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墓三次被盜,棺材打開令人毛骨悚然,兩件鎮陵寶物現藏美國

2021-01-13 腦洞大開的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千古一帝」,文治武功,歷史少有,「貞觀之治」更是如雷貫耳。不過,他也和很多中國古代帝王一樣,幻想長生不老,即使是死了,也希望自己在地下世界繼續享盡榮華富貴。所以,他在生前就已大力營建自己的陵墓——昭陵。

今日昭陵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22公裡九嵕山的主峰。九嵕山山勢險峻,層巒起伏,兀立於黃土高原之上。昭陵的地宮就鑿建於九嵕山南坡的山腰間,陵園方圓60公裡,雄偉壯觀,超過以往歷朝帝陵。昭陵和它的陪葬墓,綿延數十裡,氣勢宏大,蔚為壯觀。根據研究顯示,昭陵陪葬墓到目前已知的有194座,創造了中國帝王陵的歷史之最。李世民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杜甫在描繪昭陵的詩裡說:「靈寢盤空曲,熊罷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

民間傳說,李世民的昭陵是大名鼎鼎的術士李淳風給挑選的吉地。李淳風受李世民派遣,來到禮泉縣,發現一座山宛如擎天巨柱,直插雲天,登山一看,更是氣象萬千,浩浩渭水飄帶在前,滔滔涇河蜿蜒左右,八百裡秦川盡收眼底,一派九五之尊的王者之氣。他掐指一算,在山腰處定下陰宅吉地。再搜尋長安周邊,並無再好之處,便就回復李世民:就是這兒了。

李世民之所以開創「依山為陵」,據說是因為長孫皇后臨死時告訴他要儉薄:「安生無益於人,不可以死害人,願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器用瓦木而已」。公元636年(貞觀十年)11月長孫皇后下葬昭陵,陵前立碑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裡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其根本目的其實還不是為了「儉薄」,要不然如前所述,昭陵修得佔地那麼大幹嘛呢?其實這是李世民為了「好盜息心」。營建陵墓之前,李世民與滿朝文武討論唐代的帝王陵寢制度時,虞世南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李世民深感兩漢帝陵被盜嚴重,帝王屍骨不全。因此,以山為陵的目的,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利用雄偉山勢防盜。

李世民苦心經營,陵墓雄偉壯觀,有沒有防盜,保他千年安眠呢?答案是沒有!昭陵在他死後不僅被盜,而且至少有三次大規模盜墓,不僅陪葬寶物被洗劫一空,就連李世民的遺體也被破壞。

具體是哪三次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黃巢

第一次,是唐末黃巢起義,攻入長安的時候。黃巢本是流寇,一路破關奪城,劫掠富豪之家。不過,黃巢沒有穩固根據地,沒法保證40萬軍隊的給養,盜墓便成為他獲取財富的手段之一。根據史料記載,黃巢在長安到處盜掘漢唐帝陵,還指揮全軍挖掘武則天的乾陵,挖出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也沒得手。雖然黃巢沒挖開乾陵,但唐代各帝陵大多遭到其破壞,儘管沒有黃巢盜開昭陵的記載,但昭陵這麼宏大的陵寢,地面建築被黃巢破壞,這是肯定的。

第二次就慘了,在公元908年(後梁開平二年)10月,唐朝剛滅亡1年多,昭陵被盤踞在雍州的軍閥溫韜給盜掘了。《舊五代史》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溫韜盜掘了他統治地盤裡的所有唐陵,除乾陵倖免,全被洗劫一空。他還親自下到昭陵地宮,把昭陵裡的珍寶,包括前朝鐘繇、王羲之等人的書法作品,全部盜出。據說,當時溫韜從昭陵中盜出的寶物用車拉馬馱,動用幾千士兵,花了1個月的時間才全部運完。

溫韜

溫韜的外甥鄭玄素說過,他當時隨同舅舅溫韜一起進入昭陵,看到躺在棺材裡的李世民屍體完全腐爛,頭髮散亂,頭用玉架護衛著,十分驚訝。宋代的《江南餘載》記載 「進士舒雅,嘗從鄭元素學。元素為雅言:溫韜亂時,元素隨之,多發關中陵墓。嘗入昭陵,見太宗散發以玉架衛之,兩廂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鍾、王墨跡,〈蘭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間,不知歸於何所。」

昭陵不僅隨葬寶物被盜,李世民的屍體也被破壞,一代英主,費盡心思為自己營建牢固的陵墓,結果還是沒能擋住盜墓賊,如此下場,令人唏噓。

昭陵的第三次被盜,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昭陵北側的祭殿廡廊,列有六塊駿馬的石刻,被稱為「昭陵六駿」。據史料記載:「昭陵六駿」石刻的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最喜愛的6匹戰馬,是他輔助其父唐高祖李淵平定四海、建國立邦時所乘的坐騎,它們分別名為: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特勒驃、青騅、什伐赤。公元636年(貞觀十年)昭陵初建成時,李世民詔令大畫家閻立本先畫出六駿圖形,後由雕刻家閻立德依畫雕刻而成。李世民親自作詩6首(即「六馬贊」),讚揚每匹馬的風採,並命大書法家歐陽詢抄錄下來刻在「六駿」旁邊。

「昭陵六駿」在唐末黃巢、溫韜盜墓時受到過破壞,但大體保存完整。直到民國初年,遭受滅頂之災。

昭陵六駿現狀

根據民初的大盜墓賊,文物販子盧芹齋回憶:1912年,在外國文物販子唆使下,昭陵六駿被砸成多塊,從昭陵盜出。文物販子在搬運這些沉重的石塊時被當地民眾發現並截獲,由當時的陝西省官方予以查收。1915年,「颯露紫」和「拳毛騧」被轉運到北京,大約在1916年至1917年被偷運至美國紐約,後來被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收藏。而盧芹齋從中謀取暴利12.5萬美元。其他「四駿」,先前放置在西安圖書館,1950年被政府收藏,一直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至今。

盧芹齋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1961年,昭陵被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已經成為陝西省著名景點,向來來往往的人們述說著歷史。

參考資料:

1.薛居正等:《舊五代史》,中華書局,1976年

2.惠煥章等:《陝西帝王陵》,陝西旅遊出版社,2000年

3.趙琛:《昭陵》,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1年

相關焦點

  • 大墓被盜9次,盜墓賊一無所獲,專家看後卻笑了:把棺木抬起來
    越是尊貴的人,他們的陪葬品就越奢華,裡面的寶物可謂多的數不勝數,再加上那些長埋於地下的寶貝,經過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後,價值不知道翻了多少倍,由此引發了一部分人,為了自身利益,成為了萬人唾棄的盜墓賊。
  • 成吉思汗陵挖開,墓內發現了個七層銀棺,棺裡還有一個神秘枕頭
    文/思源成吉思汗陵被挖開,發現一個神秘枕頭,專家想要打開卻被嚴厲勸阻放眼世界歷史,中國一直是個大國。在元朝時期,更是一個國土超級大的大國。當然,這跟成吉思汗的常年徵戰是分不開的。在內蒙境內的鄂爾多斯大草原上,一座宏偉的陵墓就矗立在那裡,它正是成吉思汗陵。這座陵墓可以說是有名無實,雖被冠上了成吉思汗的名字但墓中卻沒有他的半根骨頭,不過是個衣冠冢罷了,但最近有些關於這個衣冠冢的消息頗讓人振奮。原來,在這個衣冠冢裡有兩個銀質棺材,奇怪的是棺材上還纏著銅鎖,這在古代帝王的墓葬中還是很罕見的。
  • 火葬棺材裡高僧遺體失蹤變枕頭 被盜原因尚不明已報警
    火葬棺材裡高僧遺體失蹤變枕頭 被盜原因尚不明已報警時間:2017-04-21 07:14   來源:映象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火葬棺材裡高僧遺體失蹤變枕頭 被盜原因尚不明已報警 4月19日,泰國色軍府攀空縣SiriMongkol寺廟發生了一件怪事,安放在寺內的前攀空縣僧長顧問高僧的遺體失蹤不見了
  • 河南一祖墳被盜9次,後人無奈在墓碑刻下12字,盜墓賊從此消失
    引言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時光洪流之下,無數的寶物都得以保存下來,讓後世還能領略到千年前古人的風光。而這些文物大多數都是從古墓中出土的,正是由於這些珍貴文物的存在,也導致了盜墓活動的興起。
  • 西晉皇陵集體失蹤,司馬懿墓無墓碑不拜祭,千年後終發現線索
    晉帝王們都葬在什麼地方本來並不是懸念,但其具體位置、墓中埋葬的是哪位皇帝、屬何人之陵,則是千古之謎,千年來沒有一座能被確認。晉陵為何如此神秘?原因在奠定晉室基礎的宣帝司馬懿身上,司馬懿曾立下了身後「三不」遺囑,即「不墳」、「不樹」、「不謁」。司馬懿之所以立下「三不」遺囑,其實是擔心自己奪取曹魏天下的一幕,在司馬家族身上重演。
  • 秦始皇陵地宮已遭焚毀,這是真的嗎?
    秦始皇陵以其宏偉的規模、神秘的地宮、豐富而令人遐想的陪葬品聞名於世。可是人們卻被皇秦始陵究意是否被盜、是否真的如《漢書》所記載的那樣,已經被火焚毀了等問題,困惑了兩千多年。
  • 慈禧隨葬品陀羅尼經被首次面世 慈禧陵被盜揭秘
    原標題:慈禧隨葬品陀羅尼經被首次面世 慈禧陵被盜揭秘 陀羅尼經被  近日,河北遵化清東陵保護區首次展出了慈禧陵中陪葬的織金陀羅尼經被,金黃的經被約三米見方,明黃緞底,由捻金線織成。  再往後是一個奇異而莊重的場景,三匹排成一列縱隊的白色小矮馬分別拖著三個裝置在四輪輕便馬車上的轎子。在我身後有人解釋說,這些是慈禧太后最喜歡的轎子,那些白馬也是她的寵物。後面跟隨的其他白馬身上都有黃色綢緞飾物。這個由小矮馬組成的隊列行進時緩慢而又悲愴,此情此景令人為之動容。
  • 唐建陵兩石獅被盜十年仍未追回,百萬懸賞背後唐陵石刻陷保護困局
    禮泉縣公安局負責宣傳的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被盜十年間,為破此案,曾提高過三次懸賞金額,從2010年5月17日發布的10萬元獎勵,到2010年11月的20萬元獎勵,再到2012年1月1日將懸賞金額提高至30萬元,可謂層層加碼了。
  • 古代四大怪墓:一個不敢挖、一個挖不動、一個尋不到、一個沒啥偷
    但是卻有幾處「怪墓」,讓古今不少盜墓者望而卻步,所以至今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到底是誰的墓,為什麼盜墓者會對它們避而遠之呢?1、不敢挖的陵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何時才能重見天日,成了諸多考古學家生前的遺憾,至今皇陵地宮都不曾被打開過,依舊保持了2000年前的模樣。
  • 殷墟商代大墓被盜,考古家搶救性發掘,墓室發現34個人頭
    而挖出來的地方就是被我國考古家命名為商代殷墟遺址的武官村大墓。此墓字從出土了這件絕世國寶後就一直被民間盜墓賊盯著,而當時我國處於抗戰以及內戰時期,時局非常動蕩,這給盜墓賊製造了機會。這些盜墓賊件墓中文物盜掘一空,至於盜掘了多少,文物有多珍貴,無人知曉。
  • 秦始皇陵的守墓人,為何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蚩尤墓又到底在哪
    各位,皇帝死後一般都會專門留下一批守墓人。此種風俗起源於何時,目前史學界還沒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當然,這些守墓人肯定是對這個皇帝十分忠心的,而且幹這活定然也是相當負責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守墓人的後代責任心肯定會越來越低,最終,他們的會忘了自己祖輩的職責所在。甚至,連那附近有個大墓都可能忘了!
  • 秦公六號大墓被炸出19米盜洞 盜墓儀器先進(圖)
    經文物、公安等部門人員現場勘查發現,被盜擾的大墓是秦公六號大墓的主墓室。由於盜洞深達19米,盜洞已到了作為棺槨的「黃腸題湊」,但囿於木質結實才沒有被炸透,也使墓室內的珍貴文物倖免於難。  被盜的秦公六號大墓位於鳳翔縣南指揮鎮南指揮村的田地內。先秦陵園博物館館長景宏偉說:「目前尚未有涉及秦公六號大墓區文物的任何消息,至於發現盜洞和墓室內陪葬品是否被盜沒有直接關係。」
  • 秦公一號大墓有何神秘之處,你可真的了解它真正的面紗?
    沒錯,這些洞口全是盜洞,後來在清理的過程中發現,這座大墓的盜洞竟然達到驚人的247個,盜洞數量如此眾多,震驚在場發掘的考古隊,這也意味這這座大墓早已經被盜,已經大大的失去了它的考古價值。 大墓被盜,不僅讓大墓中眾多的文物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盜墓賊對墓室肆無忌憚的洗劫不僅可能導致諸多歷史無法索解,更有可能大墓主人的身份也無法確定。
  • 大同北魏墓被盜嚴重,但墓中有樣「詭異」的寶貝卻揭示墓主身份
    其中有一座墓葬被盜掘嚴重,基本上已經找不到任何能夠證明墓主人身份的文物。可是,考古人員卻還是從盜墓者遺留下來的「寶貝」,找到了揭示墓主人身份的線索。那麼,這件被盜墓者遺忘的「詭異」的寶貝,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呢?它又如何提示墓主人的身份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我國首次無償追回被盜國寶!秦叔寶與尉遲恭,兩大門神終於重逢
    中國無償追回被盜至美國的文物;第一次!1100多年前的國寶終於回國。希望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文物,回歸祖國的懷抱。 等到警察過來的時候,盜墓賊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經後期權威專家勘察,被盜的是五代十國的墓,墓主是義武節度使王處直,距現在已經過了1100年。 王處直一家一直住在長安,世代經商,家境殷實,父親也是節度使,深受朝廷的信任。王處直鎮守河北,後來被最親近的義子欺騙,囚禁在獄中,悲憤而死。
  • 「自掘墳墓」:盜墓祖師曹操自己的墓屢次被盜,文物首次全面亮相
    目前已經完成總量的三成。也就是說,再過不久,大家就能走進遺址博物館,參觀曹操墓文物啦。曹操墓中出土的可復原文物,有250餘件。考慮到歷代以來,此墓屢次遭到盜掘,還能剩下這麼多文物,實屬幸運。不過,作為最早設立盜墓官員的「盜墓祖師」,曹操自己的墓也未能逃過被盜掘的命運。真是風水輪流轉。
  • 《短篇》大舅打墓人傳奇的一生
    下葬的當天上午,孝子們穿上孝服要親自到墓地跑三趟,第一次去提個鬥,鬥裡放把笤帚,菸捲;第二次去提上獻祭時烙餅、油餅比較稀罕食品;第三次去帶些糕點、菸捲、酒之類的食品,打墓人邊幹邊吃,不耽誤下葬。3原本大舅是該幸福的安度晚年。可是,誰曾料想到,六十歲的他竟然瘋了。最後在自家上吊身亡,真是應了算命的那句話,富貴不長命。
  • 探索一千年前的公主墓:17歲少女離奇死亡,墓制規格與帝王相等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作為中國最神秘的帝陵之一,它不僅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也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