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
一般孩子到了三周歲就要去上幼兒園,稍晚一點兒可能到四周歲,這個時候的孩子自理能力,並不是那麼強。
尤其是在自己的大小便方面可能會因為害羞等種種原因,特意地憋著,這時候就會影響孩子的正常身體成長。對此,家長在帶孩子上幼兒園之前,一定要提前給孩子普及一些常識和知識。
上幼兒園之後,孩子三天拉不出「便便」,媽媽急去幼兒園討說法
剛去幼兒園的孩子往往都會出現分離焦慮症,心情不好,再加上身體的排洩系統不完善,進了幼兒園之後,可能就拉不出臭臭。
這也讓有些寶媽們非常的著急,還總把責任歸結於幼兒園,認為是幼兒園在虐待小朋友。
洋洋今年三周歲,爸爸媽媽把洋洋送到了幼兒園去上學。
一開始,洋洋還總是大哭大鬧,後來也慢慢適應了,爸爸媽媽也開始步入了正常的工作,可是就是前段時間的中秋節。
媽媽發現孩子的便便時間好像混亂了,以前早上九點十點,就會準時的拉便便。可是現如今寶寶每次都拖到晚上,還怎麼都拉不出來。
後來去醫院,醫生給配了一些藥,之後才促進了排便。便便時間又開始恢復了正常,到了幼兒園之後,孩子又開始出現了便秘,三天都沒有拉出便便。
並且半晚上回家的時候總想蹲廁所,每天都跟媽媽說,拉不出來。孩子又不說出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於是寶媽就拉著洋洋直接去幼兒園找老師理論。
認為是老師太嚴厲嚇著孩子了,導致孩子不敢上廁所,可是到了幼兒園之後,面對媽媽的質問,老師卻這樣說。
「我們幼兒園有固定的排便時間,一般同學都是自己上,洋洋在其他同學上廁所的時候都是在旁邊看著,因為洋洋不會上廁所,等其他同學上完之後,我都是給洋洋把的。」
「可是在上課的時候,洋洋有想上廁所,他自己不會舉手表達,作為老師我也不可能時時刻刻去問問洋洋想不想上廁所呀。」老師的回答讓媽媽啞口無言。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是因為在日常家庭中,家長並沒有給孩子做好一個如廁的訓練,很多孩子從小都是被家長把屎把尿長大的。
尤其是爺爺奶奶帶的孩子,根本不會讓孩子自己主動的去尿尿,像洋洋就是從小爺爺奶奶帶的,一直享受著奶奶對自己優厚的待遇。
到了學校之後,卻成了老大難,同齡的孩子都已經自己會上廁所了,洋洋卻不會,有便意就憋著,這就間接導致了洋洋出現便秘的原因。
家長在家中應該如何給孩子進行如廁訓練?
當孩子能夠自己上廁所了之後,家長就要給孩子定時的進行如廁訓練,以便進入幼兒園之後,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能夠更加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1、給孩子學習的機會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家長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孩子立馬就會學習到。因此,家長可以在自身上廁所的時候讓孩子在旁邊看著,讓孩子知道如何正確的上廁所。
慢慢的在潛意識中孩子就會開始模仿,同時家長還可以通過一些繪本來引導孩子正確的上廁所。
2、購買合適的便盆
一般情況下家中的馬桶是不適合孩子的,對孩子而言比較大,市場上也會出現嬰兒所使用的便盆,價格也不貴,可以買回來給孩子進行訓練。
讓孩子知道有便意和尿意應該去哪裡上廁所,養成上廁所的好習慣,孩子也不會經常尿褲子了。
3、掌握孩子正常的如廁時間
有些家長總是怕孩子把便便弄到身上,總是時不時地讓孩子去尿尿,這樣會讓孩子對排洩產生抗拒的心理。
與其這樣不如家長多觀察孩子每天如廁的具體時間,掌握孩子的規律,正確地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
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是不能事事都指望老師,畢竟一個老師需要照顧很多名學生,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普及一些生活知識,讓孩子知道要上廁所一定要及時的舉手告知老師,教會孩子說:「老師我要尿尿」這句話。幫助孩子提前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