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第一個周末,中美同步上映(3月4日)的迪士尼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全球總票房突破10億美元大關,北美票房和海外票房分別為3.372億美元、6.628億美元。在佔比總票房2/3的海外票房收入中,中國內地貢獻了15.3億元(約合2.3億美元)。
5月上旬,曾創造去年華語動畫電影票房紀錄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下簡稱《大聖歸來》)發布了首款美版預告片和海報,並宣布影片將於7月29日以3D和2D格式在美國影院上映。這個日子距該片在國內上映已過去了整一年,另有報導稱,本片還有望2017年春季在日本上映。
對比之下,前者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幾乎以順流而下之勢積起「票房深潭」,後者則以逆流而上之態走向海外電影市場,「錢景」未明。
全球同步上映的難度
由於銷售流程、發行策略等因素,一些當年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得等到次年才能走完自己的「海外徵途」,如上海河馬動畫2015年在國內上映了《特功明星》,但2015年實現海外銷售的是2014年上映的《81號農場之瘋狂的麥咭》和《綠林大冒險2》;蘇州米粒2014年上映的《龍之谷:破曉奇兵》於2015年在美國上架開始售賣DVD。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5年進入院線上映的42部國產動畫電影中,有11部已於當年在海外電影市場實現了銷售,銷售收入幾百萬元至千萬元不等,主要是電視/網絡播出和DVD等版權銷售收入,而非海外上映票房。
其實,對中國動畫電影而言,全球同步上映的目標雖然有些遙遠,但並非不能實現。不過,問題是能否通過全球同步上映斬獲理想票房?答案應是「不可能」,因為國產動畫電影在國際接受度、製作質量、品牌口碑、海外發行戰略等方面還有待提升。
從創作、製作層面來說,我們還沒達到「講中國好故事並且是用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地步。
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故事有不同的邏輯、情感和思路,雖然外國動畫團隊借中國的花木蘭、功夫、熊貓這些符號做出了成功的動畫電影,但並不能因此反向推出「中國動畫製作可以通過取材國外故事來拉近與國際市場的距離」,畢竟,一部動畫電影的成功不是簡單的「有了好故事」,而是在於「如何講這個好故事」。「我們不擔心高質量製作,因為多年代工已練就了製作水平;我們要用心學習的是如何找到一個好題材以及如何講出一個好故事。」 北京幸星動畫營運長霍紅表示。
從海外發行層面來說,片方得有意識地與海外發行方提前接洽,調整製作細節,制定發行策略。
據了解,《大聖歸來》從立項起,負責片子海外發行的福恩娛樂有限公司便參與了製片工作,並同時開始海外預售,通過預售為製片工作提供更多的市場反饋,這正是好萊塢絕大部分影片製作和發行採取的合作模式。
提前與海外發行方接洽能使中國動畫製作企業更好地把控動畫創作過程,保證作品質量,但在此之外,還必須根據自身特點確定一個有效的海外發行戰略,而不是帶著作品直奔某個名氣最大的海外交易平臺。比如《兔俠傳奇》,在確定海外發行思路後,為達到最理想的效果,由來自香港的海外發行負責人制定了詳細計劃——先去釜山電影節,接著是香港電影節,之後是柏林,最後才是坎城。
什麼片子好賣?怎麼賣出去?
2013年9月和10月,「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提出,「一帶一路」漸成社會熱詞。受國家戰略影響,未來幾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中國動畫電影海外發行的「新藍海」。以《極地大反攻》為例,本片版權銷售到了32個國家,其中以阿拉伯地區國家和歐洲國家為主,這與出品方蘇州歐瑞動漫的「走出去」布局直接相關——近幾年,歐瑞動漫走訪了沙特、約旦、埃及、土耳其等多個國家,與沙特國家廣電機構、哈薩克斯坦卡納赫傳媒公司等籤署了聯合製片協議,合作項目包括電視動畫、動畫電影。該公司副總經理趙贇認為,要採用文化融合的方式積極與當地機構合作,尋找雙方的共同點,開拓思路,從單純的作品發行變為深度合作,既能解決作品的發行問題,又能帶來更多的合作機遇。
從內容看,去年實現外銷的國產動畫電影題材較多樣,具有中國特色文化元素的作品更易受關注。
2015年外銷國產動畫電影包括喜劇、冒險、科幻、名著或經典故事改編等不同題材類型,其中,《熊出沒2雪嶺熊風》、《兔俠之青黎傳說》等為系列動畫電影,屬於「老品牌」,其他如《大聖歸來》、《桂寶之爆笑闖宇宙》、《三隻小豬與神燈》、《美人魚之海盜來襲》等為「新品牌」。動畫「老品牌」有前作的鋪墊和影響,加上已建起的海外發行關係,達成海外合作自在情理之中;而「新品牌」的海外市場開拓各有借力,或憑藉作品本身過硬的質量,或依靠企業的國際化布局,或藉助作為聯合出品方的外國公司的資源等。
與往年相比,2015年進入海外電影市場的中國動畫電影特徵明顯,可稱之為「中國氣質」:有的是賡續中國傳統文化氣派,如中國武俠思想內核的《兔俠之青黎傳說》、源自經典西遊故事的《大聖歸來》;有的是接軌、映射當下中國現實,如《熊出沒2雪嶺熊風》和《桂寶之爆笑闖宇宙》中的故事和情感。
從銷售渠道看,仍是自營、海外代理、自營+代理三種模式並存,不同的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各有側重。
無論自營或代理,國外幾大知名電影節都是國產動畫電影走向海外的必經通道,業內有「美洲去洛杉磯,歐洲去坎城,亞洲去新加坡」一說,意即拓展美洲市場要去美國最大的電影交易會美國電影市場,拓展歐洲市場要去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的電影交易市場,拓展亞洲市場則去亞洲電視論壇及內容交易市場與新加坡影匯。
對動畫企業而言,如今帶著作品參加海外影視節展並非難事,但涉及具體的發行事務時,由於語言、合同條款、時差等原因,多數動畫企業會選擇發行代理或合作出品方來處理海外發行各事項。據北京其欣然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李楠介紹,2012年、2014年的動畫電影《神秘世界歷險記》第一部和第二部在韓國的發行交給了兩家不同的公司,這個選擇由其欣然合作了十多年的海外發行公司香港嘉聯娛樂做出;2015年的動畫電影《桂寶之爆笑闖宇宙》的海外發行則交給了聯合出品方——美國二十世紀福斯公司。
選擇自行處理動畫電影海外發行事宜的或者是體量足夠大的集團化企業,可以借力集團內的海外市場業務資源,如深圳華強數字動漫有限公司、光線傳媒彩條屋影業;或者是以聯合出品身份參與動畫電影項目,以自身宣發資源來操碟片子的海外發行,如上海炫動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動畫企業看海外市場:
心態積極、認識理性
不同於《瘋狂動物城》海外票房佔全球總票房2/3的比例,中國動畫電影的海外票房在影片總收入中佔比偏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該狀況在較長時間內或難有大改觀,原因有二:一方面海外發行對國產動畫電影來說,仍然是非主流但又不能完全捨棄的板塊,能做到錦上添花就可以,比如獲得類似「該片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好評」的宣傳口徑,可謂「名重於利」;另一方面,中國電影市場的消費潛力巨大,在眾多好萊塢大片將中國視為「大票倉」時,國產動畫電影的主戰場必然仍在本土。
受近幾年國內電影市場整體擴容影響,動畫電影「票房大盤」隨之擴大,本土觀眾的消費潛力漸漸顯露,國內市場掘金可期,一些動畫企業對海外市場開拓的認識也更趨理性和務實。
動畫電影一直被稱為「文化折扣最小的片種」,容易進入國際文化傳播語境,加上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對「文化走出去」的倡導和支持,因此多數動畫製作企業都有「立足當下,做好國內,放眼全球」的想法,無論當前是否具備實力,對海外市場開拓都有一個積極的心態,體現在創作、製作中,會有意識地借鑑、融匯國際化動畫語言,並在形象、故事、色彩、音樂等方面向國際靠攏;體現在市場運營上,則是主動、系統地「做功課」,對參加海外節展能做到「有備而去,去則有所得」。
與積極的心態相呼應的則是對「走出去」的理性認識。霍紅告訴記者,「我不認為中國動畫公司現在花大成本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是件好事。僅圖走出去的虛名還不如先紮實地把故事基礎打好,把藝術功底做紮實,先在本土市場上獲得認可。如果作品自己都不能認可,花多少錢也走不出去。」記者 程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