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魚兒離開水還能存活嗎?這個看似違背自然規律的問題,在科技的助力下,答案卻是肯定的。
【解說】在山東濟南,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功研發「無水活魚運輸」技術,該技術可使水產品存活時間長達72小時,存活率達98%以上,並延長運輸後水產品壽命。魚兒離開水為什麼還能存活?它們是被什麼樣的「魔力」催眠後又喚醒?記者24日前往該研究中心,一探究竟。
【同期】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品控部副部長 張玉華
水產品尤其是這個魚類,它的對溫度變化的一個應激性。比如說在降低溫度的時候呢,降到某一個溫度的時候它會處於一種休眠的狀態,這時候它的新陳代謝非常的低,需要的氧量、耗氧量也非常低。然後到了這個狀態以後呢,我們再給它充氧包裝,再進行氣調運輸,在比較低的這種溫度下,給它運輸,運輸到目的地之後,然後給它梯度升溫,這樣它就會又復活。
【解說】記者當日在現場看到,一袋袋「冷馴化」處理後、經無水包裝的活魚仍不時張嘴擺尾、彰顯活力。而5年前經「無水活魚運輸」實驗後的魚,仍健康生活在研究中心水族箱內。研究人員告訴記者,與有水物流運輸相比,「無水活魚運輸」技術不僅節約成本,還會對水產品活力、健康方面帶來有利影響。
【同期】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研發工程師 黃寶生
第一呢就是他在運載量上會有一個差異,但是更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通過無水運輸這種技術來實現的,這種水產品到目的地之後,它的狀態會更好,它就避免了有水運輸中,所有的魚在一個環境中,相互地碰撞、相互地擠壓。但對於我們無水技術而言,因為它的整個運輸過程是處於一個休眠狀態,魚和魚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是沒有的,銷售端進行存放、散養、銷售的時候,它可以活的時間更長。
【解說】據了解,這項技術已經可以用於鱘魚、鯽魚、鯉魚、三文魚等魚類的運輸,其中在波士頓大龍蝦等水產品上已實現產業化應用。
郝學娟 山東濟南報導
責任編輯:【陶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