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結緣,點點「關注」吧!此文「一千二百餘字」閱讀預計需要4分鐘!
「業障」一詞為佛門術語,每當生活中遇到不如意,許多人都喜歡將其歸咎為業障,甚至,上年紀的人還將不肖子孫稱為「業障」。那麼,所謂的業障究竟是什麼,它們真實存在嗎?
從佛法義理來講,業障即障礙修行人證果得道的罪業。一切法由心想而生,罪業亦由心起,正如《地藏經》中所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也就是說,業障都是眾生的不善心感召而來的,所以業障也被引申為惡業極重的人。生活當中,業障深重的人,根據其言行舉止,一眼就能看出來,看看有你嗎?
其一,終日昏沉,毫無生氣。
「昏沉」是一種精神狀態,它是指身心沉迷、昏暗、遲鈍的狀態,介乎清醒與昏睡之間。有過實修經歷的善信,大概有過這種體會,最初修行時,即便經過充足的睡眠,打坐參禪、專心念佛時,仍然會時不時出現昏沉。如果把這種「昏沉」的習氣帶到生活和工作當中,表現出來的就是終日悶悶不樂,毫無生氣。
實際上,昏沉是一種貪睡的欲望,也是往昔業障現前。佛典中有載,昔日佛陀升座講法,有位名叫阿那律的大阿羅漢,在法會上陷入昏沉。佛陀苛責他:「阿那律啊,難道你要像河水中的蛤蚌,昏睡千年,不聞佛法嗎?」我們遇到昏沉時,倘若身邊沒有大善知識提點,也要有自我苛責的勇氣,喝退昏沉,菩提根自然能夠生長。
其二,散亂掉舉,心難專注。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在《小止觀》當中對「掉舉」有詳細的闡述,智者大師認為,眾生的掉舉共有三種,身掉、口掉、心掉。具體來說,身掉即坐臥不安,譬如不自主地動手抖腳;口掉即言辭瑣碎,管不住自己,不合時宜地講過多的話,甚至自言自語;心掉者內心躁動不安,心思在世間俗事上攀緣,難以專注。
《成唯識論》云:「云何掉舉?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為業。」對於修行人來講,掉舉不除,則難以得定。對於我們世間的凡夫俗子來說,不能專注,學業、工作都難有大成就。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散亂掉舉所障礙的,就是專注於一境的清淨心。
其三,喪失正念,妄想紛飛。
正念,佛為眾生施設的八正道之一,意為憶念正道,使邪念不生。以六念法門為例,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便是正念。業障深重者,修行中易喪失正念,以致於妄想紛飛。
譬如,很多人在打坐參禪、誦經念佛時,感覺狀態很好,甚至有輕安的感受,慢心便不由自主地生起了。思量自己是不是要明心見性了,思量彌陀何時放光接引,這些都是妄想。
通過上文所列舉的種種外在表現,業障深重者往往一眼就能看出來。所謂「隨緣消舊業」,業障該如何清除呢?《華嚴經》中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業障由不善心而起的業行感召而來,也必然由心懺悔而消。心地清淨,由衷懺悔,圓滿持戒,精進修行,業障必能隨緣而消。南無阿彌陀佛。
嘈雜紛擾的塵世間,人生需要一雙看透假象的慧眼。
蓮荷居士每天帶你一起學佛悟道,破解人生迷局。
圖片來自於網絡,侵聯刪。作品均為作者原創,隨喜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