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周凱)反覆出現十二指腸梗阻嘔吐,不能進食,如此病情讓患者痛不欲生。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徐美東副主任和張軼群副主任醫師合作完成了國際領先、中國首例的超聲內鏡引導下胃空腸吻合術,為患者「解圍」。
75歲的楊阿婆去年4月因黃疸、腹痛在外院確診為胰腺惡性腫瘤,行外科手術,術中發現僅能行減黃手術,黃疸消退後還做了胰頭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但術後2個月,患者的胰腺腫瘤侵犯十二指腸,引起狹窄梗阻,患者反覆出現梗阻嘔吐,不能進食,十分痛苦。
去年11月,楊阿婆來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尋求幫助,醫生為她做了十二指腸金屬支架置入術。支架放置後,狹窄梗阻的症狀改善了,但好景不長,3個月後,楊阿婆再次出現狹窄梗阻,通過胃鏡檢查發現,腫瘤組織長滿了整個支架。
為緩解患者的狹窄梗阻,醫生為她施行了支架內腫瘤射頻消融術,本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豈料楊阿婆的腫瘤生長速度驚人,射頻消融術做了不到3周,狹窄梗阻的現象又出現了。今年1月中旬及2月,她多次在中山醫院行十二指腸射頻術。真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此反覆病情可急煞了楊阿婆和她的家人。
為減輕病人痛苦,改善她的生活質量,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團隊在充分研究病人病情,討論了各種治療方法的可能性和優缺點後,決定為患者行內鏡下微創胃空腸吻合術。
什麼是內鏡下微創胃空腸吻合術?內鏡中心周平紅主任介紹說,超聲內鏡引導下胃空腸吻合術即完全在超聲內鏡下經胃穿刺到近端小腸,放置導絲後,經導絲放置一大口徑全覆膜支架,以打通胃和小腸之間的通路,也就是重新「造」了一條胃與小腸之間的「新路」,從而解決十二指腸梗阻的問題。相較於以往的開腹胃空腸吻合術,本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痛苦小,恢復快,充分體現了內鏡微創的優勢。
手術當日,在麻醉科倉靜副主任全力支持下,張曉光副主任醫師為患者進行了全麻氣管插管,內鏡中心張軼群副主任醫師將一根直徑6mm的超細胃鏡通過腫瘤進入十二指腸降部,進行造影,結果顯示腫瘤遠端空腸距離胃腔較遠,且腸腔活動性大,不易穿刺,這給手術的可操作性帶來很大困難。
內鏡中心團隊並沒有就此放棄,他們反覆研究既往手術示意圖和當時內鏡與X線下的表現,決定經胃鏡向腸腔注入大量造影劑顯示小腸腔,並通過拉鏡等來改變近端腸腔的位置和減少腸腔的活動度,當穿刺針通過超聲胃鏡經胃壁穿刺入近端空腸時,大家懸著的心稍稍放了下來,這預示著手術操作的第一個難關順利通過了。
緊接著,徐美東主任醫師使用針刀對穿刺點進行切開擴大後,沿導絲反覆嘗試,終於將雙蘑菇頭金屬支架經胃腔植入了小腸腔,當支架緩緩釋放,從胃腔能看到小腸腔的時候,手術室掌聲四起。
手術的成功給楊阿婆的生活質量帶來了極大改善。手術耗時1小時40分鐘,術中無出血。這是徐美東主任醫師與張軼群副主任醫師繼開展國內首例超聲內鏡聯合ERCP支架植入術後,又合作完成的一例高難度手術。術後兩天,楊阿婆就能進食半流質飲食了,術後第四天,楊阿婆就順利出院了。
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以及各種器械配件的不斷發展和更新換代,內鏡在消化系統各種疾病診療上發揮了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內鏡下微創治療手術的不斷創新,為很多不能或不願手術的胃腸道和膽胰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微創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