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海娃希望小學

2021-01-16 中國青年報

【新聞回放】2016年4月24日下午,習主席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考察脫貧工作時,來到農家院落同村民們進行親切交流。聽說村民陳澤申的孫子即將高考,習主席詳細詢問了孩子的學習情況。他說,要做好教育扶貧,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後,學一技之長才能有更好保障。

山與海的距離有多遠?打開地圖,距離安徽省金寨縣最近的海岸,也在千裡之外。

曾幾何時,對於生活在大別山腹地的貧困群眾來說,山的那邊還是山。走出大山,是一代又一代山裡人的夢想。

山與海的距離有多遠?而今,走進金寨縣燕子河鎮龍馬村採訪,記者聽到最多的回答是:「『海』,就在山邊!」

「村民們所說的『海』,就是海軍士官學校援建的這所海娃希望小學。」站在學校寬闊的操場上,金寨縣希望公益服務中心秘書長周玉梅動情地講述起海軍官兵的扶貧故事。

習主席在金寨縣考察時強調,要做好教育扶貧,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後,學一技之長才能有更好保障。近年來,海軍士官學校在開展對口幫扶工作時,深入貫徹落實習主席指示要求,始終堅持「扶貧必扶智」,不斷加大教育扶貧力度,幫助老區改善基礎教育條件。

「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談起脫貧攻堅,海軍士官學校政委韓德明感慨地說:「扶貧,既要翻越眼前有形的大山,更要翻越貧困群眾心中無形的大山。」

何謂「無形的大山」?家住龍馬村的金寨縣政府工作人員餘蕾感受很深。她在習主席考察過的大灣村掛職鍛鍊,村裡貧困戶陳澤申中年喪子,老伴又因病去世,只有孫子與他相依為命,家中十分困難。面對生活的重壓,陳澤申一度迷信「風水」,兩次找來「風水先生」,希望通過調整家中大門朝向、在院裡砌屏風牆來改變「運勢」。然而,陳澤申家中的光景並未因此改善,日子反而越過越窮。

轉變,始於脫貧攻堅這場硬仗。2014年,縣、鄉政府利用互助資金為陳澤申家裡安裝了光伏發電板,每年增收幾千元,又向他傳授養殖技術,幫助他發展黑山羊養殖。

短短幾年,日子越過越好、幹勁越來越足的陳澤申認識到:靠「風水」不如靠奮鬥。

2016年,陳澤申迎來兩件喜事:一是習主席考察時在他家院子裡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同當地幹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二是他的孫子考上了大學,家裡出了個大學生。

「是黨中央、習主席的關懷改變了我的命運。」陳澤申告訴記者,2017年,他摘掉了「貧困帽」。如今,孫子大學畢業後留在合肥工作,真正走出了大山。

陳澤申的境況之變,是金寨縣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習主席考察後的4年多時間,這裡的一個個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當地幹部介紹,這些年軍地攜手支援老區,在改善硬體設施的同時,深入宣講黨的扶貧政策,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和教育投入力度。貧困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狀態和知識技能上呈現出的新氣象,令人欣喜。

「群眾對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理解更深了,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更高了,對下一代的教育也更重視了!」韓德明信心十足地說,翻越了落後觀念這座大山,貧窮這座大山就不再可怕。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在龍馬村採訪,記者看到,一處山坡上,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一棟以藍白兩色為主色調、海軍特色濃鬱的二層教學樓引人注目。

這是燕子河中心小學大巖教學點。它有一個特別的名字——海娃希望小學。

「在這裡就讀的孩子都是附近村子的留守兒童,大部分是貧困學生。」回憶起往日辦學的艱辛,退休教師紀宏璋感慨萬千。過去,這個教學點基礎設施落後,校舍簡陋,交通不便。每逢雨雪天,坡陡路滑,老師需要一趟趟往返接送學生。

教育,關係著山裡孩子們的未來。1990年5月19日,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金寨縣建成。受制於當地自然環境和經濟水平,多年過去,金寨縣的基礎教育條件依然相對落後。

越窮的地方,教育往往越落後;教育越落後的地方,群眾就可能越窮——如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

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主席擲地有聲地宣告: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到金寨縣考察時,習主席再次強調要做好教育扶貧。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習主席考察後不久,海軍士官學校官兵走進大別山深處,與金寨縣燕子河中心小學籤訂《扶貧幫困協議書》,籌措經費用於改善該校大巖教學點硬體設施,並將教學點命名為海娃希望小學。

建校舍、擴操場、修馬路……留守兒童看到了新的希望。2017年9月10日,海娃希望小學落成。那一天,附近的村民吹起嗩吶、敲起鑼鼓,排起幾百米長的隊伍,迎接親人解放軍。

此後,海軍士官學校又陸續為海娃希望小學建起計算機教室、閱覽室,配備廚房設備等,並組織燕子河中心小學老師進行教學技能培訓。學校黨委領導還帶頭與貧困學生結成幫扶對子,幫助孩子們打開走出深山的大門。

山海茫茫,心向遠方。有的人走出大山,是為了去看大海;有的人回到大山,是為了讓更多人能看到大海。

程靜是海娃希望小學的一名老師。2018年,聽說海軍在她的家鄉援建海娃希望小學後,她毅然放棄外地待遇優越的工作,到海娃希望小學當了一名鄉村教師。

「部隊幫助我們創造了這麼好的教學條件,我們更有責任把家鄉的孩子培養好,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程靜說,教學點規模雖然不大,但開設有計算機、英語、體育和音樂等多種課程,還能進行遠程網絡教學,讓山裡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優質的教學資源。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祖國的海疆壯麗寬廣……」程靜把軍旅歌曲《我愛這藍色的海洋》設置成自己的手機鈴聲。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她的心頭總會泛起陣陣漣漪。

山與海還遠嗎?看著自己的學生快樂成長,程靜驕傲地說:「也許,真的不遠了。」

「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2016年4月24日,習主席從北京到合肥,一下飛機,就驅車一個半小時來到金寨縣紅軍廣場。

「當時還下著雨,習主席冒雨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還瞻仰了紅軍紀念堂,參觀了革命博物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講解員楊曉璐介紹,在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前,習主席不時駐足凝視,並詢問有關細節。

在這次考察中,習主席深情地說,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扶智,還要扶志,只有幫助孩子們從小樹立遠大志向,才能徹底斬斷『窮根』。」海軍士官學校政治工作處主任孟龍對此感觸頗深。他說,知識技能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是教育扶貧的一體兩翼。有了知識,孩子們才能走出大山,走向遠方;不忘初心,孩子們才能心懷家國,心有所向。

漫步在海娃希望小學,濃鬱的紅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與「海軍藍」相得益彰。這裡的老師和前來幫扶的海軍官兵,常給孩子們講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講海軍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講發生在金寨的一個個紅色故事。

「海娃希望小學的宣傳畫都是我們學校學員畫的,一幅畫講述一個海軍故事。」孟龍介紹,海軍士官學校注重將紅色文化和海軍元素融入海娃希望小學的文化環境,讓學生們從小接受國防教育,增強國防意識。

「這名女兵叫郭燕,是我們學校的畢業學員,這個小女孩是在葉門的華僑……」在海娃希望小學教學樓的走道裡,戰士王鵬正在給孩子們講解牆上的宣傳畫。

一個家國故事,埋下一粒紅色種子。採訪中,海娃希望小學學生皮健宏給記者展示了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人民海軍艦艇全譜》。皮健宏是師生眼中的「小軍迷」,對書裡的武器裝備如數家珍。「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艦載機飛行員,保衛藍色國土。」皮健宏說。

紮根金寨這片紅色沃土,海軍士官學校的師生也收穫著成長。2017年9月,海軍士官學校在金寨縣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學校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和主題教育,多次組織開展現地教學,運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引導官兵傳承紅色基因。

「回到老區,就回到了人民軍隊的紅色故土;從老區走向大海,大家更懂得了為什麼出發、要去向何方。」海軍士官學校學員四大隊大隊長沈正平是土生土長的金寨人,談及老區的發展,他滿懷信心地說,未來,一定會有更多山裡孩子像他一樣走出大山,守護祖國的萬裏海疆。

來源:解放軍報

相關焦點

  • 雲南陸良縣龍海鄉雙菁口小學 聽大山裡的琅琅書聲
    臨近新年,走進雲南陸良縣龍海鄉雙菁口小學,耳邊傳來的就是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開心的歡笑聲。青年教師劉冬坤我想繼承父親的志向,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過去的龍海鄉是典型的山區,高寒缺水、貧窮邊遠。「能走出大山讀書,就已經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雙菁口小學老師劉冬坤就是當年從鄉裡走出來的僅有的幾個中專生之一。
  • 大山裡的希望
    即將成為「童伴媽媽」的俄木克羅是村子裡幼兒園的一名老師,談到留守兒童,她說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很抗拒跟外界交流,但他們很堅強。我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俄木克羅小時候也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在她讀小學一年級時外出打工。
  • 聽大山裡的琅琅書聲
    臨近新年,走進雲南陸良縣龍海鄉雙菁口小學,耳邊傳來的就是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開心的歡笑聲。青年教師劉冬坤我想繼承父親的志向,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過去的龍海鄉是典型的山區,高寒缺水、貧窮邊遠。「能走出大山讀書,就已經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雙菁口小學老師劉冬坤就是當年從鄉裡走出來的僅有的幾個中專生之一。
  • 大山裡的孩子來信了
    這是一封來自大山的信,是太平洋保險南山傈僳族鄉希望小學六年級學生蔡佳欣寫給志願者老師的。在新年到來之際,蔡佳欣和她的28名同學,一起給中國太保和志願者老師寫來了信,講述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對中國太保的感謝和對志願者老師的思念,送上新年的祝福。
  • 大山裡的搖滾樂隊
    大山裡的搖滾樂隊霓虹燈閃爍,隨節奏變化,舞臺煙霧噴出,與山霧攪在一起,「你你你你要跳舞嗎」響徹海嘎小學的上空。8月19日晚,海嘎小學的樂隊舉行了首場演唱會,直播平臺上超過142萬人圍觀。有網友留言說,「這是我見過最搖滾的演出」。
  • 大山裡託起「奧運」夢
    夏開嶽朋友圈的支教隨筆:「在大山裡託起『奧運』冠軍夢!12月,我帶著新會邊檢站的一份關心一份牽掛一份關懷,與燦傑兄(同樂中心小學數學老師)一同來到古宜鎮中心小學和體育中心,輸送2位從大山裡走出來的體育健兒,與奧運冠軍陸永師兄李教練、宿管韋伯詳細了解縣城小學的訓練和生活情況,希望未來的市、省以及國家賽有你們的一席之地!」
  • 大山裡的「最美爺爺」
    從東到西的不解之緣「我第一次知道大山小學,是在2016年。」王魯說,那時他去雲南省紅河州尋找分別40年的兩名同學,經過一番輾轉與同學重逢,在與同學一起乘大巴的路上,正好與黃茅嶺鄉的一名鄉幹部坐在一起。交談中,王魯了解到這裡屬於深度貧困地區,群眾收入低,好多村民不得不到外面去打工,留守兒童佔比達90%。
  • 大山裡的「先進小學」
    因地方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鎮上的孩子們求學不易,不少家庭距離當地小學相隔5公裡以上的山路。蕎窩鎮內規模最大的蕎窩中心校,已招生學生規模達2200餘人,遠遠超出其800人的設計招生能力。學校內教學資源不足、基礎設施薄弱,與適齡兒童的教學需求不匹配。擴大教學規模、提升教育質量迫在眉睫。
  • 大山裡的足球少女連續顛球500+ 足球夢在貧瘠大山閃光
    大山裡閃著光的足球夢想,像雪一樣雪白純淨。窮,是中連川給人的直接印象。「以前在家裡吃完飯什麼都不管,現在每周回到家,吃完飯知道收拾碗筷,擦桌子。以前回家寫作業喊都沒用,現在不用我們說,就知道主動寫作業。」她驕傲地說。而這其實才是馬安武教育理念的根本所在。「我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美好快樂的童年,現在的孩子每天都是沉浸在補習班裡,沒有快樂和童年,我希望孩子能夠在我的學校裡找到快樂。」
  • 大山裡的足球少年
    遠離城市,深處大山,對於巖臘鄉的孩子們來說,足球這個世界第一運動是無比陌生的,直到年輕的體育老師曾一鳴的到來。為了打發在大山裡的無聊時光,讓自己過得更有意義,受過專業訓練,摯愛足球的曾一鳴決定在全校選拔十多名身體素質最好的學生,組建一支球隊,教授他們踢球。球隊的組建並不容易,首先是來自家長的反對。大多數農村孩子,都是家裡的重要勞動力。比如小隊員陳應海,每天回家後還要割豬草、撿牛糞、餵豬,幹完兩個多小時的農活之後,還要寫作業,溫習功課。
  • 那片大山
    我是大山滋養的孩子,是農村的孩子,是西部的孩子。在這樣相似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還有很多很多人。在我們的生活裡,山,阻隔了交通,也阻礙了視線,山帶來的是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貧瘠。於是,走出大山,成為了我們的願望。
  • 宜人財富:讓希望的翅膀更有機會飛出大山
    五天時間裡,代表團與孩子們零距離互動、遊戲,通過實地走訪和調研,代表團深入了解了怒江州教育脫貧攻堅和青少年成長現狀。作為國家層面的深度貧困地區之一,雲南怒江州是集「邊疆、民族、貧困」為一體。當地中小學教育資源極度匱乏,尤其是學校圖書室現狀堪憂,無法達到國家教育部要求的圖書室標準,能擁有一個圖書室是當地孩子們的心願。
  • 大山裡的求學路:走路一整天,過夜在路邊...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在大山裡生活的很多人長期處於貧困之中。除了自然環境惡劣外,當地教育發展滯後、受教育程度偏低也是貧困的主要癥結之一。2016年5月,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曾經對那裡的阿塔登小學進行了報導,當時小學正在計劃搬遷。
  • 生態護林員堅守大山四十餘載:「深山是充滿希望的」
    董小臘凝視大山 吳拯 攝中新網湖州1月12日電(施紫楠 錢嵐 沈婷婷)凌晨5點,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國有林場的光耀林區薄霧籠罩,巍峨而靜謐。山腳下一間低矮的平房裡,護林員董小臘身穿迷彩服,腰系柴刀,佩戴巡防員紅袖章,攜帶水壺和乾糧準備上山。
  • 濟南這所大山深處的小學,全校11個孩子,他們有11個夢想……
    這是章丘田家柳小學的全部配備。田家柳小學因村得名,村名以外,當地人叫不上這連綿不絕的山頭的名字,於是統稱為「章丘南部山區」。小學坐落在半山腰,一棟紅色的三層小樓,建於2011年。通往山下的盤山路公路是村子與外界唯一的通道,它像條不斷迴環的U形繩索,纏繞在半山腰之上。
  • 大山裡的多彩民族藝術走進上海親子家庭
    本次特展嘉年華活動由 「來自大山」民族文化才藝教育公益項目聯合上海兒童博物館共同舉辦,應用材料公司特別支持。元旦期間聯展三天,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主辦方決定將活動延續到寒假和春節。特展廳裡展出了來自於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孩子們的繪畫、書法、刺繡、編織的手創作品,以及歌舞才藝視頻,涵蓋藏族、蒙古族、納西族、瑤族、彝族、傣族、侗族、滿族、佤族、鄂倫春族共計10個民族。
  • 大山裡開出「雲課堂」 老少在「線上」溫暖同行
    近日,紹興市上虞老年大學花鳥畫班迎來了一堂特殊的國畫教學課,這是花鳥畫班教師金欽遠在四川涼山布裡莫小學現場直播的「雲課堂」。「看到這些孩子總是有種親切感,他們會主動來幫你搬東西,帶你去校長的辦公室(也是寢室),在他們眼裡,我不是一個陌生人。」這已是金欽第二次踏上布裡莫小學愛心之行,孩子們清澈的眼神讓他難忘。
  • 《大山裡的搖滾夢》:痛仰樂隊與山區搖滾少年的雲端演唱會
    6月18日,痛仰樂隊官方微博轉發了海嘎小學樂隊的快手視頻。視頻裡,幾個皮膚黝黑、眼神純清的小女孩,有模有樣地上演著搖滾現場,曲目是痛仰樂隊的代表作之一《為你唱首歌》。這段視頻來自海嘎小學的語文和音樂老師顧亞,他的個人主頁上寫著:「組過蘿隊,彈過琵琶,2014,執教海嘎。」
  • 古天樂12年捐135所希望小學,卻被卓偉質疑「詐捐」,官方數據太打臉
    從2008年至今已經捐獻建造了135所希望小學,甚至在疫情期間也仍然建造了4所希望小學,讓千千萬萬個孩子能有學上 慈善基金會官網詳細記載了,古天樂基金會這11年來捐獻了135所希望小學,直接用官方數據打臉。
  • 宜信財富:「讓每個孩子上好學」讓希望的翅膀更有機會飛出大山
    五天時間裡,代表團與孩子們零距離互動、遊戲,通過實地走訪和調研,代表團深入了解了怒江州教育脫貧攻堅和青少年成長現狀。  作為國家層面的深度貧困地區之一,雲南怒江州是集「邊疆、民族、貧困」為一體。當地中小學教育資源極度匱乏,尤其是學校圖  書室現狀堪憂,無法達到國家教育部要求的圖書室標準,能擁有一個圖書室是當地孩子們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