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機緣巧合,舟山市岱山縣經信局退休幹部王魯得知,在祖國邊陲貧困山區,有一群留守孩子的人生也許將被囿於大山深處。從此,他義無反顧地從家鄉的海上小島到偏闢落後、深度貧困的雲南省元陽縣黃茅嶺鄉大山村進行助學、扶貧志願活動,一幹就是4年多,成為孩子們口中的「最美爺爺」。
從東到西的不解之緣
「我第一次知道大山小學,是在2016年。」王魯說,那時他去雲南省紅河州尋找分別40年的兩名同學,經過一番輾轉與同學重逢,在與同學一起乘大巴的路上,正好與黃茅嶺鄉的一名鄉幹部坐在一起。交談中,王魯了解到這裡屬於深度貧困地區,群眾收入低,好多村民不得不到外面去打工,留守兒童佔比達90%。
據鄉幹部介紹,黃茅嶺鄉由於地處深山、交通不便,村民們除了幾分薄田養家餬口,在家門口再沒有其他致富門路,而大山村是該鄉最貧困的山村。
當年8月底,剛退休的王魯帶上行李,風塵僕僕地前往大山小學,成為一名義工。他慷慨拿出20萬元積蓄捐助給學校,為250名學生每人準備一套羽絨服、兩套校服、一雙旅遊鞋和十雙襪子。還動員自己的朋友、同事結對優秀貧困學生24人,贈送課外讀物5000餘冊。
學校設施差,大山村經常停電,為了不影響學生就餐,王魯給學校添置液化氣灶具、高壓鍋等廚具,還出資8000元購置20盞太陽燈,安裝在山寨和孩子們上學的路上,照亮孩子們學習的方向。
只為讓孩子們過得更好
來到大山村,王魯發現自己要做的事有很多。有孩子輟學在家,他一一上門反覆做思想工作,希望他們重返校園;有時教師家裡有事,他幫著照看孩子,給他們上思想品德課;學校後勤工作缺人,他便做起勤雜工。這一帶共有6個寨子,3500多戶人家,他在空餘時間走訪各家各戶,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
在大山中,有個身患癲癇的孩子,4歲時父母離異、母親出走,9歲時父親交通事故死亡,一直吃著百家飯長大,反覆發作的病情影響正常上課。王魯得知後,主動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在他的細心照料下,孩子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也能堅持每天按時到校學習。「孩子能夠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是我最開心的。」王魯欣慰地說。
去年7月,為了帶孩子們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王魯花費4萬多元,帶著大山小學1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開展遊學活動。王魯帶他們從雲南到南京,再到揚州,然後轉上海、舟山,最後從寧波坐動車回去。一路上,王魯有意安排他們乘飛機、坐地鐵、坐高鐵,這些對孩子們來說都是平生第一次。「城裡的生活真的很好,我對『走出大山去讀書』這個夢想更加堅定。」看到學生在日記本裡寫下這句話,王魯說,再辛苦的付出都值得。
「大山村不變樣,我決不離開」
在與大山村為伴的4年多時間裡,王魯早就對這產生了深厚情感。他不僅想讓這裡的孩子有文化,更想幫助大山村改變落後的面貌。
「只有發展家門口的產業,才能減少留守兒童,才能讓村民就地就業、脫貧。」黃茅嶺鄉平均海拔1700米,與當地海拔最低地區相差1300米。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了解,王魯發現這裡生長著「黑老虎」「八月瓜」這兩種珍稀水果,它們只能生長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區,如果能大批種植,將有明顯的市場競爭力。
2017年底,王魯開闢3畝地,試種「黑老虎」和「八月瓜」。在這過程中,他還發現一種名為「火參果」的水果,也適合在高山上種,且只需一年就可掛果,於是想方設法積極引進果苗。
如今,「黑老虎」已育苗6萬多株,「火參果」的種植面積達30多畝,畝均收入5000元。「看到示範戶嘗到甜頭,現在報名想種水果的農戶越來越多。」王魯眼中滿是激動。
他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大山村的未來一定會越變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