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成員正賣水換取生存經費。
浙江在線8月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馬悅 通訊員 徐詩茗)發傳單受冷眼,找工作遭拒絕……對浙江師範大學的35名學生來說,這個暑假給他們留下了長久而深刻的記憶。
7月17日至31日,浙師大新世紀人才學院生存團隊抵達雲南昆明,在當地開展「生存訓練」。15天裡,每個團隊成員的生存基金只有50元,除了用於吃飯,每天還要支付20元的房租費。
如何在一個陌生城市生存下去?大學生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解答這一問題:有人一天兼4份工,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有人省下吃飯錢,一整天只吃幾個饅頭……經歷了酸甜苦辣,年輕學子們學會適應,快速成長。
找工作,抓住每個機會
生存挑戰從踏上火車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如果3天之內找不到工作,隊員就將被「遣送」回校,宣告挑戰失敗。
然而,來到一座陌生城市,找工作並非易事。
剛到昆明,大二學生王莫非去找與教師、攝影相關的工作,不料處處碰壁。在連續被30家用人單位拒絕之後,沮喪得不知何去何從。
總結教訓,王莫非感悟不少:廣撒網、跑全城,不如提早準備,按需找崗,積極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
英語師範專業的黃蓓晴則在微信群裡做起了糾音教師,通過公眾號的傳播,她累計招收了近40名學生。每人每天交3元,一次性交付10天費用,黃蓓晴靠著這份工作一下子收入近千元。
為更好地吸引顧客,黃蓓晴打出了「小班化教學,一對一輔導」的宣傳,為實現自己的承諾,她時常熬夜到凌晨,及時在微信群裡總結指出大家的錯誤。當聽到家長說「太方便了!」「你的課程真的非常輕鬆愉快!」時,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能吃苦,不再嬌生慣養
昆明之行讓體育生楊濤體會到「吃苦耐勞」的真正含義。
他兼了4份工。每天以服務員的身份工作8小時,即便再累,腳上也要像上了發條一樣,快速將菜品送到客人桌上;下班後上街賣報,見縫插針尋找賺錢機會……常常是邊啃著饅頭,邊趕路去下一個工作點。
「摘掉『嬌生慣養』的標籤,我們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強。」楊濤說,生存訓練讓他磨練了心智。
15天裡,學生張俊洋最窘迫的時候,身上只有2.2元。「我從來沒體會過挨餓,這也是一種成長。」靠著發傳單的工作,張俊洋度過了艱難的兩天。
在做了3天的銷售員和傳單派發員後,體育教育專業的戴靖皓找到一份籃球教練的工作。不解的家長問:「你這是千裡迢迢來受苦嗎?」戴靖皓回答:「很多人說,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不能吃苦了,我想用親身經歷回應這一質疑。」
盼成長,遠比成功重要
15天,35名學生共收入3萬餘元,除去日常生活開銷,大家把結餘的近兩萬元捐贈給了困難新生和學校創新創業基金。
隊員們不約而同地談到自身的變化:有的同學一天內求職多次被拒,依然不放棄;有的同學從沒做過家務活,現在每天分時段打多份工……他們說,這既是一次對社會現實的體驗,也是對自己能力的一次檢驗。重返校園,他們會及時調整方向,讓自己的奮鬥目標更加清晰。
今年是浙師大組織生存訓練實踐課的第17個年頭。浙師大團委書記王淑娉說,一直以來,浙師大提倡「學會生存,高於生存」,希望學生們通過「摸爬滾打」,感受生活,堅定信念,了解社會,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