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院完成國內首例超聲內鏡引導下胃空腸吻合術

2021-01-08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周凱)反覆出現十二指腸梗阻嘔吐,不能進食,如此病情讓患者痛不欲生。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徐美東副主任和張軼群副主任醫師合作完成了國際領先、中國首例的超聲內鏡引導下胃空腸吻合術,為患者「解圍」。

  75歲的楊阿婆去年4月因黃疸、腹痛在外院確診為胰腺惡性腫瘤,行外科手術,術中發現僅能行減黃手術,黃疸消退後還做了胰頭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但術後2個月,患者的胰腺腫瘤侵犯十二指腸,引起狹窄梗阻,患者反覆出現梗阻嘔吐,不能進食,十分痛苦。

  去年11月,楊阿婆來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尋求幫助,醫生為她做了十二指腸金屬支架置入術。支架放置後,狹窄梗阻的症狀改善了,但好景不長,3個月後,楊阿婆再次出現狹窄梗阻,通過胃鏡檢查發現,腫瘤組織長滿了整個支架。

  為緩解患者的狹窄梗阻,醫生為她施行了支架內腫瘤射頻消融術,本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豈料楊阿婆的腫瘤生長速度驚人,射頻消融術做了不到3周,狹窄梗阻的現象又出現了。今年1月中旬及2月,她多次在中山醫院行十二指腸射頻術。真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此反覆病情可急煞了楊阿婆和她的家人。

  為減輕病人痛苦,改善她的生活質量,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團隊在充分研究病人病情,討論了各種治療方法的可能性和優缺點後,決定為患者行內鏡下微創胃空腸吻合術。

  什麼是內鏡下微創胃空腸吻合術?內鏡中心周平紅主任介紹說,超聲內鏡引導下胃空腸吻合術即完全在超聲內鏡下經胃穿刺到近端小腸,放置導絲後,經導絲放置一大口徑全覆膜支架,以打通胃和小腸之間的通路,也就是重新「造」了一條胃與小腸之間的「新路」,從而解決十二指腸梗阻的問題。相較於以往的開腹胃空腸吻合術,本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痛苦小,恢復快,充分體現了內鏡微創的優勢。

  手術當日,在麻醉科倉靜副主任全力支持下,張曉光副主任醫師為患者進行了全麻氣管插管,內鏡中心張軼群副主任醫師將一根直徑6mm的超細胃鏡通過腫瘤進入十二指腸降部,進行造影,結果顯示腫瘤遠端空腸距離胃腔較遠,且腸腔活動性大,不易穿刺,這給手術的可操作性帶來很大困難。

  內鏡中心團隊並沒有就此放棄,他們反覆研究既往手術示意圖和當時內鏡與X線下的表現,決定經胃鏡向腸腔注入大量造影劑顯示小腸腔,並通過拉鏡等來改變近端腸腔的位置和減少腸腔的活動度,當穿刺針通過超聲胃鏡經胃壁穿刺入近端空腸時,大家懸著的心稍稍放了下來,這預示著手術操作的第一個難關順利通過了。

  緊接著,徐美東主任醫師使用針刀對穿刺點進行切開擴大後,沿導絲反覆嘗試,終於將雙蘑菇頭金屬支架經胃腔植入了小腸腔,當支架緩緩釋放,從胃腔能看到小腸腔的時候,手術室掌聲四起。

  手術的成功給楊阿婆的生活質量帶來了極大改善。手術耗時1小時40分鐘,術中無出血。這是徐美東主任醫師與張軼群副主任醫師繼開展國內首例超聲內鏡聯合ERCP支架植入術後,又合作完成的一例高難度手術。術後兩天,楊阿婆就能進食半流質飲食了,術後第四天,楊阿婆就順利出院了。

  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以及各種器械配件的不斷發展和更新換代,內鏡在消化系統各種疾病診療上發揮了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內鏡下微創治療手術的不斷創新,為很多不能或不願手術的胃腸道和膽胰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微創治療方法。

相關焦點

  • 中國首例:超聲內鏡引導下胃空腸吻合術成功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徐美東副主任和張軼群副主任醫師合作完成了國際領先、中國首例的超聲內鏡引導下胃空腸吻合術,為患者「解圍」。 75歲的楊阿婆去年4月因黃疸、腹痛在外院確診為胰腺惡性腫瘤,行外科手術,術中發現僅能行減黃手術,黃疸消退後還做了胰頭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 國內第二例、江蘇省首例內鏡下胃腸吻合術在鼓樓醫院成功完成
    3月23日,南京鼓樓醫院副院長、消化內科主任鄒曉平教授為她實施了「超聲內鏡引導下胃腸吻合術」,順利為她「解圍」。這是我國第二例、江蘇省首例內鏡下胃腸吻合術。 鄒曉平主任介紹,超聲內鏡引導下胃腸吻合術即在超聲內鏡下經胃穿刺到近端小腸,放置導絲後,經導絲放置一大口徑全覆膜支架,以打通胃和小腸之間的通路,也就是重新「造」了一條胃與小腸之間的「新路」,從而解決十二指腸梗阻的問題。相較於以往的開腹胃腸吻合術,本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痛苦小,恢復快,充分體現了內鏡微創的優勢。
  • 6日上午 全國知名消化內鏡專家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
    12月6日上午 全國知名消化內鏡專家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在哈醫大四院出診為努力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全國優質醫療資源,得到頂級專家面對面診療, 12月6日,哈醫大四院內鏡微創診療中心邀請國內知名消化內鏡專家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到哈醫大四院出診。
  • 國內首例3D胸腔鏡瘢痕食管切除及消化道重建術在渝實施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因為誤服潔廁劑,14歲的銀川姑娘劉小(化名)食管和胃嚴重損傷,7個月未能進食。近日,在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胸外科,該科副主任郭偉帶領團隊在3D胸腔鏡下實行了瘢痕食管切除手術,成功讓小女孩恢復進口進食。
  • 世界首例!哽咽反嘔患者一餐吃數小時,中山醫院做了這個手術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為一名患者進行了「PEOOEM+STESD」治療賁門失弛緩及食管多發憩室手術,為世界首例該類手術。該院醫生表示,鑑於同時治療賁門失弛緩和食管巨大憩室的經驗有限,外科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又很高,建議他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求診。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賁門失弛緩症專家周平紅,每年完成的POEM手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佔全世界的一半。 龔先生說,他慎重考慮後,隨即啟程來到上海。
  • 花垣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超聲引導經皮靜脈球囊擴張成形術
    ▲張勇查房時為患者做舉臂試驗這位老年患者叫吳玉坤(化名),於11月27日實施了花垣縣人民醫院首例超聲引導下經皮靜脈球囊擴張成形術,採用介入無創治療技術,解決了動靜脈血管內瘻血管狹窄問題,當天下午即進行了正常血透。
  • 中山醫院打造內鏡技術高地 無痕切除腔外腫瘤引關注
    原標題:中山醫院打造內鏡技術高地  東方網4月9日消息:在昨天舉行的上海國際消化內鏡研討會暨第十屆中日ESD高峰論壇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科主任周平紅教授創新開展的經內鏡隧道切除胃腸道腔外腫瘤(ETER)以直播方式,點燃了與會醫學專家的興奮點。
  • 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內鏡室成功為九旬老人行內鏡下經皮胃造瘻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澤文近日,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內鏡室成功為90歲經口攝食困難的鮐背老人成功施行了內鏡下經皮胃造瘻術(PEG),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安全有效的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方式。來到醫院消化內科就診後,副主任劉永祥認為,為患者置入鼻胃空腸管雖簡單易行,但會增加痛苦,且存在出現消化道潰瘍的風險。考慮到李奶奶年齡偏大,結合其症狀和家屬的要求,劉永祥組織大家進行了病例討論,對患者進行充分的評估和準備後,決定為患者實施內鏡下經皮胃造瘻術(PEG)。在手術麻醉科主任朱兆平、普外一科主治醫師周長山的共同協作下,患者在全麻下行內鏡下經皮胃造瘻術(PEG)。
  • 世界首例!進餐竟比常人多兩個小時,中山醫院「大國工匠」團隊為...
    為解進食之苦,龔先生在香港四處求醫,被當地醫院確診為賁門失弛緩症合併多發的食管憩室,該院醫生表示鑑於同時治療賁門失弛緩和食管巨大憩室的經驗有限,外科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又很高,建議患者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賁門失弛緩症專家周平紅教授求診,他每年完成的POEM手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要佔全世界的一半。
  • 腹腔鏡幽門成形術與內鏡經口幽門切開術治療胃輕癱療效比較
    這些發現導致外科醫生和內鏡醫師採取了許多旨在破壞幽門括約肌功能的療法。這些療法旨在維持幽門通暢、降低其對胃排空的屏障功能。這些包括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幽門成形術、幽門腔內支架置入、氣囊擴張和手術破壞幽門。 腹腔鏡或內鏡下幽門成形術 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 更具侵入性和創傷性的方法包括全胃切除術或全胃切除術+腸胃旁路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手術切除幽門是治療難治性胃輕癱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
  • 耗時70分鐘,周平紅團隊完成這項世界首例手術
    周平紅,泰興原長生鄉(現分界鎮)人,1986年由長生中學考入上海醫科大學,2003年獲復旦大學外科學博士學位,是國際知名消化內鏡微創治療專家。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普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譽為「大國工匠」。
  • 上海中山醫院國際上首次將POEM技術應用於幽門痙攣內鏡微創治療...
    中新上海網1月21日電 (孫國根)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為一胃切除術後無法正常進食、進食後嘔吐已兩年、久治不愈的年近花甲的病人成功實施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後,症狀頓解,嘔吐消失。
  •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創新超聲引導下注水 腸套疊被成功解套
    四川新聞網雅安4月30日訊(周代慶 文/圖) 4月28日,雅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外三科(以下簡稱雅職附院)吸收國內外先進成功經驗,成功開展雅安市首例超聲引導下腸套疊生理鹽水灌腸復位術,成功為患兒「解套」。女性患兒1歲半,入院前兩天無明顯誘因出現陣發性腹痛伴隨嘔吐。
  • 消化專題|超聲內鏡與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的融合及創新
    金震東 撰寫 |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消化內科 孫力祺 金震東 超聲內鏡(e n d既往對於先行ERCP解除梗阻或先行EUS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術(EUS-FNA)有爭議,根據我院的經驗除有明確遠處轉移證據的患者外,推薦先行進行ERCP細胞刷檢並同時進行塑料支架的引流,如刷檢結果為陰性且影像學提示有明確腫塊的患者再考慮行EUSFNA。近期也有報導提示膽管支架的放置可能不影響EUS-FNA的陽性率。
  • 章丘區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胃竇早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
    近日,章丘區人民醫院內鏡室成功開展首例胃竇早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術),目前患者狀態良好,無手術併發症。此技術的開展,填補了醫院在內鏡腫瘤切除方面的空白,鞏固了醫院消化內鏡治療技術在全區的優勢地位。  患者,67歲男性,因「查體時發現胃竇早癌」入院。
  • 內鏡下不同方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特點
    目前逐漸出現了多種替代藥物和胃底摺疊術等傳統治療方法的內鏡新技術,包括內鏡下腔內摺疊術、內鏡下縫合技術、內鏡下射頻消融、填充劑注射及植入治療等。內鏡下腔內摺疊術及縫合技術包含內鏡下賁門縫合術、應用摺疊系統的內鏡下全層摺疊術及經口無切口摺疊術多種方法。
  • ...患者的福音——單縣中心醫院消化內科成功開展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
    魯網8月20日訊 近日,單縣中心醫院消化內科杜煒主任團隊成功開展了一例高難度POEM(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為進食困難的患者解除了病痛。為了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消化內科杜煒主任團隊帶領全科人員,認真研究病情,組織科內疑難病情討論和院內多學科病例會診,充分評估病情和麻醉評估,制定詳細的符合患兒情況治療方案和應急預案,並報告醫院有關職能部門,在得到醫院和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決定對其進行經口內鏡食管下括約肌切開術(POEM)。這種內鏡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可靠,不用開刀動手術,是目前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的最佳微創治療手段。
  • 漲知識了,治療腸梗阻,消化內鏡握有這一神器!
    經胃鏡置管法在我國和日本逐漸成為主流,將腸梗阻導管經鼻插入導管內,經口插入胃鏡,邊進鏡邊吸引食管、胃內滯留液,在胃鏡引導下將腸梗阻導管置於空腸上段,置管儘可能遠,充好水囊,置管後放射科拍立位腹平片,明確導管進入小腸,治療過程中囑患者多翻身、下床活動,導管隨腸蠕動移行至梗阻部位。胃鏡下置管使患者和醫師無需接觸放射線,插管成功率高,省時省力,易於在臨床中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