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都擁有一顆純真的童心,他們內心、眼裡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當他們看到弱小可愛的小動物時,保護欲就會油然而生,想要親近小動物,表現的特別激動和喜歡。孩子往往不懼危險,用真誠的心和小動物交流,和小動物成為好朋友。家長不必急於和孩子解釋這些小動物和人的不同,甚至去阻止孩子和動物嘀嘀咕咕的說話。
當然,對於孩子而言,小動物也是孩子好奇心的源頭之一,面對未知,孩子總是躍躍欲試,通過各種方法探求答案。鳥為什麼會飛?魚是怎麼呼吸的?小烏龜為什麼躲在殼裡?看,孩子們就是這樣充滿求知慾。
孩子們正圍著班級裡的新客人——蝸牛議論著。走近一聽,原來他們在討論蝸牛的觸角呢!慶慶說:「快看!蝸牛和螞蟻一樣,都有觸角。」珠珠說:「我以前在《百科全書》上看到過,螞蟻是用觸角『說話』,它們用觸角傳達信息。」慶慶撓了撓頭,說:「那蝸牛能說話嗎?它能聽得見嗎?」珠珠笑著說:「你看,蝸牛也有觸角,那就是蝸牛的耳朵,當然能聽得見聲音。」慶慶盯著珠珠看了一會兒,說:「真的能聽到嗎?」我聽完他們的討論,對一旁的小朋友說:「你們有什麼辦法來幫助他們證明一下蝸牛能不能聽得見聲音呢?」英英馬上大聲地說:「可以。我們在蝸牛身邊製造聲音,看看蝸牛有沒有反應就知道啦。如果蝸牛不能聽見 聲音,就會還在那裡待著。」於是熱鬧的場面出現了。有的輕輕地呼喚,有的使勁拍手,有的大聲喊叫,以至於小朋友們自己都捂起了耳朵。他們在這個聲音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發現蝸牛似乎沒有什麼反映,似乎沒有受到任何聲音的幹攏。英英嘆了口氣,說:「我們使勁地拍手,蝸牛沒有動。我們使勁地喊,蝸牛也沒有聽見。我們又叫又跳,大聲地喊蝸牛還是沒有動,還是在那那裡待著。」珠珠看了看蝸牛,說:「看來蝸牛不見聲音啊。」
大家都看到了,孩子對小動物親近就是天性使然,沒什麼不好,家長、老師們都應該抓住機會,肯定、支持孩子對這些小生命的關心和愛護,還要注意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藉此告誡孩子不要摘花踩草,欺負小動物,讓他們懂得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懂得照顧弱小,孩子們對小動物的這種仁愛之心有助於他們同情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