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韓國滅亡的關鍵:韓王沒有選擇賢能當將軍

2021-01-08 張三丰豐說歷史

戰國時代韓國滅亡的關鍵:韓王沒有選擇賢能當將軍

許多朝代的滅亡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自己的過錯,而是因為部下們實在太無能,把這些弱小的朝代推向了無法止息的滅亡進程,而且這些人也可以說是國家的惡人,韓國就是這樣一個生動的例子!戰亂時期的韓國,雖然不是庸庸碌碌,遲早會滅亡,但加速滅亡的人物,依然十分令人不快,韓國的滅亡,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這個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吧。

實際上,韓國在當時的戰國時代已經沒有多少能稱得上厲害的將領了,他們中有許多人看到韓國大勢已去,便提前逃之夭夭,也有一些人逃之夭夭到了敵視的秦國,其實,還是因為當時韓國過於重視血統,非常看中宗室地位,因此忽略了當時各國人才的招攬,所以造成了這樣的局面,並逐步走向了無法挽回的滅亡,可以說是非常悲哀。實際上,許多封建王朝內部也有這種情況。戰國時期雖然還沒有封建王朝的概念,但在這個時代,已經產生了許多思想。

那時的韓國,也曾有個叫申差的將軍,作為一個手握兵權的人物,他的種種行為,卻都無法服眾,所以他只能選擇殺掉士兵,然後懲罰那些還活著的士兵的行為,以鞏固他的統治,而當時的他也是一個非常霸道的人,在戰場上無論勝負,都會責罵自己的部下,不僅在當時失去了人心,而且也為後來韓國的人才流失提供了助推,不過這樣的主力軍並非朝令夕改,實在很可悲。而最可悲的是,這個人不但沒有本事,還與韓國一起走向了滅亡。

申差當時率領一隊士兵與兩國並肩作戰,由於自身的原因,申差直接兵敗被俘,這讓當時的韓王十分惶恐,整天心裡在想自己怎樣才能活下去。不管朝政,這也是韓國滅亡的一大助益。之後的韓國,由於這場申差戰打得較差的原因,所以國力也被大大削弱。儘管這並非直接的原因,但這個人仍然為韓國的消亡做出了貢獻。這種人,有時也會被人們記住。被人記住的當然不一定就是好名聲。

事實上歷史上這樣的將領也是很多的。越到關鍵時刻,掌權者有時就越失去冷靜,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糟糕的狀況。正如韓國一樣,本來國力較弱,皇帝還不會選賢能,這也許正是韓國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吧。與許多朝代十分相似。當然,封建王朝裡這種事還是發生得比較少。總之,當時的封建王朝內部,還是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地方,那就是官吏分工不同,不像當時的諸侯割據的局面,比較混亂。

就是這一系列事件將導致韓國最終離他們所追求的繁榮越來越遠,而當時的申差這種人的作風居然也沒有被韓王看穿,而是隨之而來,可以說這樣一個王朝經歷了一代又一代類似申差的人的摧殘,就算沒有毀滅也已經非常積弱了!再者,後來秦國的發展的確很好,不但生產力有了提高,而且還吞併了當時許多其他國家的領土,這實際上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弱小的韓國,面對強大的秦軍,為何能做到長久抵抗?
    在戰國時期的歷史中,「商鞅變法」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極具歷史意義的事件。這是因為,正是在這場變法過後,戰國的歷史完全成為了秦國的歷史。秦孝公修耕戰,惠文王、昭襄王東出函谷關。以至於,到秦王嬴政繼位之時,六國面對秦國,早已無力掙扎。在秦王嬴政啟動滅六國戰略的時候,韓國則成為了首當其衝。
  • 韓滅鄭之戰:韓國消滅鄭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一定程度上,正是消滅了鄭國,這才奠定了韓國在戰國七雄中的位置。因為作為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諸侯國,韓國在整體實力上無疑和另外六個諸侯國相差甚遠。而在吞併鄭國之後,韓國的地盤得到擴張,也擁有了立足中原之地的基礎。反之,如果韓國像宋國、中山國、越國等諸侯國一樣提前滅亡,顯然就無法和秦國、魏國、趙國、齊國、楚國、燕國相提並論。
  • 秦國滅韓必走之路,3大原因加速韓國滅亡,小國應會臥薪嘗膽
    上黨郡之爭韓國在戰國時期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在前後左右都被他國包圍的情況下,還能夠有強盛之時,說明韓國還是有一定的實力,在申不害變法之時,諸國在十多年的時間裡沒有進犯韓國,但小國勢弱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修建鄭國渠在戰國末期秦國國力可以說是七國強者,但因為洪水的原因很是頭疼,當時秦始皇剛剛登基,權利皆在秦相呂不韋手中,為了能夠緩解秦國洪水之症,韓國派出了鄭國幫助其修渠,兩國之王難道不明白這其中要害嗎?韓國想的是秦國修渠必然會耗費國力,並且不是一年兩年所能完成的,拖的時間越長,耗費的國力就越多,中間的變數就會增多,這樣韓國就有喘氣的機會,說不定可以反超秦國。
  • 《大秦賦》之韓王安:韓國最後一位君主,最終是什麼下場?
    秦國上卿姚賈受命入趙,瓦解趙、楚、魏、韓四國的合縱圖謀。春平君趙佾得韓非密信,設法阻攔姚賈拜見趙王,未果。在秦王政與眾大臣商議以哪一國開啟滅國大戰時,韓非為存韓隻身入殿舌戰群臣。當然,韓非的努力,最終無法改變秦滅六國的結果。特別是韓非所在的韓國,更是首當其衝,成為秦滅六國之戰中第一個被滅亡的諸侯國。
  • 戰國時期,韓國為何能成為七雄之一,其優勢在哪裡?
    一、消滅鄭國,奠定七雄的基礎首先,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
  • 大秦賦:韓王第一個投降後,最終的結局如何,看看張良就知道了
    六國之中最先滅亡的是韓國,他也算是滅的很自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如果秦要滅六國,第一個滅的肯定是他。韓國地方小,國力弱,又是三晉這地,秦國東進,第一站就是這裡,加上好不容易出了個大才之人韓非,韓王也不知道重用,結果只能入秦,最後慘死。這樣的韓國,這樣的韓王,滅了也實在沒什麼值得同情的地方,但韓王這個人也算是命好,他和他的韓國,因為是第一個被滅的。
  • 《大秦賦》秦國第一個滅韓,韓亡4年後,秦始皇為何要韓王洩憤?
    因為這段歷史意義重大,後世史學家把「三家分晉」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韓國雖立,但只是一個小諸侯國,周邊強敵環伺,根本伸展不開。直到公元375年,韓哀侯滅掉了鄭國,要知道,當時的鄭國素有「春秋小霸」之稱,韓國滅鄭,把都城從平陽遷到新鄭,韓才短暫富強過,因而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後來,韓昭侯起用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進行變法,韓國又強盛了十餘年。
  • 秦國滅亡六國後,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李斯認為,先從韓國入手。一則韓國最弱,其次其離秦國最近,在秦國東擴的必經之路上。01韓國韓王安韓國在歷史上,也曾奮發圖強,韓昭侯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使得韓國實力得以增強,兼併了「春秋小霸」鄭國。嬴政念及非常賞識韓非,一定程度上放慢了滅亡韓國的步伐。韓非死後兩年,公元前231年,秦軍大兵壓境,韓王安被迫割讓南陽地區給秦國;時隔一年,秦國派遣內史騰率軍攻韓,韓王安投降,秦國在韓地置潁川郡。本以為能得以善終,又因公元前226年,新鄭發生的韓國貴族叛亂,而導致韓王安被處死,也宣告了韓國的滅亡。
  • 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在200年時間內,先後四次遷都呢?
    對於韓氏來說,被晉國分封到韓原(今陝西韓城),這可以視為韓國的第一個都城。到了春秋末期,晉國的君主已經沒有實權了,類似於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劉協,只能說是一個傀儡君主了。在此基礎上,韓氏需要和魏氏、趙氏等卿大夫爭奪晉國的城池。對於韓原這一都城來說,在地理位置上偏向於秦國,也即不在晉國的核心區域。眾所周知,晉國的核心區域,在今山西省一帶,山西省的簡稱也是「晉」。
  • 新鄭之亂,韓國貴族意欲復國,影響秦國統一步伐,韓王安背鍋而死
    《史記.秦始皇本紀》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而韓國最後一位君主,韓王安只是被囚禁在了陳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縣,這裡遠離韓國故都新鄭,韓國國土成為了秦國的郡縣,有秦朝中央直接統轄。
  • 戰國後期唯一能跟秦國掰掰手腕的趙國,是怎樣逐步走向滅亡的呢?
    趙王遷昏聵無能,未加調查便派趙蔥前往前線代替李牧為主將,李牧為社稷和軍民計,拒絕受命,此舉惹得趙王遷震怒,做出了他此生最糟糕的一個決定,派人將李牧秘密逮捕,然後處死。趙國最後一名能夠抵擋秦國的大將李牧,沒有死於秦兵刀劍之下,而死於郭開之口。李牧死後三個月,王翦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
  • 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
    首先需要解釋一下,「三家分晉」並不是一個即時性的短暫事件,它更像是一部漫長電視劇的最終結局,關於春秋時期發展的一個最終的結果,是春秋與戰國界限的時間節點。 晉國早就是春秋五霸了,而這韓趙魏是後來的戰國七雄,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這一切又是怎麼發展的呢。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佔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
  •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何滅亡?君主不作為,導致不戰而降
    導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為何滅亡?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在戰國中後期,選擇了對中原局勢不作為,無論是其他的五個國家在抗擊秦軍的過程當中遇到了怎樣的艱難阻礙,齊國都是置之不理的。這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了,齊國為什麼要選擇不作為呢?哪怕在戰國後期,它的軍事實力比不上秦國,但是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大國也並非是非常薄弱的,可它為什麼就要袖手旁觀作壁上觀呢?
  • 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湧現出的九大名將
    王,讀"望",意思是"王天下"。 樂毅是燕國名將,得燕昭王重用。當時齊國十分強大,與秦國東西對立,大有吞併天下的氣勢。齊湣王窮兵黷武,連續對外戰爭,雖然戰果輝煌,但是齊國已經元氣大傷。樂毅聯合秦、趙、魏、韓等國一起伐齊,自己親率燕軍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僅剩莒、即墨二城。後燕昭王病死,樂毅被撤職,齊國名將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恢復了齊國,但是齊國的國力再也沒有重振,統一中國的歷史重任便交給了秦國。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在這樣的時代中,楊子璐並沒有宏圖大志,只可惜勾踐一個錯誤的決定,逼得他走上了爭霸的道路。<引用自《重生之春秋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6.
  • 在戰國七雄中,各國都曾出現過哪些傑出君王?
    戰國,那是一個風譎雲詭的年代,天下戰火紛飛,諸侯之間戰爭不斷。「時勢造英雄」,在此同時,「英雄也造時勢」,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裡,產生了無數英雄豪傑,也出現過一批傑出的君王。在這些君王的操縱下,戰國七雄頭上籠罩著的陰雲愈發地密布。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戰國時期秦、楚、燕、齊、趙、魏、韓這七個國家,都有哪些傑出的君王吧。
  • 戰國前期,韓國滅鄭,實力增加一倍
    在戰國時期,鄭國仍然頑強發展,其勁敵,是新興的韓國。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當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到八百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而鄭國,雖然在整體實力上不如韓國。
  • 他是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地位與廉頗、藺相如平起平坐
    他是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地位與廉頗、藺相如平起平坐趙奢(生卒年不詳),嬴姓,趙氏,名奢,趙國邯鄲人(今河北邯鄲),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簡曰馬氏。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餘歲。後埋在邯鄲市區西北十五公裡處的紫山地區。趙奢,曾經到燕國當過小官。
  • 戰國七雄最慘的一個,秦始皇滅之,史書上只留下17個字,字字悽慘
    ,我們有一個誤會,以為全都是雄赳赳、氣昂昂之輩,至少祖上有過輝煌歷史,讓其他戰國六雄痛心疾首過,但實際上這裡面有一「水貨」,並不夠資格稱雄,從立國到滅亡,一直孱弱不堪,  最好的戰績無非「十數年間,諸侯無侵者」  ,可謂是戰國七雄中最慘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