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管理孩子從收拾玩具開始

2021-01-09 林汀物語
兔小姐摔了一跤

兔小姐去瑞貝卡家打招呼,準備去上班,結果出門時,不小心踩到了瑞貝卡的小汽車,於是她重重地摔了一跤。這是《小豬佩奇》中一個片段。那一天,兔小姐自然無法上班,工作不得不停擺。

其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熊孩子帶給我們的煩惱。

你剛把客廳打掃地乾乾淨淨,孩子轉眼將玩具倒在地上,瞬間,乾淨整潔的家又變得凌亂不堪。而你,只得撫著額頭感受著風中凌亂。

孩子天生就是凌亂的嗎?

不!

其實,孩子是天生的秩序敏感者。只是我們沒有注意抓住孩子的秩序感並加以教化。《教孩子學整理》一書告訴我們,用「四分法」,我們就能還家庭以乾淨整潔,同時讓孩子學會從收拾玩具到管理自己。

亂七八糟的家
亂七八糟的家

一、什麼是「四分法」?

所謂的「四分法」,就是把孩子喜歡和不喜歡的,與家長喜歡和不喜歡的,放在四個象限裡,根據優先級別逐一進行淘汰。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由家長選出自己希望孩子玩的和不希望孩子玩的玩具,這個時候不要考慮孩子是否喜歡,直接分成喜歡和不喜歡就好。

第二步,邀請孩子加入,從家長選出的兩類裡,再分別選出自己的喜歡和不喜歡的,最後形成了四個象限。

四個象限
四個象限

分完之後,我們可能按照這樣的優先級進行處理。

優先級一:第一象限,也就是我們雙方都喜歡的那一部分,放回玩具櫃裡最方便、最好拿的位置。

優先級二:從「媽媽喜歡我不喜歡的」裡拿一個(或一套),再從「我喜歡但媽媽不喜歡」裡拿一個(或一套「,如此循環往復,依照收納空間的便利程度擺放,直到所有空間使用到80%為止。

優先級三:剩下放不下的,就如」媽媽和我都不喜歡「的那一些一起,先收起來放到不好拿的位置,或者直接打包流通出去。

這樣進行篩選和收納,就能兼顧孩子自身的喜好和父母對他們的引導了。既能讓孩子體驗到自己做主的參與感,又不至於讓篩選的結果過分偏離父母的預期。

二、學會整理,讓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

6月19日,長沙某中學一16歲男孩在月考期間跳樓自殺,原因疑為考試作弊被抓。

據孩子父親說,孩子出事前30分鐘,其班主任給自己打電話說孩子有舞弊行為,讓家長來學校。自己剛到學校門口,就看到救護車從學校裡出來,隨後班主任打電話稱孩子跳樓了。

孩子父親追著救護車到醫院時,孩子已經死亡。監控顯示孩子找過監考老師,但未被理睬,隨後4次進出年級組長辦公室,但出來時神情沮喪,像是哭過。在接下來考試中,孩子在試卷上寫下類似遺書文字,以上廁所為由,從教學樓5樓廁所一躍而下。

這是繼繆可馨在學校跳樓後的第二起因學生跟老師發生衝突而導致的悲劇。不能不讓人痛心。

據說此男孩所在學校是長沙四大名校長郡中學下的一個分校,孩子剛入校還不錯同,後來因成績跟不上,感覺壓力越來越大,家長並沒有重視,所以才會導致矛盾在6月19日那天集中爆發。

如果孩子從小學會了管理自己,那麼即便遇到天大的事情,他都會想辦法努力去解決,而不是以放棄生命的方式選擇逃避。

《教孩子學整理》的作者說,比學區房更重要的是整潔的家,整潔的家來自良好的整理能力。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整理,因為在整理的過程中,孩子也在整理和提升自己,他可以學會獨立。學會分辨。學會取捨,學會有條理地去解決問題。會有執行力,會有一顆理解他人的心。擁有好的整理能力,孩子才會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當孩子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空間和物品,進而就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無論將來的環境如何改變,他都能把握自己的生活節奏。

如果,繆可馨和那位16歲的男孩,平時在家長參與下能很好地管理自己,也許他們會以平常心面對考試和分數,他們會去取捨去分辨,知道在任何事情面前,生命唯大,無論遭遇什麼,凡事皆可拋棄,但生命不可放棄。

三、三大法則讓孩子儘快學會整理

法則1:誰用誰整理

每次面對孩子弄得亂七八糟的家裡,家長會罵罵咧咧幾句,有時氣急了會抽孩子幾下,但是氣歸氣,罵歸罵,氣完罵完,還得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去收拾房間。

事情常常是這樣,你越不讓孩子破壞,轉眼間,你剛剛收拾好的戰利品又被孩子弄得不成樣子,反覆幾次後,你會對自己說,反正整理好後她也會破壞掉,乾脆不整理了,就這樣吧。

先生曾跟我說,有一次去一個項目經理家裡,發現家裡不能簡單的一個「亂」字可以形容。沙發放幾床上到處都是衣服和孩子的玩具,客人來了,簡直無法落腳,更無處安坐。

項目經理的老婆見先生站在一邊,不好意思地說,我那個孩子成天就喜歡搞破壞,每次家裡收拾乾淨了他就給他弄得不成樣子,搞得我煩了,索性就不收拾了。

如果家長改變一下策略,誰用誰整理,誰的東西誰負責,多做幾次,孩子下次再亂扔亂丟前是不是會考慮,呆會要我來整理,我還是小心點好,家裡是不是不再出現類似的滿地玩具跑的場面?

而且,讓孩子自己動手整理自己的東西,他會開始思考,這些東西放哪裡,那些東西放哪裡?長的可以跟圓的放一起嗎?這時,他平時學的分類就派上了用場。

孩子擁了自主權,也許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哦。

孩子在收拾玩具

法則2:用感謝代替稱讚

當孩子完成了指定的任務或者表現不錯,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對孩子說:啊,你好棒。心理學家阿德勒則認為,家長習慣性地說「你好棒」,是將自己置於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視孩子。如果我們把感謝換成稱讚,那麼雙方的地位則從「俯視」切換到「平等」,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是被評價而是被尊重。

所以,如果在孩子還沒有做之前,首先表達感謝:謝謝你幫我扔了垃圾,謝謝你幫忙掃地。孩子聽了一定會特別有成就感,因為他覺得自己被需要而不是被指揮。他會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被父母需要著而不是被父母嫌棄著。

法則3:用排序代替取捨

孩子的玩具越來越多時,家裡無法堆放時,那麼扔舊換新則是日常可能發生的事情。孩子那麼多玩具那麼從書,該捨棄哪個呢?很多時候,家長也許會說,這個舊了扔這個,那個有點貴還是留著吧,實際上,這些都是家長的臆想,孩子心裡並非如此。

有一次,女兒用手紙折了一個小船,她說這是送給媽媽的禮物,媽媽當時覺得不過是用紙折了幾下的一個東西,也就沒當回事,接過來後隨意就放在一邊,女兒看到了,委屈地說:「媽媽,這是我送給你禮物,你要好好愛護哦。」

媽媽因為材質低廉表現出的不在意無形中傷害了女兒的心。禮物,就應該是被珍惜被愛護的,豈能隨便對待。所以,我們不按大人的思維去決定孩子的想法。

對於孩子而言,要從一大堆玩具中。留下有用的,捨棄無用的,其實並非易事,那麼,家長可能用排序法幫助孩子進行選擇。

能否區分物品的價值和優先順序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有條理的核心。

初次練習的孩子,可能會感到有點兒困難,這時,家長可以給予一點提示。比如,按照玩具的新舊來排隊,按照你的喜歡程度來排隊。

這樣提示後,孩子大概就可能給玩具排隊了,然後按照從後往前的順序逐一捨棄。

也許孩子會後悔,那麼告訴他,既然選擇了就必須遵守約定。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一切人生日用的事,都是他們的教育。」

哈佛大學對400多名少年兒童進行了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從小就善於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失業率是1:15,犯罪率是1:10,收入高出20%,家庭生活更美滿,心理疾病患病率更低。也就是說,是否從小參與家務,不僅體現在孩子的生活能力上,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將來的職業、收入、健康、家庭,乃至整個人生的發展。

養育孩子,就是協助一個生命完成自我成長的過程,讓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為孩子的成長添加正向的助力吧!

相關焦點

  • 拾掇一屋,玉宇澄清
    小時候我們應該 讀過這樣一則小故事:東漢有一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而齷齪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評他,問他為何不打掃乾淨來迎接賓客。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 5條收納原則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更好的掌管人生
    但是這個追求往往很難去達成,因為孩子總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拆家」這項偉大的事業。媽媽們總是無奈的發現前一秒鐘剛剛收拾好的玩具,一轉眼的功夫,又可以散落在家裡的各個角落。在有孩子的家庭裡,收納整理仿佛就像一個無限循環。古語有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可見養成良好的收納整理習慣,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孩子亂扔玩具,提醒也沒用?4個妙招培養整理習慣,父母告別催促
    有個朋友很愛乾淨,每次去她家裡東西都收拾得井井有條。但是,最近跟她聊天中,說到她家兒子貝貝不再像一兩歲的時候老老實實、安安靜靜的,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 現在貝貝三歲了活動量大了,在家裡上爬下鑽,找到什麼就玩什麼,玩完之後也不收拾。地上、床上、桌子上,到處都是玩具。
  • 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己來」,一切從主動收拾玩具開始
    我正這麼想著,孩子主動提出來:「我自己來!」聽到孩子這麼一說,我內心竊喜,果斷退場。一會兒,孩子結束了任務,我看到孩子自己完成得很不錯。博士後媽媽有話說:看到孩子一日一日地長大,此時此刻,作為父母,心中倍感欣慰。然而我們也看到,孩子依然還很稚嫩,見到他穿衣服穿不進去的時候,鞋子穿反的時候,吃飯掉得到處都是的時候,心中不免還是有些著急,忍不住想要去幫助。
  • 孩子玩具從來不收拾?你可以這麼做!
    玩具零散在各處、畫筆東一支西一支、零食灑得到處都是…… 我當時的內心是崩潰的! 相信有很多媽媽也遇到過這樣的困擾:孩子總是喜歡把家裡搞得一團亂,無論是幫孩子收拾也好,命令孩子自己收拾東西也好,沒過多久,又是一團糟,而孩子呢,拍拍屁股就跑掉了! 真是氣skr人!
  • 小鬧鐘的故事——細分目標的重要作用.兒童時間管理第190講
    好了,就是這麼個簡單的小故事,不知道我們的家長朋友們從中聽出了什麼呢?其實啊,這個故事就說明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引導孩子,不要去講「飄在空中」的大道理,而是要更務實的幫孩子做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管理。
  • 這一招就能讓孩子自己收玩具!媽媽們解放出來吧
    現在的每個孩子都有至少一個玩具櫃,還有的孩子有個玩具屋。 玩具多了,問題就來了。 每次孩子玩完,媽媽們奶奶們都要跟在屁股後面收拾,趕上事情多的時候,真的是身心疲憊,忍不住批評孩子幾句。
  • 人民日報發布做家務年齡對照表,捨不得用孩子,才是在害他
    演講中,他不談孩子的成績,以及升學率,他只要求盤錦市的孩子們回家做一件事——家務勞動。 還強調「有時間多做,沒時間少做,但不能停下來,孩子的頭等大事是是承擔家庭責任。」 給這位局長點讚。 現在孩子什麼都不缺,吃喝玩,但缺乏勞動意識。
  • 老祖宗這3句話,說出了管理好自己的重要性,對每個人適用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連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從事社會活動想要有所成就恐怕難上加難。老祖宗這3句話,給出了自我管理的三條途徑,說出了管理好自己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應該學習運用。一、欲勝人者,必先自勝要戰勝別人,就必須首先戰勝自己。就拿長跑來說吧。你要想成為長跑健將,首先就得在每一個平常的日子裡戰勝自己的惰性,注重體能訓練,養成跑步習慣,這樣到時候才能有底氣上賽場。其次,在比賽過程中,要超越前面的對手,你得自己給自己打氣,咬牙堅持,戰勝自己的疲憊,才能最後勝出。
  • 買玩具的是主人,收拾也是主人!怎麼教狗狗自己收拾玩具呢?
    買玩具的是主人,結果收拾玩具的也是主人!一開始幾個玩具還好,但後來總是忍不住想買,結果玩具越買越多,狗狗還把玩具弄得整個家都是。狗子,你長大了,要學會自己收拾玩具了!其實,讓狗狗學會收拾玩具也不難,只要主人有耐心,你就會擁有一條能自己收拾玩具,讓別的主人羨慕不已的狗狗。而且狗狗收拾玩具,也可以視為一項工作,工作然後獲得獎勵,這是狗狗最喜歡的事情。快來看看怎麼訓練狗狗學會收拾玩具吧!開始前,主人要準備好這些東西一個箱子,只用來裝狗狗的玩具,不要用來做其他的。
  • 孩子玩耍十分鐘,父母收納一小時,如何把收納玩具的事還給孩子
    學不會收玩具,更別提整理自己的物品了,做家長確實考驗耐心。孩子玩耍十分鐘,父母收納一小時,這就是殘酷的生活。01為什麼孩子不知道收拾自己的玩具?主要的阻礙可分為以下幾點,家長對號入座,看看是什麼讓孩子拒絕收拾玩具。
  • 2歲孩子出門收拾小背包,媽媽打開一看,笑翻了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把最喜歡的東西單獨放置,以免破損;有的孩子則喜歡把所有東西一股腦地倒進去,要找時又一股腦地倒出來;有的孩子喜歡分門別類地按順序一樣樣放好,閉著眼睛都能找到想要找的東西。這些細微的差別,都體現出不同孩子的不同個性。所以,在給孩子購置小書包時,要以孩子的意見為主,看看孩子喜歡哪一類型的包包,是只有一個空間的還是多個獨立空間的?
  • 一根毛都不沾!比普通掃把好用100倍!自帶梳齒,不揚塵,不漏灰,一掃...
    2020-12-11 08:26:16 來源: 匠庫 舉報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 幽默搞笑:我就是看看你為啥睡覺不打呼嚕
    大叔你為啥睡覺不關門呀!我就是看看你為啥睡覺不打呼嚕!不打呼嚕!嚇醒了睡不著了!馬上七點半還的上班了…2、我希望以後科技發達了,廁所的鏡子可以加上截圖功能,我覺得無論什麼自拍神器都比不上廁所鏡子照出來的好,每天照鏡子我都覺得自己是個仙女,然後想拿起手機自拍一張,看了一眼我就把手機砸了。
  • 給孩子太多玩具,好嗎?
    然而隨著孩子各式各樣的玩具越來越多,問題也接踵而來: 問題一:家裡的玩具已經堆成一座小山,但是孩子喜歡玩的不外乎那幾個。 問題二:孩子每次玩的時候不專心,隨便擺弄一下就沒興趣,還不停的要求買新玩具。 問題三:收拾玩具變成了孩子和大人每日上演的拉鋸戰。
  • 什麼時候訓練寶寶自己收拾玩具?不是2歲,是2個月!
    結果,等著我的又是這讓人奔潰的場面崽崽媽,上周寶寶學會了自己吃飯,玩具不應該也會自己收拾嗎?寶寶還不能將自理能力貫通全面,家長需要針對不同年齡給寶寶引導哦!寶寶從2個月開始,就會很注意父母的一舉一動,我們應該抓住寶寶靠「聽、看」去認識世界的特點,正式開啟訓練寶寶自己收拾玩具之路。2-3個月:吸引寶寶看收拾過程這個年齡段給寶寶有個先後順序概念,先讓寶寶有等待的準備與期待的心情即可。
  • 這3種孩子,小時候看上去很「機靈」,長大後往往沒出息!
    後來高中同學聚會,沒有一個人主動聯繫他,大家聊起他的時候,一致認為他愛耍小聰明,不願意和他深入交往。其實,很多父母都認為這種「機靈」的孩子,是聰明的表現,並且以此為榮。實際上,孩子的這種品行,會直接影響到他未來的發展,特別容易「撿了芝麻,丟掉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