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號,貴州省民政廳開通疫情應對社會工作心理調適24小時熱線,截至2月16號上午9時,首日共接聽67通電話和QQ語音連線,效果明顯。
據分析,熱線諮詢呈現不同特點:從來電性質看,67通熱線服務中,極端情緒、普通困擾和生活諮詢三類來電性質來電佔比分別為1.5%、55%和43.5%。從來電區域分布看,來電覆蓋貴陽、黔西南、畢節、遵義等市州。從服務人群和來電內容看,來電中,包括公務員、公司職員、學生及家長等。從心理困因分析看,來電服務對象主要是在疫情期間出現因出行和工作方面受阻引發情緒低落、煩躁和焦慮,隔離期限出現情緒壓力和尋求醫療幫助等。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丹梅告訴記者,她接到比較多的是老年人的諮詢電話,部分老年人表示在家裡待的時間久了,睡眠質量不好,容易產生焦慮:「我就跟他說每天可以想一些開心一點的事情,他的女兒跟他同住,我說你可以跟女兒聊一下家裡的規劃,或者以前有趣的一些事情。在聊的過程中,我就感覺到這個老人其實就是特別想找一個人聊天,也是想要宣洩一下,因為他就是在家裡跟女兒在一起反反覆覆的說一些事情,可能年輕人有的不是太願意,所以有了這個熱線以後,他打了兩次,聊下來以後他很開心的,還表示感謝。」
另外,心理諮詢師王丹梅說,她接到過一位高考學生家長的電話,因為疫情防控原因,學校還沒有開學,學生們通過網絡進行學習,但是這位家長認為孩子遇到問題不能面對面向老師諮詢,網課的效果有限,因此也產生了焦慮。
「我就說孩子存在的這個問題肯定是普遍的,如果看的比較遠一點,這個時候大家都是一樣的,都處於一個共同的現象裡面,那麼就會感覺沒有那麼過度的擔憂。如果說孩子是比較內向的,或者不太主動跟老師溝通的,其實我們很多老師也很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只要學生主動跟老師溝通,老師會儘量的去給學生解答。」
在諮詢過程中,心理疏導老師運用社會工作和心理諮詢雙重專業服務疏導等方法對來電人員進行心理撫慰和情緒疏導。通過專業服務,多數來電對象表示,貴州省民政廳開通疫情應對社會工作心理調適24小時熱線給他們提供了重要專業性服務渠道,情緒得到了緩解。
(本臺記者: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