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城市,深處大山,對於巖臘鄉的孩子們來說,足球這個世界第一運動是無比陌生的,直到年輕的體育老師曾一鳴的到來。
為了打發在大山裡的無聊時光,讓自己過得更有意義,受過專業訓練,摯愛足球的曾一鳴決定在全校選拔十多名身體素質最好的學生,組建一支球隊,教授他們踢球。
球隊的組建並不容易,首先是來自家長的反對。
大多數農村孩子,都是家裡的重要勞動力。比如小隊員陳應海,每天回家後還要割豬草、撿牛糞、餵豬,幹完兩個多小時的農活之後,還要寫作業,溫習功課。
家長擔心,入選球隊之後,每天下午一個小時的訓練會影響到農活。此外,文化課老師也擔心學生會因為踢球而耽誤學習。
儘管不懂足球,但是校長熊國友還是被曾一鳴的執著打動了:踢球能強身健體,鍛鍊培養學生的執行力和團隊意識,如果有學生因為踢球而耽誤農活和學習,由我負責。
打遍周邊鄉鎮無敵手
有了校長的支持,球隊很快組建起來。
沒有專業球場,就在操場的水泥地上訓練;沒有球門,就用書包堆砌出兩個。
這些樸實的農村孩子很快就愛上了足球。為了儘量全面兼顧,不給曾一鳴增加壓力,有的孩子甚至一邊放牛一邊練球。孩子們的成績和農活都沒有耽誤,球隊裡的隊員都是全校成績拔尖的學生。
球隊過半的隊員都是留守兒童,只有過年才能和父母團聚,平時性格大多較為孤僻。熊國友發現,因為踢球,孩子們比以前更加開朗、聽話、團結。
很快,這支球隊就有模有樣了。打遍周邊鄉鎮學校均無敵手,時常以6比0、7比0的大比分獲勝。
外面的世界
2014年8月的一天,校長熊國友在網上看到了一則信息:「誰是球王」中國足球民間爭霸賽貴州賽區啟動。幾乎沒有報名門檻,完全面向草根階層。
「讓娃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熊國友決定報名參賽,孩子們得知將去省城比賽的消息後歡呼雀躍,但很快卻又陷入沉寂。對於他們來說,從巖臘鄉到省城貴陽之間的距離,不只是四個小時的車程。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裝備問題。一直以來,孩子們都是穿著破舊的校服,甚至光著膀子踢球,組委會要求參賽隊必須有統一的隊服、球襪、護腿板等裝備。
購置這些裝備,就要花近兩千塊錢。大頭還在後面,來回的路費、住宿費、夥食費……近萬元的費用,幾乎讓這次貴陽之行擱淺。熊國友決定從學校本已捉襟見肘的資金中抽出一部分,自己和幾位老師再湊一湊。
沒得冠軍小隊員哭泣
穿著嶄新的球衣,在全校師生的歡送下,孩子們坐上學校包下的一輛中巴車,踏上了前往省城的旅途。
「天吶,他們太高了!」開幕式列隊儀式上,站在自小吃著各種營養品長大,明顯高出自己一頭的同齡球隊中間,三股水小學足球隊的隊員們顯得格外醒目。
比賽中, 由於對場地的不適應,加上孩子們最初有些怯弱,有幾個孩子剛上場時腳都一直在發抖,於是很快就丟了一個球。
隨著比賽節奏加快,孩子們發現,對手的體力明顯不足。因為就算不踢球,他們也要常年翻山越嶺來上學,平時還要幹農活,在體能上具備先天優勢,很快就掌控了場上局面。
遺憾的是,由於缺少大賽經驗,面對看臺上滿滿的觀眾,孩子們心理素質不佳,最終以0比1小負。這樣的比分,在攻防轉換快速的五人制足球中是較為罕見的。
小隊員塗秀勇哭著說:「如果把場地換成平時踢的水泥地,沒有那麼多觀眾,這場球肯定能拿下。」
孩子們想要一個球場
2014年底,校園足球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全民足球的大環境下,曾一鳴作為特殊人才,被抽調到安順市裡搞校園足球。三年的耕耘,也算有了收穫。
曾一鳴走後,球隊就移交給了女體育老師餘太英。
說她是體育老師,並不完全準確。這個足球專業畢業的85後女孩,除了體育課之外,還身兼著英語、數學等課程,在曾一鳴走後,她又多了足球隊教練這一身份。
「你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巖臘鄉的形象。」儘管沒有城裡孩子專業的足球裝備,沒有各種功能性飲料和補品,但這些淳樸的山裡娃每次出去比賽,都表現得不卑不亢,十分自信。
在安順踢校園聯賽期間,每次賽後,孩子們都不會立即離開,而是自發地把球場上其他球隊扔的垃圾全部拾取乾淨。
事後,主辦方特地寫了一封感謝信,號召全區學校學習三股水小學足球隊的作風。
孩子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把學校裡的一塊空地開闢成專用的五人制足球場,這樣就不會再因為在水泥地踢球而受傷。
然而,花錢修建一座球場,對這個這個省級一類貧困鄉的學校來說並不現實。
他們正醞釀著一個大膽的計劃:通過寫信,希望能得相關部門的幫助,修建一座球場,實在不行,就用自己的鋤頭,刨出一個球場來。
圖/楊興波 文/李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