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韓國滅亡的關鍵:韓王沒有選擇賢能當將軍
許多朝代的滅亡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自己的過錯,而是因為部下們實在太無能,把這些弱小的朝代推向了無法止息的滅亡進程,而且這些人也可以說是國家的惡人,韓國就是這樣一個生動的例子!戰亂時期的韓國,雖然不是庸庸碌碌,遲早會滅亡,但加速滅亡的人物,依然十分令人不快,韓國的滅亡,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這個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吧。
實際上,韓國在當時的戰國時代已經沒有多少能稱得上厲害的將領了,他們中有許多人看到韓國大勢已去,便提前逃之夭夭,也有一些人逃之夭夭到了敵視的秦國,其實,還是因為當時韓國過於重視血統,非常看中宗室地位,因此忽略了當時各國人才的招攬,所以造成了這樣的局面,並逐步走向了無法挽回的滅亡,可以說是非常悲哀。實際上,許多封建王朝內部也有這種情況。戰國時期雖然還沒有封建王朝的概念,但在這個時代,已經產生了許多思想。
那時的韓國,也曾有個叫申差的將軍,作為一個手握兵權的人物,他的種種行為,卻都無法服眾,所以他只能選擇殺掉士兵,然後懲罰那些還活著的士兵的行為,以鞏固他的統治,而當時的他也是一個非常霸道的人,在戰場上無論勝負,都會責罵自己的部下,不僅在當時失去了人心,而且也為後來韓國的人才流失提供了助推,不過這樣的主力軍並非朝令夕改,實在很可悲。而最可悲的是,這個人不但沒有本事,還與韓國一起走向了滅亡。
申差當時率領一隊士兵與兩國並肩作戰,由於自身的原因,申差直接兵敗被俘,這讓當時的韓王十分惶恐,整天心裡在想自己怎樣才能活下去。不管朝政,這也是韓國滅亡的一大助益。之後的韓國,由於這場申差戰打得較差的原因,所以國力也被大大削弱。儘管這並非直接的原因,但這個人仍然為韓國的消亡做出了貢獻。這種人,有時也會被人們記住。被人記住的當然不一定就是好名聲。
事實上歷史上這樣的將領也是很多的。越到關鍵時刻,掌權者有時就越失去冷靜,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糟糕的狀況。正如韓國一樣,本來國力較弱,皇帝還不會選賢能,這也許正是韓國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吧。與許多朝代十分相似。當然,封建王朝裡這種事還是發生得比較少。總之,當時的封建王朝內部,還是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地方,那就是官吏分工不同,不像當時的諸侯割據的局面,比較混亂。
就是這一系列事件將導致韓國最終離他們所追求的繁榮越來越遠,而當時的申差這種人的作風居然也沒有被韓王看穿,而是隨之而來,可以說這樣一個王朝經歷了一代又一代類似申差的人的摧殘,就算沒有毀滅也已經非常積弱了!再者,後來秦國的發展的確很好,不但生產力有了提高,而且還吞併了當時許多其他國家的領土,這實際上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