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野生魚類銳減!魚類多樣性下降程度明顯

2021-01-08 騰訊網

大人垂杆釣魚、小孩下河撈魚,到了水域岸邊,咱總忍不住要幹這兩件事,可今天,小鮮給您提個醒,您要是看到這幾種魚,可千萬不能撈,釣上來咱也給放回去!

至於為什麼,咱們先看一組數據:歷史上,北京及其周邊水域曾自然分布的土著野生魚類共有74種,可是隨著環境變遷和人類活動影響,本市野生魚類銳減至目前的41種,魚類多樣性下降程度十分明顯。

小鮮想要介紹的,就是北京歷史上就存在多年的土著魚,它們不僅是本地魚類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咱河水水質的「監測器」,有了它們,說明咱們河湖生態保護得好。

為此,北京市也積極組織力量對瀕危珍稀魚類進行搶救性恢復和放流,所以為了咱大北京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給這些土著魚兒創造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吧。

下面,讓我們一起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瓦氏雅羅魚

瓦氏雅羅魚是我國北方知名的土著魚類,亦稱東北雅羅魚、華子魚、滑魚、白魚,分布於黑龍江、遼河、黃河、海河等水系,喜居在清冷水域的中上層。

瓦氏雅羅魚在北京地區曾分布在永定河上遊及官廳水庫中,但受人為和自然變遷等因素的影響,其自然分布區域及種群數量日趨減少,近年來野外種群數量急劇下降,中科院動物所在2002年至2010年間對北京及其鄰近地區野生魚類資源調查中未採集到瓦氏雅羅魚活體,因此2012年公布的《北京市地方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將瓦氏雅羅魚列入亟需保護魚類品種之一。

瓦氏雅羅魚愛吃水裡的各種浮遊生物,對水質要求較高。雖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媯水河較為常見,但是如今已瀕臨滅絕。放流除了希望恢復它在水系的魚群種類外,還希望通過瓦氏雅羅魚監測水質環境,保護水環境安全。

細鱗魚

在寒冷的北部山區、湯河和白河流域,會放流冷水魚類細鱗魚。

細鱗魚,因鱗細小而得名,多棲息於水溫較低、水質清澈、溶氧量較高的山澗溪流。幼魚身體上有數條垂直的暗紋,成年細鱗魚背部呈黑褐色,分布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是北京地區自然分布的唯一鮭科魚類,可是近年來其資源量急劇減少。

中華多刺魚

在自然分布最南緣的懷沙-懷九河,則會放流中華多刺魚。

中華多刺魚屬於刺魚目刺魚科多刺魚屬的一種,以浮遊動物為食,具有淨水功能,同時也是翠鳥、野鴨等水鳥的食物,構成了河湖生物鏈的重要一環,對水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這種魚分布於我國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地,北京是其在我國自然分布地域的最南緣,是北京地理標誌性魚類之一。過去,在北京的西郊、北郊、房山和於橋水庫等地均有多刺魚的分布記錄,但是目前種群數量稀少、瀕臨滅絕,只集中分布在懷柔水庫及懷沙懷九河中。

多鱗白甲魚

針對具有喀斯特地貌的拒馬河放流喜溫的多鱗白甲魚,這也是該魚自然分布地域的最北緣。

多鱗白甲魚是國家二級保護物種,也叫白甲魚、多鱗鏟頜魚,屬於䰾亞科魚類,早在530萬年前它們便在此繁衍生息,水生動物學家從它們身上獲取了許多來自遠古時代的信息。

然而隨著歷史變遷,環境的巨大改變使許多䰾亞科魚類要麼被迫南遷,要麼徹底滅絕,多鱗白甲魚作為䰾亞科魚類中獨樹一幟的一支,在華北地區奇蹟般地生存了下來。它們的存在對於古生物學家們研究地球的氣候變化和環境變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自2012年本市開展增殖放流以來,永定河、拒馬河、潮白河、懷沙-懷九河等主要水系中,已放流瓦氏雅羅魚、多鱗白甲魚、細鱗魚、中華多刺魚等瀕危珍稀魚類超過60萬尾。據目前的觀測,珍稀野生魚類種類及種群數量穩定增加,自然水域生態修復效果已初步顯現。

屏幕前的您,看到這些魚兒生活不易,那就為它們「回家」創造好的環境吧。

相關焦點

  • 雁棲河、永定河……本市多處流域野生魚類數量回升
    眼下,隨著水生態環境逐漸改善,生活在北京及其臨近地區的野生魚類,正在慢慢回升。盛夏,綠樹掩映的京郊懷柔,比城區清涼些許。臨懷沙河而立,岸邊清風拂柳,開闊的河面波光粼粼。俯首,清澈見底的河水裡,不時有牙籤大小的野生魚苗,自由地遊弋在卵石水草之間。懷沙河是懷柔水庫上遊的重要河流,自南向北穿過橋梓鎮口頭村。
  • 108種魚類瀕危物種再現,長江江蘇段魚類生存大起底
    據悉,上世紀70年代,鰣魚、刀鱭、鳳鱭、中華絨螯蟹還能形成漁汛,漁民們捕之不及;上世紀80年代,鰣魚、刀鱭、中華絨螯蟹產量減少;90年代,鰣魚已基本消失,刀鱭、中華絨螯蟹捕撈產量銳減,鰻苗和蟹苗產量大幅度下降,幾乎形不成漁汛,唯一形成漁汛的僅鳳鱭一種。
  • 永定河水系源頭放流瀕危魚類
    據悉,瓦氏雅羅魚是北京市二級保護魚類,也是我國北方知名的土著魚類,亦稱東北雅羅魚、華子魚、滑魚、白魚,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小魚和藻類為食。在北京地區,該魚類曾分布在永定河上遊及官廳水庫中,後來受人為和自然變遷等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日趨減少。近年來,瓦氏雅羅魚的野外種群數量更是急劇下降。
  • 長江中的10大野生動物,萬斤巨魚、水中大熊貓等三大魚類已滅絕
    長江作為中國第一大河,是生物多樣性最典型最豐富的生態河流,也蘊含了我國最珍稀的水生野生動物,是很多重要的野生魚類的棲息場所,據統計,長江流域共有淡水魚類378種,包括特有魚類142種,擁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很多動物都是長江特有。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長江中重要的瀕危水生野生動物。  第一、已經滅絕的重要的水生動物。
  • 世界自然基金會:近50年來全球野生動物數量銳減逾三分之二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金殊羽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野生動物數量在不到50年的時間內銳減了三分之二以上,並且這種「災難性的下降趨勢」沒有減緩跡象。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0日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長譚雅·斯蒂爾(Tanya Steele)指出,隨著人類砍伐森林、過度捕撈和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全球野生動物數量正在經歷「自由落體」式的下降。據悉,WWF的報告研究了環境保護科學家在世界各地監測的歸屬數千個不同物種的兩萬餘只動物。
  • 中國內陸原產魚類共1363種 很多魚類還未被發現就已滅絕
    魚類物種多樣性既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深刻地反映著生態系統的變化。然而由於人為的幹擾和破壞,水生物種的多樣性正受到嚴重威脅,保護水生生態環境是我們能給予它們最有力的保護。  中國內陸原產魚類共1363種(含亞種),隸屬17目47科303屬。中國內陸的特殊環境孕育了一些特有魚類,如中華裂腹魚等。但非常遺憾的是,隨著大批水電站的興建,原有的很多水生系統被打亂,令很多原生魚類呈破碎化分布,加上我國對原生魚類研究考察的深入程度有限,很多原生內陸魚也許還未被發現就已經滅絕了。
  • 全球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 人類活動系生物多樣性最大威脅
    現狀  熱帶地區物種數量下降明顯  世界自然基金會自1998年來每2年發布一次《地球生命力報告》,歷時20年,在全球範圍內監測代表4005個物種的16704個動物種群,包括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來衡量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 陳毅峰:應加大保護野生魚類的宣傳力度
    莊紅韜 攝「美麗中國、生命長江」長江上遊聯合科考考察團6月14日從奔子欄抵達麗江,並在途中對水資源和魚類資源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考察團由奔子欄鄉出發,沿途考察了虎跳峽、石鼓鎮(長江第一灣)最終抵達麗江,全程約400多公裡。
  • 農村常見的野生魚類分享
    一、最多的,這個非野生小鯽魚和鯉魚莫屬,每年的春天,大批的母鯽魚隨水流進入到有水的農田中產卵,鯉魚在河道中產卵,到了6~7月份,大批的新鮮鯽魚苗隨水流進入小河小溪,用個撈小蝦的撈子,隨便撈幾下,都經常能抓到。
  • 孟山都公司攜手美國國家魚類和野生動物基金會保護帝王蝶
    -孟山都公司成為首家資助美國國家魚類和野生動物基金會下的帝王蝶保護基金會的公司北京2015年4月3日電 /美通社/ -- 孟山都公司和美國國家魚類和野生動物基金會 National Fish and Wildlife Foundation (NFWF)宣布將共同支持 NFWF 的帝王蝶保護基金會 Monarch Butterfly Conservation Fund。
  • 雲南珍稀魚類簡介
    80年代中期,由於星雲湖引進銀魚,其從與撫仙湖相通的隔河大量湧入,銀魚的食性與鱇浪白魚相似,佔據了鱇浪白魚的生態位,再加之大量使用小規格絲網捕魚、酷魚濫捕、過量捕撈、水質環境惡化,導致數量急劇下降,接近瀕危的邊緣,市場價格一度攀升至500-2000元每公斤,全湖漁產量不足數百公斤。
  • 「魚類種質分子鑑定研究」完善多種魚類種質鑑定技術
    7月19日,由水科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白俊傑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魚類種質分子鑑定研究」通過了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的成果鑑定,該項目進一步擴展和完善了多種魚類的分子鑑定技術。鑑定委員會由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為組長,成員由來自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以及南海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的海洋魚類
    這種尚需改善的現狀或許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這其中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對海洋魚類物種瀕危等級的確定受到了科學認知水平的局限。相對於陸生生物,海洋生物種群多樣性的科學信息更加不易獲取,基礎數據的缺乏導致我們難以對一些物種的真實生存狀態進行評估,這必會影響海洋野生動物保護級別確定的合理性和相應保護措施的制定。另外,這其中或許還存在著社會經濟成本因素的考量。
  • 贛江部分珍稀魚類數十年未見
    然而近日,有市民反映,由於贛江水位下降,吸引不少垂釣者前來垂釣,甚至捕撈,嚴重影響了贛江的漁業資源安全。隨後,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近年來,由於水質汙染破壞了魚類的生存環境,加之部分不法分子用電擊等捕撈方式進行非法撈魚等,導致贛江的魚類數量急劇減少,鰣魚等珍稀魚類已有數十年未被發現過。
  • 中國魚類科學家「復活」瀕危土著魚
    楊君興在土著魚類人工繁殖基地裡邊走邊說,塘裡的魚兒正歡快地遊來遊去。59歲的楊君興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也是魚類系統分類、進化和種群生態學研究領域的專家。36年來,楊君興一直致力於保護珍稀魚類。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通過人工繁殖,「復活」了三種瀕危土著魚,使其實現了產業化、規模化。
  • 北京17種野生魚納入二級保護 售野生桂魚追刑責
    導讀:北京地區野生的桂魚(鱖魚的俗稱)、銀魚不能上餐桌了……日前,市農業局發布的《北京市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保護名錄》)中,17種魚類榜上有名,並且禁止非法捕撈和經營利用,情節嚴重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 青海有哪些土著魚類
    近年來由於人為活動不斷加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土著魚類的分布範圍逐漸縮小,資源量急劇下降,一些種類瀕臨滅絕,所以開展青海省土著魚類的保護已迫在眉睫。&nbsp&nbsp&nbsp&nbsp青海省現有已知土著魚類(不包含外來物種)50種(亞種) ,分3目5科17屬。
  • 中國溼地魚類的主要特點
    魚類是溼地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生物類群,也是最重要的溼地野生動物資源之一。全世界有魚類21700種,我國約有3000種,其中溼地魚類約有1000種,佔我國魚類種數的三分之一。  溼地魚類由內陸溼地魚類、近海海洋魚類、河口半鹹水魚類和過河口洄遊性魚類構成。
  • 世界自然基金會: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平均下降68%
    野生大象正受到偷獵和棲息地喪失的威脅。(圖源:蓋蒂圖片社)《2020年地球生命報告》評估了1970年至2016年期間,超過4392種受監測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數量下降情況。該報告稱,近幾十年來,地球上野生動物數量急劇減少,這種情況是數百萬年來從未見過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是世界上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野生動物數量平均下降了94%。提供相關數據的倫敦動物學會(ZSL)主任安德魯·特裡博士說,野生動物數量下降是人類活動對自然世界造成破壞的明確證據。他補充說:「如果沒有任何變化,數量無疑將繼續下降,導致野生動物滅絕,並威脅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 臺灣2種海魚快被吃光 首將海洋魚類列保育動物
    臺灣首度將海洋魚類列為保育類動物。臺當局「農委會林務局」昨預告,將分布於墾丁、綠島、蘭嶼海域、各剩不到30尾的曲紋唇魚及隆頭鸚哥魚,列入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未來違法捕撈、釣獵者,最高可處150萬元(新臺幣,下同)罰鍰。