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是中國的各個領域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此期間,英雄人物不斷湧現,在歷史上留下了他們的蹤跡,也在激勵著現代人,學習他們的精神與作為。戰國四大名將,可以說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四位將士,他們四人的相似之處就在於全都是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有能力、有影響的大將。
四大名將之首,就是當時倍受各國將領懼怕的全勝將軍,白起,在他的作戰生涯之中,大大小小的戰役,沒有過一次失敗,給當時的對手們留下了無敵的稱號,並且只要提起白起,就會讓人望而卻步。
說到這裡,按照正常的思路來說,他最終一定是衣錦還鄉,成為傳奇,但是,事情並沒有這樣發展下去。
作為四大名將之首,他的功績是首當其衝的,當時的其他三人的功績加起來,都比不上白起一人,由此可見,白起的實力是無人能及的。
就是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徵戰沙場多年,立下赫赫戰功,最終卻落得個被迫自殺的下場。
這其中的緣由究竟是什麼,白起到底經歷了什麼,又是什麼原因使一代名將隕落,從此在世人心中只留下了滿滿的遺憾與惋惜。
今天將簡要概述白起的一生,概括簡述他所經歷的一切,分析造成白起最終結果的原因,與此同時緬懷英雄,回憶英雄經歷。
一戰成名,戰功赫赫,威名遠揚
眾所周知,商鞅是秦朝發展壯大一位必不可少的人物,商鞅為秦國做出的貢獻不僅僅只是貢獻,在商鞅的帶領之下,秦國在法律、軍事以及軍事等多方面都得到了穩步提高,實力不斷加強,在歷史上的地位也不斷提高。
到了秦昭王時期,秦國已經是諸侯國之中的實力代表,已經有了可以與韓、趙、魏三國抗衡的實力。
這時候的秦邵王也有了對其發動戰爭的意願,但是苦於沒有找到合適的將領,因此一再推遲。秦邵王十二年,事情出現了轉機。
公元前293年,秦邵王已經做好打算準備對韓、魏兩國進行攻打,這時候宰相魏冉為秦邵王推薦了一位極具實力但是還尚未被挖掘的人才,他就是白起,白起的人生也因為這場戰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實際上,白起在那之前雖然也已經小有功名,但是還未進入到眾人的視野之中,魏冉發現了他,覺得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就在關鍵時刻舉薦了他,後來他如願參與戰爭,展現出了自己不凡的實力,擊敗了兩軍二十餘萬人。
自此,白起正式出人頭地。在那之後,他接連參與了眾多戰爭,更為神奇的是,只要有他在,就沒有失敗的結局,憑藉自身的實力他一步步向前進,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此期間。
他將楚國打得一蹶不振,僅僅兩年的時間,就對楚國發起了兩次進攻並且全部成功,楚國在這兩年被打得「落花流水」。白起的威望越來越高,被封為武安君,還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戰神」。
長平之戰將他再次領入巔峰,後被設計
在眾多諸侯國之中,趙國的實力是與秦國最為接近的,再加上趙國有廉頗,四大名將之一,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士,對於戰爭中的計謀更是不在話下,所以說與之交手還是要小心翼翼。
在雙方的第一場戰爭發生後,最終秦軍略勝一籌,趙王見狀,發起求和,但最終竟被秦軍戲耍,為找回面子,他命令廉頗再次進攻.
廉頗深知秦國的目的,於是拒絕了趙王。趙王被激怒,不顧廉頗的勸解,找了紙上談兵的趙括帶兵進攻,結果當然不言而喻。
長平之戰之後,秦軍士氣高漲,秦王便想藉此機會一鼓作氣,決定對邯鄲發起進攻,但此時,白起臥病在床,因此沒辦法參與戰爭。沒有了白起的秦軍就像是一盤散沙,節節敗退,情況不容樂觀,秦王一直在等待白起病癒。
但白起拒絕了秦王的要求,他認為現在的形式根本無法逆轉,撤兵是最好的辦法。但是秦王怎麼會聽他的,氣憤之餘他命王齕帶兵。
但是結果不容樂觀,以失敗告終並且丟失了一大半的兵力。白起早知道結局,就抱怨了一句,這下可好,被奸人所設計,最終身死。
結語:
範雎也是一位有計謀的人才,長平之戰中有一定的貢獻,但是在看到白起的賞賜之後,他的嫉妒心顯現出來,對白起產生了仇視。在聽到白起的抱怨之後,他添油加醋,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將白起說得一無是處。
最後秦王非常生氣,命令他去戰場,但是這還遠遠不夠,範雎仍然大肆誇張白起的話,最終秦王賜予白起自裁的結果。令人惋惜之餘還有對秦王昏庸的無奈以及範雎奸計的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