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變,頸椎病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退變性疾患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頸椎病的患病人群範圍廣,不分年齡、性別,且逐漸呈年輕化甚至是低齡化趨勢,這與智慧型手機和電腦的長時間使用有莫大關係。
在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以副院長、學科帶頭人、中華醫學科技獎獲得者崔志明為首的脊柱外科團隊,聯合針灸科、康復科等,以多學科協作的方式,為廣大頸椎病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讓廣大患者真正實現「抬頭做人」、輕鬆生活。
這些職業,要警惕頸椎病
近年來,市一院脊柱外科接診的頸、肩、腰、腿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其中,頸椎病患者約佔該科門診量的35%。從職業來看,教師、會計、縫紉工、製鞋工,還有一些新型行業,如電商、IT、新媒體工作者等患頸椎病的較多。
讓崔志明教授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個年輕的電商,明明頸椎已經很不舒服,但就診時依然一直在低頭玩手機。這名患者20歲,她的工作需要長時間對著電腦,有時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近段時間她感覺頸肩疼痛,還有頭暈、腦漲的感覺。經診斷,她已經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病。
為了加強對患者的科普宣教,市一院脊柱外科團隊除了不定期深入社區義診外,早在2017年2月,就在全市率先開展了「南通脊柱」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包括「頸椎病的常見問題」「良好的坐姿」「頸椎該怎麼鍛鍊」「你的枕頭適合你嗎」「頸椎病都可以牽引、按摩嗎」等一系列科普原創推文,在江海大地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嚴重頸椎病會引起四肢癱瘓
不久前,多家媒體爭相報導浙江台州一年輕男子由於頸椎病在某次伸懶腰時仰了下頭,沒想到直接倒在地上,隨後被診斷為四肢癱瘓!
「這不是駭人聽聞,頸椎病因退化致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交感神經的壓迫和刺激,從而引起不同類型的頸椎病,不同類型的頸椎病可以有其各自的臨床表現和危害。」市一院脊柱外科博士後保國鋒介紹,發病率最高的神經根型頸椎病可出現頸項部或肩背部隱痛或劇痛,患肢有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伴針刺樣或過電樣麻感等;交感型頸椎病症狀複雜需進行綜合判斷檢查,表現主要是視力模糊、頭痛、偏頭痛、耳鳴、心臟跳動過速或過緩、心前區痛、周圍血管擴張或收縮、四肢潮熱或怕冷等。而媒體報導的台州年輕男子就是最為嚴重的類型——脊髓型頸椎病,因脊髓受壓導致肢體麻木、酸軟無力,輕微外傷或者不正確的姿勢都可能引發突發脊髓嚴重受壓而導致四肢癱瘓。
總而言之,頸椎病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需要與其他很多疾患進行鑑別,一旦發生需要及早就醫,以免釀成嚴重後果。
綜合治療漸成熟,微創手術顯神威
今年16歲的如東花季少男小張因長期低頭導致頭頸痛和眩暈,旋轉時更加明顯,半年輾轉多家醫院後在市第一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得以確診為頸椎病、樞椎椎弓崩裂和頸椎不穩。
針對這一年輕患者的複雜病例,學科帶頭人崔志明教授利用先進的術中CT O-arm機和術中實時神經監護設備,開創性地在國內首創O-arm引導下樞椎椎弓根螺釘技術治療頸椎不穩。這項微創手術解決了既往開放手術難度和風險,與傳統手術比較切口有原來的20cm縮減到兩枚1cm切口,手術的出血量下降了95%,手術時間縮減了50%,術後患者疼痛大幅度的下降,切口的感染概率幾乎降為零!
更難能可貴的是,小張的住院時間縮減了5天,治療費用僅為開放手術費用的25%。僅過了4周後,小張就再次投入校園學習中。
業內人士評價,該手術的成功開展,對於術前規劃、影像學重建和術中的操作要求相當高。該術式也得到國內脊柱專家的認可,其成果還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
在市一院,神奇的微創手術讓大批患者受益,大大改善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這是我睡得最踏實和最舒坦的一個晚上。」上周,在市一院脊柱外科病房,術後第一天的查房,56歲的王大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原來,他已經被神經根型頸椎病折磨了快1年多,曾奔赴上海、南京等多地投醫,因害怕開放手術,期望能保守治療,但是左側頸肩痛又讓他徹夜難眠。聽聞市一院脊柱外科常規開展全脊柱內鏡下頸椎髓核摘除術,微創手術的理念讓他對手術的恐懼大大減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他來到市一院求醫。經過專家對其病情的分析,告知他可以通過微創手術來治療。如今,手術成功的他逢人便講述微創手術帶來的神奇療效。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退變性疾病,其治療需要根據不同的病程和病理類型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案。「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者並不完全獨立。」崔志明介紹,早在2008年,市一院脊柱外科就開展了頸椎病術前、術後的康復治療。在臨床實踐中,他發現大部分患者提到手術治療都很緊張,或者有抵抗情緒。的確,相當多的頸椎病可以通過保守治療長期緩解或者進展緩慢。他提醒,頸椎病保守治療的手段目前有牽引治療、制動法、理療針灸、藥物治療、家庭療法等,但是這些治療均需要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完成,並不能聽從各種誇大的商業宣傳。目前,市一院脊柱外科與針灸科、康復科均開展了多學科協作,為患者提供針對性較強的個性化治療。
頸椎病可治,更可防
其實,頸椎病的發生與不良工作環境和生活習慣有關,關鍵在於預防。大部分頸椎曲度反弓是可以通過墊枕、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及姿勢以及體育鍛鍊等方法來糾正的,比如,平時長期伏案工作者,要經常起身活動,睡覺時用枕不宜過高。
日常生活中,除了跑步、打羽毛球、遊泳等體育鍛鍊外,多做一些頭頸後伸的運動,也可起作用。另外,如經常出現「落枕」或頸肩臂痛、轉頭性眩暈,應及時就診,切忌盲目推拿。
在此,市一院脊柱外科向廣大市民分享幾個預防頸椎病的小妙招:一、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不臥床看書報、看電視,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長期從事電腦工作者,建議抬高電腦顯示器,降低座椅,儘量平視或者輕微仰視屏幕。二、選擇合適的枕頭,一般習慣仰睡的人,枕頭的高度應該相當於我們拳頭一拳的高度即可;習慣側睡的人,枕頭的高度可以大約等於我們一側肩寬的高度。有側臥睡姿者睡前將枕頭塑形成中凹狀,枕頭分成三等分,兩邊可加高,以適應側臥時頸椎的正常生理曲線。三、避免低頭久坐,勤做頸椎保健操。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鍊,在工間或工餘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四、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鍛鍊如羽毛球、籃球、遊泳等,這些運動都對頸椎自然曲度變直有著很好的輔助治療的效果,同時可以防止和延緩頸椎退行性變的發生。
馮啟榕
——新聞連結——
市一院脊柱外科成立於2003年,是南通地區最早的專業脊柱外科團隊。目前科室已成為江蘇省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專科,是江蘇省醫學創新團隊、南通市脊柱外科臨床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博士點,並與多所國內外知名院校長期合作。科室先後獲得包括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30餘項課題資助,在SCI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華夏醫學一等獎、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省醫學新技術引進一等獎等多項榮譽,國家專利22項。目前擁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名,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名,省醫學領軍人才、醫學重點人才各1名,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各3名,省青年醫學人才2名,博士及在讀博士7名。科室以脊柱退變、創傷、畸形和腫瘤為4個主要的發展方向,以頸椎病的診療和脊柱微創手術為學科特色,尤其在頸椎病、脊髓損傷和微創治療方面處於省內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