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疫情封鎖海灘,泰國稀有海龜數量增長達到20年之最
近日,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泰國實施了封鎖令,曾經熙熙攘攘的海灘空無一人。正因受人類的影響減小,泰國一種稀有海龜的數量增長至20年之最。據英國《衛報》4月20日報導,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泰國實施封鎖令,該國空曠的海灘上出現了大量稀有稜皮龜,數量達20年之最。
-
泰國灣驚現粉色海豚,老漁民嘖嘖稱奇,珍稀動物因疫情得以休養生息
近日,泰國灣的幾名漁民邂逅了3隻粉色海豚,他們非常驚喜,因為他們常年海上作業也難得一見如此漂亮的海洋生物。 畫面顯示,泰國素叻他尼府南部一個小島的附近水域,3隻粉色海豚在一艘漁船旁邊嬉戲。
-
疫情救了海龜?泰國因疫情遊客減少,沙灘景點發現稀有龜巢創20年新高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許多國家都開始實施「鎖國」政策,禁止人民跨國界移動、要求大家儘量減少外出,這就導致各國旅遊人潮大幅縮減,意外的為野生動物帶來一線生機。近日瀕臨絕種的稀有「稜皮龜」在泰國海灘被發現了11座龜巢,創下20年來新高,產卵數量大大提升,加速復育計劃。
-
海上船隻減少,可愛的粉紅海豚返回香港水域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綜合報導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的減少,世界各地的動物開始回到曾經被遺棄的棲息地,比如驕傲地躺在南非道路中央的獅群、遊蕩在優勝美地部分地區的黑熊,這是多年來都未曾見過的生態景觀。近日,隨著快艇、輪渡客流的減少,一群可愛的粉色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回到了中國香港和澳門之間的水域。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稀有魚類,重量達100斤,外形極為奇特
海洋生物早已經成為了海產品,被送上了人類的餐桌,不過近年來,因為海洋汙染越來越嚴重,很多人都喜歡吃深海魚,因為它們都生活在海平面百米以下的深海區域,被工業汙染的可能性很低,吃起來也更健康。前段時間,《每日郵報》刊登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在深海800米以下的海域,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長相非常奇怪的生物,而且更為神奇的是,我們都知道海洋生物是沒有「腿」的,可是這種奇怪的稀有魚類,竟然長有「腳」,讓很多科學家都倍感吃驚。
-
《動物森友會》稀有海產圖鑑及捕捉方法
,與昆蟲和魚類一樣,海洋生物也存在稀有品種,那麼這些稀有海洋生物究竟價值幾何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動物森友會》稀有海產圖鑑及售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7月可捕捉的稀有海洋生物 稀有海洋生物圖鑑及售價 稀有海洋生物辨別方法 大多氣泡量比較多 從上面的圖鑑可以看出,大多售價較高的稀有海洋生物在海上浮出的氣泡都比較多。
-
海上船隻減少,可愛的粉紅海豚返回香港水域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的減少,世界各地的動物開始回到曾經被遺棄的棲息地,比如驕傲地躺在南非道路中央的獅群、遊蕩在優勝美地部分地區的黑熊,這是多年來都未曾見過的生態景觀。近日,隨著快艇、輪渡客流的減少,一群可愛的粉色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回到了中國香港和澳門之間的水域。近日,一群可愛的粉色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回到了中國香港和澳門之間的水域。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因其背部中央突出的駝背及背鰭而命名。在中國,它有另外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中華白海豚。
-
白海豚做客海滄灣! 跳起「海上舞蹈」
原標題:「白海豚做客海滄灣 跳起「海上舞蹈」 市民近距離拍到海豚嬉戲追逐的畫面,直呼「太美了」昨天早上7點多,在海滄灣公園,不少市民發現海面上有白海豚嬉戲。陳先生說:「它們好像在跳舞,畫面太美了。」 昨天早上,家住海滄的陳先生和朋友到海滄維多利亞小區附近的海邊遊玩,看到兩隻白海豚從海中躍出水面。陳先生說,前不久,他從家中的高樓望向海面,也看到過白海豚在海滄灣出沒,沒想到這次能如此近距離觀賞。
-
動物森友會海洋生物追不上怎麼辦 怎麼抓到稀有海洋生物
動物森友會海洋生物追不上怎麼辦 怎麼抓到稀有海洋生物時間:2020-07-06 19:50 來源:川北在線綜合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動物森友會海洋生物追不上怎麼辦 怎麼抓到稀有海洋生物 動物森友更新了海洋生物圖鑑,許多玩家發現有些海洋生物遊得太快追不上,這時應該怎麼辦呢?
-
環保科普|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小百科」 篇五: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 海洋垃圾的來源 海洋垃圾約80%來自人類活動集中的陸地,20%來自海上(UNEP,2009)。 近海養殖和捕撈: 海上油氣平臺生產作業。 海洋垃圾的影響 纏繞 海洋垃圾無處不在,很多海洋生物受到其影響,主要包括哺乳動物類、鳥類、魚類和無脊椎動物。被遺棄的漁線漁網(通常被稱為「幽靈網」或「鬼網」)等通過纏繞的方式會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的威脅,或形成割傷,或阻礙動物活動,影響進食和呼吸功能。
-
吉達·布塔將重現《海上鋼琴師》電影音樂
吉達·布塔將重現《海上鋼琴師》電影音樂。今年年初久石讓與香港管弦樂團的演出,不僅門票秒光,還因門票炒賣搞到要報警,後來樂團為抵制黃牛,加場後限購演出票之餘更實施「實名制入場」。所以當看到久石讓攜手「新日本愛樂WORLD DREAM交響樂團」將到深圳演出的消息,不少觀眾是表示震驚的。
-
因疫情漂泊海上數月 歌詩達郵輪310名中國籍船員回家
因疫情漂泊海上數月 歌詩達郵輪310名中國籍船員回家 2020-06-26 1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聚焦海洋:10種瀕臨滅絕的海洋生物
不幸的是,過度的商業狩獵導致其人口急劇減少,儘管1966年國際禁令已經形成,但現在已經對其僅存在構成了威脅。根據IUCN 2016年的估計,藍鯨的全球人口為10,000 -25,000。肯普的雷德利海龜肯普的雷德利海龜,也被稱為大西洋雷德利海龜,是一種最稀有和最小的海龜,並在嚴重程度上瀕臨滅絕。
-
日本奈良鹿腸胃好轉 因疫情影響觀光遊客減少、投餵鹿餅減少所致
日本奈良鹿腸胃好轉 因疫情影響觀光遊客減少、投餵鹿餅減少所致 2020-06-15 18:37: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日本奈良鹿腸胃好轉】據日本《
-
疫情下各國鬧市區出現野生動物 美洲獅、山羊、梅花鹿佔領市中心
中新網8月20日電 當人類因新冠疫情隔離措施,被困在「籠子」裡時,一些動物踏上城市街道,《瘋狂動物城》電影中的場景,在現實中上演。然而,當疫情封鎖最終結束後,人們返回大自然,這些動物又將何去何從?地球這段特殊的安靜時光,或許值得人類長久反思。
-
日本奈良鹿腸胃好轉 或因疫情影響觀光遊客減少
中新網6月15日電 據日本《朝日新聞》14日報導,近日,日本奈良公園(奈良市)鹿的腸胃狀況有所好轉,原因似乎是因新冠病毒影響觀光客減少,投餵鹿餅減少。疫情發生前,奈良公園內到處都能看到觀光客給鹿投餵鹿餅的身影。
-
災難是最好的「教科書」:保護動物也是人類的一種自保
以常見的船舶噪聲為例,其聲強一般為150~200分貝,隨著海上航運密度增加,每年還再增長0.5分貝;而噴氣式飛機起飛的聲強只有125分貝左右。海洋生物每天就在這樣的轟鳴中生活。噪聲會使海洋動物改變浮遊和潛水規律、更改發音形式,甚至導致它們無法避開障礙物而發生致命碰撞。
-
海洋環保科普(2)|減少和預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我們能做些什麼?
海洋垃圾的來源海洋垃圾約80%來自人類活動集中的陸地,20%來自海上(UNEP,2009)。海洋垃圾陸源輸入途徑包括:隨意堆放的垃圾在雨水衝刷、風力作用下排放到附近的河道。海洋垃圾海上輸入途徑包括:海上航運:休閒娛樂船隻、漁船、科研考察船,如果不能妥善保存和處理船上垃圾,也會成為海上垃圾的來源。
-
對人類最友好的四種海洋生物,你見過哪一種?
海豚,海豚有著看起來友善的形態和愛嬉鬧性格,在人類文化中一向十分受歡迎。甚至有過海豚救人和海上領航的記錄!水母湖中的水母,你應該小心世界各地的大多數水母,然而,在帛琉的一個小湖泊中,有一種獨特的水母,它們缺少這些有毒的刺。由於缺乏刺激,這些水母造就了海中最平靜的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