華浙江婺劇團,侄女毛毅攀在杭州省藝術學校,根本無法走到一起排練。為了登臺演出,最後,一家四口人從不同的地方如期在火車上相會。演出開始報幕,他們異口同聲地介紹說:「我們是來自中國胡柚之鄉浙江常山……」隻言片語就將家鄉推向全國。「作為一名常山人,為家鄉宣傳是我們理應做的。」毛陽榮在演出後坦言。
「過去老伴總煩我,現在好多了。」毛陽榮樂呵著告訴記者,在全家人的薰陶下,妻子許小娜和弟媳嚴麗君也學起了中阮(琵琶樂器的一種)。弟弟毛陽和透露,琵琶情繫著毛家三代人的心血,從第一把琵琶到現在一共有幾十把,從67元到上萬元。辛苦磨練四十餘載,為的就是六相十六品四根玄,七個音符能奏出全家樂,結一世琵琶情緣。
一老一少樂聲碰撞中把常山琵琶藝術傳承
6月5日,暮色降臨的天馬山下,傳來了一陣抒情優美的旋律,時而粗獷強烈,時而歡樂輕快。隔著一幢灰白相間的二層樓房玻璃窗,一群六七歲的孩子正在這裡練琴。為了讓每一個彈出的音符更加精準動聽,74歲的毛陽榮則彎著腰手把手細心傳授。
如何將一家的琵琶藝術發揚壯大,讓更多的常山孩子能夠學會彈奏琵琶,2015年,退休後的毛陽榮便辦起了培訓班。如今,他的琵琶班已聚集了我縣許多小學生前往練習彈奏。
琵琶興趣班有一名學生小姚,目前就讀於天馬一小,六歲時,父母為了讓她日後進入社會有一門「手藝」,領她到毛陽榮家裡學習琵琶。但練習一段時間後,小女孩漸漸沒了耐心。「學藝術是需要付出才會成長的。」毛陽榮和小姚媽媽細心溝通,為孩子再三輔導。可貴的是,小姚是個特別能吃苦的孩子,現如今,她已能獨立彈奏六七首曲子了。談及愛徒的學琴經歷,毛陽榮說:「學藝術是需要吃苦的,天賦是一方面,更要看童子功,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刻苦。」他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現如今,74歲的毛陽榮每天三四點便起床練習基本功。彈跳、夾彈、滾、輪等反覆鍛鍊。演奏時左手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輕挑撥弦發音。有時候甚至練到手指上的肉翻出來,等纏上膠布,又繼續再練。
「我這一代的任務,是讓琵琶這種民族音樂能夠在常山傳承下去,要從文化上去挖掘它,讓常山的孩子們能從琵琶聲樂的薰陶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毛陽榮說,「到下一代,我希望他們,要爭取制定一套演奏琵琶的國家標準。」
(原標題《一家九人彈奏合歡 一曲琵琶驚豔央視》,原作者鄭月紅,圖片來源浙西傳媒。編輯汪碧瑩 梅玲玲)
15289321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