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李商隱最知名的詠物詩,我們終於明白他要表達的意思

2021-01-16 老張侃詩詞

作為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李商隱詩作的最大特點就是看不懂。尤其是他的一些「無題」的古詩,往往可以闡發出多重的意蘊,但是李商隱究竟講的是什麼,眾說紛紜。

不過在唐詩300首當中,有一首李商隱非常著名的詠物詩。這首古詩是一首五言律詩,篇幅很短,但是所要表達的意思卻比較清楚。且看: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蟬》,是李商隱託物言志的代表作品。雖然題目寫的是蟬,但是暗中寫的卻是詩人自己。李商隱的仕途非常坎坷,他的人生經歷也非常曲折,所以他的詩歌多半顯得低沉哀怨,尤其是在這種的託物言志的詩歌當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這兩句寫的是金蟬棲息在高高的樹枝之上,雖然位置很高,但是卻難得一飽。它不停的鳴叫,但是卻沒有人願意聽,更沒有人理睬它,當真是白白辛苦的鳴叫,一點效果也沒起到。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這隻金蟬叫了一夜,一直到了五更天還在叫,它都已經叫得有些疲憊了,卻沒有收穫任何的效果。天空依然如此,大樹也是依然如此,一切都沒有變化。

這兩句其實暗喻的是李商隱自己的遭遇,他曾兩度入官秘書省,但是滿腹才華,卻得不到重用,懷才不遇,處境每況愈下。即便是對自己之前有過深交的令狐綯等人,不但不幫助他,還處處排擠打壓,李商隱的命運由此可見一斑。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這幾個字寫的是作者哀嘆自己的命運,他的職位很低,沒有辦法實現自己平生的理想抱負;他已經在外漂泊多年,故鄉的田園早已經是一片荒蕪。四處漂泊,前途黯淡,這就是當時的李商隱正在遭遇的處境。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這兩句詩李商隱在向金蟬表達一種對話:多謝你的鳴叫讓我清醒,我們的命運其實非常相似。你在高空鳴叫吃不飽,我在塵世當中一貧如洗。

這首古詩寫的是金蟬,其實暗喻的是作者本身的命運。李商隱生活在唐代的晚期,不管是朝廷還是當時的社會狀況,都並不樂觀。李商隱渴望能夠扶大廈於將傾,渴望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但是,歷史並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他一生都在失意和受挫當中度過,心中的萬千才華化為美麗的詩句,在後世贏得了數不清的追隨者,也算是對李商隱悲劇命運的一種寬慰吧。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詠蟬最著名的三首詩,託物言志,篇篇經典又各有千秋,為詩中傑作
    詩人也愛蟬,在唐朝,有三首著名的詠蟬詩,被譽為「詠蟬三絕」,一首是初唐虞世南的《蟬》;一首是「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的《在獄詠蟬》;還有一首是晚唐李商隱的《蟬》,三首詩都是託物言志,卻立意不同,各有千秋,但都堪稱詠物詩的傑作,歷來為後世好評。清代文人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道:「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
  • 唐代最著名的六首詠物詩,「詠蟬三絕」榜上有名
    唐代,是詩歌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唐詩,代表了唐代最高的文學水平,在那個時期,共湧現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詩人,誕生了五萬餘首詩歌(《全唐詩》收錄詩歌五萬餘首)。據統計,僅《全唐詩》已存詠物詩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可見唐詩中存在著不少詠物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唐代最著名的幾首詠物詩。
  • 李商隱的一首經典詠物詩,詼諧中不乏哲理,尾句對我們影響深刻!
    在以往的詩詞品鑑中,我們不止一次地介紹過李商隱的詩:李商隱的一首愛情詩,感人至極,每一句都充滿了濃濃愛意!他的詩往往用簡單的語言、詼諧的筆觸將深刻的道理暗含其中,傳遞給我們,從個人喜好而言,小編還是比較中意李商隱的作品的。而李商隱的詠物詩更是別具一格。
  • 李商隱的兩首詠物詩,意境優美,言外之意不盡,耐人尋味
    古詩詞不僅有很多表現手法,也有很多題材,比如邊塞詩、懷古詩、山水田園詩以及詠物詩等等。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題材,作者通過吟嘆事物去體現人文思想,而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 李商隱最傷感的一首詠物唐詩,句句寫一事無成,字字寫高潔之志
    作為唐詩最後精彩的展現者,李商隱站好了最後一班崗。他只活了45歲,雖然一身的才華和能耐,可悲的是精於仕途的他並沒有在仕途中取得多麼大的成就,反倒是因為陷於黨爭之中,再加上愛情悲劇,使得他原本柔弱敏感的內心,更加地傷痕累累。
  • 《唐詩三百首》收錄哪位詩人的詩最多?
    詩歌作為唐代的主要文學形式,至今流傳下來的詩作有五萬多首。在唐詩的普及和流傳過程中,歷代唐詩選本不計其數,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成書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唐詩三百首》。其作者為蘅塘退士,其選詩標準為「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優要者」及「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即所選擇的唐詩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同時是雅俗共賞的篇章。那麼,標準這麼高,哪位詩人入選的詩作最多呢?第一名,杜甫(詩聖):共收錄了 39 首。
  • 唐代最著名的六首詠物詩,最後一首最為霸氣
    唐代,是詩歌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唐詩,代表了唐代最高的文學水平,在那個時期,共湧現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詩人,誕生了五萬餘首詩歌(《全唐詩》收錄詩歌五萬餘首)。據統計,僅《全唐詩》已存詠物詩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可見唐詩中存在著不少詠物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唐代最著名的幾首詠物詩。
  • 《唐詩三百首》,是最美的唐詩啟蒙,它的作者卻默默無聞
    自唐朝以來,歷代的唐詩選集就不下百餘種,其中不乏王安石這樣的大文豪編纂的版本,但要論流傳度和影響力,自《唐詩三百首》問世之後,一個能打的都沒有。其編選者蘅塘居士,許多人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就這樣一個毫無知名度的人,他編選的《唐詩三百首》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
  • 對現代人來說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是善意的謊言
    問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真的嗎?前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說得不太準確,真正的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蘅塘退士說這是一句諺語,其中的」吟詩「可不是背詩,是指的」作詩「,所以我們常常說「不會作詩也會吟」並沒有曲解原意。
  • 想讀《唐詩三百首》,要讀哪個版本好?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唐詩三百首》,水平良莠不齊,甚至有的註解錯誤百出。要想讀唐詩,一個好的註解本必不可少,為此,小樓選出幾本經典的唐詩選注本,跟大家分享。《唐詩三百首》,是清人孫洙和其繼室徐蘭英合編的唐詩選本。
  • 李商隱最唯美的一首詩,每個字都美得令人心醉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樓分析了李商隱《錦瑟》的主題——即《錦瑟》是寫對人生總體情境的悵惘莫名的感受——但限於篇幅,小樓沒有仔細解讀《錦瑟》中每一句的意思。要欣賞《錦瑟》的美,最基本的就是要先理解詩中每一個字的意思。《錦瑟》一詩中,應用了大量的典故,而且詩中有些字詞,古今義相差極大,這些都成為我們理解《錦瑟》的障礙。
  • 《唐詩三百首》的最後一首詩,你知道是哪一首嗎?幾乎人人會背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所說的一句諺語。姑且不談這句諺語的可操作性,因為當中的「吟詩」可不是背詩,而是作詩。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唐詩三百首》是會陪伴著他從年幼走到年長,甚至走完一生。
  • 他以蟬自喻,寫下史上最經典的詠蟬詩,短短4句令人叫絕!
    以唐代為例,公認詠蟬詩有三絕: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這三首詩都是以蟬自喻的名作,但由於詩人地位、境遇等的不同,呈現出來的面貌自然也就不同。但要從這三首詩中,選出詠蟬詩之最,我會選擇虞世南的《蟬》。正如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此外,虞世南也是歷代詠蟬者中最符合蟬「棲高飲露」的生活習性。
  • 世人只知《唐詩三百首》,卻謂蘅塘退士是何人?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一句我們實在太熟悉不過了,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正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題辭》中所寫,而且自此之後,這句「廣告詞」可謂被發揚光大,廣為流傳了。還有一版名為《千家詩》的選本,在明清兩朝流傳廣泛,且影響深遠,甚至被用來做童蒙教育讀物,《千家詩》所選的詩歌中,不僅僅包括唐朝時期的詩作,還有部分宋朝的名家名篇,包含了山水田園、弔古傷今、詠物題畫等多種多樣的詩歌題材。然而影響最深、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莫過於清人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了。
  • 用唐詩三百首解讀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錦官城的 重 到底什麼意思
    老街前邊寫了幾篇關於《唐詩三百首》的文章,主要是從詩體上談了一下自己的淺薄認識,學習詩詞格律的朋友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唐詩三百首格律淺析下篇律詩與絕句》、《唐詩三百首格律淺析上篇樂府與古體詩》、《學習詩詞不可不知的秘密 藏在《唐詩三百首》裡的12種奇怪的律詩》等。
  • 詠物詩:託物言志,借物抒情
    或託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在「體物肖形,傳神寫意」的同時,追求「不沾不脫,不即不離」的境界,詠之「物」往往是詠之「人」,正如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所言:「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歷朝歷代詠物詩都數量眾多,佳作頻出,尤以唐為甚,名篇數不勝數。在詠物詩的煙海裡,我們可以了解作者對各種物類的不同態度和認識,也可以從作者的感受中領略當時的社會形態,為作者的欣喜而欣喜,悲傷而悲傷。
  • 唐詩三百首,張九齡為何歌詠橘子?細讀《感遇》,感悟人生大境界
    △王和尚讀詩:賢相張九齡的雙面性格 「唐詩三百首」還選取了張九齡另外一首《感遇》詩,讀懂這首詩就能明白張九齡的品格和氣質了 這是張九齡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年所寫,這年他64歲,被貶為荊州刺史。他詠丹橘以明志,既表達出自己高潔堅貞的品質,也暗含命運無常的深沉感慨。這首詩語言清新,詩意醇厚,堪稱佳作,也因此入選「唐詩三百首」的第二篇。 想要讀懂這首詩,必須首先了解丹橘的文化含義。戰國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曾經寫過一篇抒情詩,名為《橘頌》。
  • 他被認為是古今律詩第一,卻有絕句入選了唐詩三百首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的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從公元七世紀末也就是初唐時期開始,賀知章的弟子孫季良就開始編纂唐詩選本,此後陸續有人整理唐詩,一直到清朝,至少超過六百本唐詩選集問世,其中以《全唐詩》收集最全,而《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
  • 李商隱最美一首詩,寫出唐詩中最令人心疼少女,最後一句出神入化
    唐代有一個最費猜疑的詩人,名叫李商隱。他的「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就是一首玄詩,這首詩究竟講什麼,直到今天依然是眾說紛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李商隱一定是一位多情的人,否則如何能夠寫下如此深情的文字呢?
  • 「現代詩人」李商隱:唯美、神秘且永恆丨周末讀詩
    兩聯名句要表達什麼思想?恐怕很難說得清。是美的嗎?甚至說是完美的嗎?相信很多讀者對此是有共識的。在此意義上說,李商隱通過直覺和語言天才,做到了千年以後詩人們意識到以及想做到的事。本期周末讀詩,就與你一起閱讀這位前衛、極具現代性的晚唐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