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他們的成長故事本身就是讀書的最好代言
教育強國
★★★★★
教師在讀什麼書?應讀什麼書?
幾年前,《中國教師報·教師成長周刊》的幾位記者、編輯深感讀書之於教師的重要、必要和迫切,開創了「十本書」這一欄目。
「十本書」始於2017 年元月,如今,教師成長周刊將這些讀書中的佼佼者所列的書單及推薦文字集結成冊,編成《書擇十本》一書。以下是我為本書所作的序言。
教師個性化書單的意義
日前,中國教育報刊社副社長、《中國教師報》總編輯雷振海先生給我來信說,《中國教師報·教師成長周刊》「十本書」欄目已經開設了三年,發表了一批優秀中小學教師的讀書文章,準備結集《書擇十本——20位教師的閱讀私語》出版。因為我多年來一直倡導教師閱讀,希望我能夠寫一篇序言。
我讀了全書,深受感動。書中的作者大多是耳熟能詳的老師,是老師中的讀書人。在許多讀書的媒體和專欄上,我們也經常同框出現。作為國家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和他們一起倡導教師閱讀,用他們的故事激勵教師閱讀,責無旁貸。
正好,這兩天在讀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副總裁劉伯根先生的大作《出版行思錄》。其中談到,理想的國民閱讀,應該有三個榜單:暢銷書排行榜、常銷書排行榜和個性化榜單,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三個榜單中,我們對於第一個暢銷書榜單過於重視,而對於後兩者,尤其是個性化書單,是不夠關注的。
暢銷書,就是受市場追捧熱門書籍。書的價值不一定很高,很多可能也是過眼雲煙,但是仍然不能小看暢銷圖書排行榜的作用,因為它會「對閱讀活動產生引導和塑造作用,成為培養公民閱讀趣味的重要抓手」。
常銷書,「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文化精華的匯集,是人類經歷長期的選擇,披沙揀金,留存下來的『乾貨』。」所以,對哪些既常銷又暢銷的著作,應該引起特別的注意,也是各類推薦書目最應該關注的。
個性化書單,就是具有私人性質的個人推薦書目。我認為,私人性質的書單,尤其是文化名人的個人書單,不僅為我們走進這些人提供了一條路徑,也為向公眾推薦好書提供了一個選擇。很多真正的好書,正是通過文化名人的私人書單,從他們的書房走進公眾的視野的。
雖然我們這本書中的老師還談不上是什麼文化名人,但他們大多數都是教師隊伍中的佼佼者。他們的成長故事本身就是讀書的最好代言,而他們讀過的書,也正是屬於這類個性化書單。
雖然書中老師們的書單不完全相同,但無非是三種類型,職業認同、專業發展和視野拓展。
職業認同,解決的是教師成長的動力問題,如有好幾位老師共同推薦的《教學勇氣》,就屬於這一類,她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教師職業,理解教育本質,理解人性。
專業發展,解決的是教育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如有老師推薦的《給教師的建議》《靜悄悄的革命》等就屬於這類,她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兒童、理解課堂、理解教學、理解父母等。
視野拓展,解決的是我們的胸襟與情懷,哲學與價值,眼界與思維方法大問題,有教師推薦的《給青年詩人的信》就屬於這類。
這些書,本來屬於書中教師們的個性化的榜單,但是仔細看,出來不妨學科類書籍外,大部分圖書還是具有很大的普適性的,不妨可以作為我們一線教師選書讀書的一個參考。
我曾經說過,沒有閱讀,就沒有教育。沒有專業閱讀,就無法造就真正的教師。希望我們的中小學教師,能夠像書中的這些老師一樣,多讀書,讀好書,成為一個快樂的讀書人,幸福的教書人。
(朱永新: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央視頻、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褚夢真;初審:程子茜;覆審:李雨凡
】【直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