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月10日電(記者曾維 謝麗勳 楊佳林)守點、守線、守夜……這是在雲南4000餘公裡邊境線的1300多個「哨位」上,一群「藏青藍」真實的生活寫照。多年來,他們用忠誠和信念,「釘」在祖國的邊境線上,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雲嶺雄關」。
「微型堡壘」——臨近邊境的執勤點
深夜,普洱邊境管理支隊勐卡邊境派出所5名民(輔)警仍在工作。
勐卡邊境派出所位於中緬邊境,無天然屏障,小道、便道眾多,該所通常採取技防遠程監控、抵邊巡邏和蹲守的方式,來管控邊境、防控疫情。
民警楊燦華說,執勤點海拔1900多米,寒冬夜巡時,通常會吼兩聲來熱身提神。
2020年5月13日,該所查獲3名從其他便道非法入境的人員,在詢問時得知,原本想趁著夜深非法入境的他們聽到吼聲後就繞道而行了。
為震懾妨害邊境管理秩序的違法犯罪人員,民警在視野空曠的茶山頂上建蓋了一個臨時執勤點。插上黨旗、裝上太陽能探照燈,一個距離邊境線150米、視野輻射4.6公裡邊境線的「微型堡壘」便建成了。
「以前山腳這幾條便道經常發生偷渡、走私行為,現在幾乎沒有了。」楊燦華說,執勤點設立後,該所派警力全天候駐守,白天利用望遠鏡、夜晚通過探照燈時刻觀察邊境情況。同時與警務室的技防監控設施聯動,與山腳下另外3個執勤點遙相呼應,形成聯動管控格局,有效震懾了違法犯罪分子。
雖然執勤點條件艱苦、環境惡劣,但堅守在這裡的民(輔)警從不喊苦喊累。他們說:「能守護祖國的一方山河,很自豪。」
「雲上哨位」——海拔3150米的執勤點
1月的怒江寒風凜冽,怒江邊境管理支隊魯掌邊境派出所風雪丫口執勤點8名民(輔)警卻依然堅守崗位。
風雪丫口執勤點位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黎貢山,海拔3150米,常年濃霧緊鎖,年日照不足1000小時,每年有近6個月大雪封山。風雪丫口執勤點便設立於此,由魯掌邊境派出所派人常年駐守,承擔著打擊走私偷渡、查車驗證、搶險救災和機動增援等任務。
「一名高齡孕婦坐車外出就醫,被困在雪山上。」2020年2月12日,警民工作群的一條信息牽動著風雪丫口執勤點民警的心。
由於報警信息模糊,民警只能地毯式搜尋。終於在半小時後發現被困車輛,轉移群眾、清除積雪、疏通道路,為孕婦送醫治療爭取了寶貴時間。
「下雪天,部分遊客不了解路況,來往車輛極易被困。」民警高浩說,遇到緊急情況,執勤點都是最先接到求助信息,一天下來救援40多輛車、清除道路積雪10多公裡是常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作為從怒江境內到達片馬口岸的重要通道,風雪丫口執勤點面臨著新的挑戰。
「我是老黨員,更要帶頭上」「我年輕,我去吧」……當得知要增強風雪丫口執勤警力時,大家爭先恐後報名。作為第一批增援的民警楊春文說:「雖然這裡條件艱苦,氣候惡劣,但守護邊境、防控疫情,我們不敢有一絲懈怠。」
「邊境哨兵」——緊靠界樁的警務室
「霧濃的時候,中午11點以後才看得見太陽……」這是臨滄邊境管理支隊勐捧邊境派出所章奎抵邊警務室常有的景象。
章奎抵邊警務室坐落於白虎山間,緊靠中緬108號和109號界樁,於2020年3月份建成後,便由勐捧邊境派出所派出民警駐守。
隨著嚴防境外疫情輸入的任務加重,在章奎抵邊警務室後勤配套設施還未全部建成的情況下,「95後」民警李石明主動申請帶著7名輔警提前進駐警務室,8人分成兩組每天對106至110號界樁24公裡的邊境線進行巡邏管控。
「剛開始設施不齊全,斷水斷電是常態,基本靠埋鍋造飯、爬山挑泉水來保障。」李石明說,現在後勤保障已得到很大改善,由於警務室深處大山,斷水斷電斷網等情況仍時有發生,但只有「釘」在邊境線上,才能讓群眾安心、祖國安穩。
繳獲冰毒近8公斤,抓獲吸毒人員19人,為群眾辦理各類戶籍業務300餘次……入駐僅9個月,章奎抵邊警務室已成為邊境一線堅固的哨位,成為邊民倍感親切的「警察之家」。
1月9日,是章奎抵邊警務室民警例行巡邏的日子,一行8人沿著邊防巡邏路向東北方向前行,歷時近2個小時,巡邏組抵達中緬109界樁。望著神聖的界樁,李石明帶著民(輔)警莊嚴地舉起右手。「我們要用自己的『儀式感』,致敬屬於我們的節日——中國人民警察節!」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