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蜂、八月空、九月十月扛不動」,這是一句民間關於蜂的諺語,意思是農曆七月有蜂蛹,八月蜂已長成蜂窩空,到了農曆九月、十月,蜂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蜂窩重得扛不動。
現在正是農曆十月,一隻只蜂被油炸之後,成為另類美食佳餚,端到廈門個別餐館的桌上。為了保證全年的供應,有些餐館正在不斷下訂單從外地大量進貨。
土家菜館一年吃8萬隻蜂
冰箱打開,一隻只凍僵的虎頭蜂被抓起,下到燒熱的油鍋裡,噼裡啪啦油炸,炸到外酥裡嫩,撈出,撒上蔥花、椒鹽。
這是廈門中醫院旁的一家土菜館,昨天傍晚,一盤油炸虎頭蜂新鮮出爐,夾起一隻,仍然可以看到透明的翅膀、完好的體形。「虎頭蜂一年要吃掉200斤。」老闆老潘說,他特意稱了一下,一斤虎頭蜂大概有400隻,一年他的店裡就要吃掉8萬隻。
老潘是龍巖武平人,他們縣裡每年從農曆七月份開始,便有人專門上山抓蜂,一直抓到十月份。為了常年保存和供應,老潘要提前訂貨,被抓到的蜂和蜂蛹被冰凍以後,第一時間運到廈門。
油炸虎頭蜂往往把老蜂、成年蜂和蜂蛹一起油炸,老潘的蜂蛹需求量更大,店裡一年要賣200-300斤,批發500-600斤,總的一年吃掉30多萬隻蜂蛹。
老潘介紹,現在廈門不止他一家餐館在賣油炸蜂,有這種菜和貨源的餐館,基本上都是經營土家菜、農家菜。
吃蜂狂人3個多月吃50多窩蜂
「我們比消防抓蜂還厲害。」40歲的老梁自誇。他來自貴州,和老鄉也喜歡吃蜂,不過是個頭小的馬蜂。
老梁說,從今年8月份起,他們有空的時候,就會在漳州角美和廈門的交界處找蜂,到山上去找,白天先踩好點,天黑再行動,「因為晚上馬蜂都回巢了」。
他們抓蜂的方法是煙燻法,燻個一兩分鐘,把蜂燻倒後,再把整個蜂窩端回家。「我們抓了幾十年了,在老家的時候也經常抓。」他說,偶爾也會被蜂叮到。
3個多月過去,他們竟然抓了五六十個蜂窩,大的三四斤,小的一兩斤,有時一個晚上能抓六個蜂窩,叫上10多個老鄉,一起吃蜂喝酒,有油炸蜂、水煮蜂。
粗略一算,3個多月他們吃掉了5萬多隻蜂。
消防抓蜂為安全不能送市民
在城市裡,抓蜂這樣的救援任務由消防官兵擔當。據統計,今年10月份,廈門消防接到的來自110的馬蜂窩警情就有270起,可謂「蜂」起雲湧。
馬蜂除了食用外,另一個用途是泡藥酒。「能不能問一下消防,把馬蜂給我,我家裡人有風溼想用?」市民傅先生打電話到導報。
對此,導報記者詢問了廈門消防相關工作人員,對方表示,消防對付馬蜂的辦法都是銷毀,把整個蜂窩摘除,現場可銷毀的銷毀,無法銷毀的帶回去處理,用殺蟲劑或用火燒。出於安全問題的考慮,不能把馬蜂送給市民。
導報溫馨提醒,市民切不可貿然抓蜂,謹防被蜂蜇傷。
醫院廈門無吃蜂中毒案例
馬蜂有毒,那能吃嗎?導報記者查詢到,浙江餘杭曾有人因吃馬蜂過敏,短暫休克,不過廈門沒有這種案例。導報記者從廈門島內幾家大醫院了解到,還沒有接診過因為吃馬蜂中毒的人。
幾位經常吃馬蜂的人告訴導報記者,吃馬蜂過敏的概率很小,除非是本身對蜂過敏。據外地媒體報導,是否中毒與個人對蜂蛹中的蛋白過敏有關,就像有些人對雞蛋過敏一樣。
不過,由於是高溫油炸,容易上火,市民還是不可貪食多吃。
名詞解釋
馬蜂
身份:學名胡蜂,又稱螞蜂或黃蜂,體大身長毒性大。
塊頭:比蜜蜂大,蜜蜂長一兩釐米,馬蜂可長到兩三釐米。
地位:市民反映馬蜂蜇人,消防官兵抓的即此蜂,民間或油炸或煮湯或用於泡酒。
虎頭蜂
身份:非正式學名,屬胡蜂類,頭大像老虎,性情像老虎,身有虎斑紋,俗稱「虎頭蜂」。
塊頭:大者可長到3釐米。
用途:因其個大,餐館多用此蜂。
導報記者 呂寒偉/文 陳巧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