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安陽曹操高陵的本體保護與展示工程,已進入了文物布展階段。目前已經完成總量的三成。
也就是說,再過不久,大家就能走進遺址博物館,參觀曹操墓文物啦。
曹操墓中出土的可復原文物,有250餘件。考慮到歷代以來,此墓屢次遭到盜掘,還能剩下這麼多文物,實屬幸運。
不過,作為最早設立盜墓官員的「盜墓祖師」,曹操自己的墓也未能逃過被盜掘的命運。真是風水輪流轉。
盜墓祖師
有個關於曹操墓的傳聞,可能許多人都聽過:七十二疑冢。
這個說法,大概是始於宋朝時期。曹操因為擔心自己的墓被盜掘,故意設置了「七十二疑冢」,來迷惑盜墓賊。
雖然被人們傳為「七十二疑冢」的古墓群,經考古研究證明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曹操墓的所在地如今也被找到。不過,這個傳說之所以流傳了那麼多年,除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之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這事符合曹操的性格。
曹操本是個多疑的人,文學作品當中曹操的狡詐,已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史書中也確實有「曹操多譎」的記載。
其次,曹操可以說是「盜墓祖師爺」。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中,潘粵明扮演摸金校尉胡八一。這個「摸金校尉」正是曹操設置,專門負責盜墓的官職。
歷史上盜過墓的王公貴族不少,但為此專門設了個官職的,曹操可以說是第一個。
袁紹的手下陳琳在討伐曹操的檄文中,對這事是這麼描述的: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而操率將校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不但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而且挖掘之後,還「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這麼過分,說好的雞鳴燈滅不摸金呢?
因此,這「七十二疑冢」的故事從宋朝至今,都被人津津樂道,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雖說「七十二疑冢」多半只是傳說,但為了避免自己的墓被盜掘,曹操還是做出了一些努力:薄葬。
這事交代給曹丕之後,曹丕決定「高陵上殿屋皆毀壞,車馬還廄,衣服藏府,以從先帝儉德之志。」
不過,薄葬並沒有起到防盜墓的效果。不但古人盜過,現代人也盜過……有墓中留下的各種品牌煙盒為證。
盜墓演義
魏蜀吳三國當中,盜墓的可不止曹操一個。東吳的孫權盜起墓來,比曹操還狠。
曹操盜梁孝王墓,主要是為了軍餉;而孫權盜長沙王吳芮的墓,主要是為了給孫堅修廟。長沙王吳芮的墓,很可能用的是比「金縷玉衣」規格還要高的「黃腸題湊」,因而有大量的木材。
「黃腸題湊」這個詞,比金縷玉衣難理解一些,就像老婆餅沒老婆一樣,黃腸也不是腸。「題湊」指的是葬式,而「黃腸」是指黃心的柏木。也就是四周去皮後的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
據記載,吳人發掘長沙王墓時,吳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裴松之引《世語》)
有個「目擊者」,後來遇到一個人長得跟吳芮特別像,還忍不住湊過去說,「君何類長沙王吳芮,但微短耳。」
結果那人正是吳芮的後人,十六世孫吳綱。此時距離吳芮死,已過去400餘年了。這事若是真的,那基因也太強大了,十六代過去,還跟先祖長得特別像,就是稍微矮點。
後來,孫權還盜掘過南越王趙嬰齊的墓。這事《三國志》沒寫,見於晉人王範的《交廣春秋》當中。
那孫權的墓是否被盜過呢?
孫權墓,在南京鐘山南麓蔣陵。因為沒有發掘,不能確定是否被盜掘過。不過,他的哥哥孫策的墓曾經被盜過。宋朝、明朝,都曾留下有人盜掘孫策墓的記載。
不過,劉備倒是從未留下過盜墓的記載。而劉備墓,也沒有被盜掘的痕跡。
劉備墓位於今成都武侯祠內惠陵。武侯祠很有意思,是全國唯一的君臣合祀廟。「武侯」指的是諸葛亮,堂堂「漢昭烈廟」沒人記得,大家都喊「武侯祠」。君臣關係好到連祠廟都合二為一,全國也是獨一份兒了。
當年關於安陽曹操墓的真偽之爭,曾經引起熱議。2009年12月27日,國家文物局最終認定,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為曹操。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曹操遺骸基本被確認。
再過不久,我們就可以走進曹操墓遺址博物館參觀文物啦,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P.S. 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關注雜談菌,咱們慢慢聊呀~
感謝關注「逸史雜談」
歷史 | 文化 | 人物 | 拆書
每天了解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